南洋大学堂是创建于1896年的
南洋公学,也是西安交通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
学校前身
南洋公学(1896-1904):十九世纪末,甲午战败,民族危难。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
盛宣怀秉持“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的信念,于1896年在上海创建了南洋公学,这是我国最早兼有师范、小学、中学和大学这一完整教育体系的学校,是交通大学的前身。
商部高等实业学堂:1905年,南洋公学划归商部,改名为高等实业学堂。
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1906年,学校改隶邮传部,校名也随之更改为邮传部高等实业学堂。
复名南洋
南洋大学堂:1911年11月6日,即辛亥革命刚刚爆发之际,全校师生便齐聚大礼堂,唐文治校长朗声宣布:“本校自即日起改名中国南洋大学堂” ,之后带头剪辫,以示拥护革命,摆脱封建旧制的束缚。
学校自决定更名“南洋大学”起,便积极争取民国交通部、教育部的支持与认同。然教育部1912年10月颁布的《大学令》中规定工科大学需兼有理科,而本校只有铁路、电机二科,只属于工科门类中的专门学校。次年,学校便更名为“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此校名一直沿用至1921年定名交通大学时。
学校建设
办学成绩
虽然学校命名“南洋大学”仅一年多的时间,且未得民国政府正式应允,然办学“成绩之优美,为举国学校所仰慕”。1911年学校选送的学生作业和成绩等展品,参加意大利都灵博览会,获得最优等奖;1913年教育部有关学校更名的复函中称“该校程度实在高等以上”;1915年学校参加
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展出的学生作业与成绩,获展品一等大奖;1916年本校参加教育部在北京举行的全国专科以上学校成绩展览会,获得一等奖。
学校愿望
除追求办学成绩外,在唐校长的带领下,学校从未中止过办出“中国第一大学”的热切愿望。1910年学校凑请扩大规模,并收集美国98所大学章程,以资参考开办大学;1913年将铁路科改称土木科,将电机科改称电气机械科,设专门预科以备改立大学之需;1916年提请交通部增设机械科、恢复航海科,以应开办多科性工业大学的要求。
从历史关头的再度命名,到此后持之以恒的努力,学校办大学的夙愿终在1918年增设铁路管理科,并将土木科与电气机械科升级为4年制时,得以实现。
后续发展
定名交通
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1912-1921):1912年,学校改隶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更名为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并将铁路科改为土木科,电机科改为电气机械科。1918年3月,学校又增设铁路管理科,这是我国设立此科之开端,开创了工管结合的先河。
交通大学上海学校(1921-1922):1921年,叶恭绰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时,将交通部所属三所高校(上海、北京及唐山)统一更名为交通大学。学校定名为交通大学上海学校,并在全国率先成立董事会,校长亦由董事会选举产生。叶恭绰当选为校长,张铸为沪校主任,凌鸿勋和张廷金为副主任。学校在原有电机科外又增设了机械科。
交通部南洋大学(1922—1927):1922年4月,由于政局变动,叶恭绰出走海外,交通大学随后又被分为南洋大学、唐山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三校。
交通部第一交通大学:1927年7月,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决议改组南洋大学为交通部第一交通大学,唐山大学为第二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为第三交通大学。
国立交通大学(上海本部)(1928-1942):1928年,为加强对交通教育的管理,交通部将分立的第一、第二、第三交通大学再次合并统称交通大学,同年10月,南京国民政府为加强全国铁路管理权,增设铁道部,学校移归铁道部管辖,将设在上海、唐山、北平三处的交通大学各学院合并,统称铁道部交通大学,分上海本部、北平铁道管理学院和唐山土木工程学院。
国立交通大学(重庆总部)(1942-1946):1942年日军侵占上海租界后,交通大学总部从上海转移到重庆九龙坡。此时期,交大开展院系建设。重庆商船专科学校并入交大组建造船等新专业,创办电讯研究所。学校规模扩大,教学设施、条例逐步完善。
国立交通大学(1946—1949):抗日战争胜利后,三校各自迁回原址。1946年起,三校各自独立。在上海的仍沿用国立交通大学校名,在唐山的改称国立唐山工学院,在北平的改称国立北平铁道管理学院。
分设三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不久,国务院根据国家经济建设发展战略的需要,决定交通大学主体内迁西安;1957年,分设为交通大学西安、上海两个部分,实行统一领导;1959年,两部分分别独立建校,西安部分定名为西安交通大学,上海部分定名为上海交通大学,史称
交通大学西迁,并由此产生了伟大的
西迁精神。
1958年,经交大旅美校友和在台校友的创议和奔走,在台湾新竹成立交通大学电子研究所。1967年,电子研究所改制为工学院。1979年,更名为交通大学。2021年2月1日,台湾新竹交通大学与阳明大学合并成为“
阳明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