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梆子,又名卜鱼、广东板。是一种
乐器。《清朝续文献通考》:“卜鱼之用等于点鼓或代拍板,南方之节乐器也。”是长方形木制中空体,长23—24.5、宽9、厚6厘米,中间为一长方形音孔,系双面开长条形窄缝,内腔渐大。以用
花梨木制作为佳。演奏时,左手持梆、右手执一
竹签或木棰敲击。发音短促、圆润、流行于中国南方,原用于粤剧伴奏和广东音乐演奏,后也用于
京剧乐队。横悬在板鼓的支架上,用鼓箭敲击,伴奏高拨子唱腔。除在
戏曲伴奏和器乐合奏中击奏强拍外,也可用于表现马蹄声效果。
发展
南梆子用于中国各类民族乐队,最早用于伴奏各种南梆子腔而得名,常使用在强拍上,藉以增加戏剧气氛。 17 世纪左右(明末清初)随南梆子腔戏曲的兴起而流行,有河北梆子、南梆子、坠梆和秦梆之分。南梆子有时特指河北梆子。①河北梆子流行于河北、河南、山东一带,用于梆子戏曲和民间器乐合奏。多用紫檀、红木或枣木制作。两根长短、粗细不同的硬木棒,细长的一根为圆柱形,长25厘米,直径4厘米;短粗的一根为长方形,长20厘米,宽5~6厘米,厚4厘米。以左手执长方形木棒,右手执圆形木棒,相交成十字形,互击发声。②南梆子又称广东板,广泛流行于南方地区,在戏曲和民间器乐合奏中使用,也用于京剧高拨子唱腔的伴奏。多以花梨木制作。为长方形中空体,中间有一长方形音孔。以左手执梆,右手执一竹签或木槌敲击。③坠梆又称脚踏梆子,用于豫剧及河南坠子的伴奏。外形如鸭蛋,梆与槌连为一体。演奏时常绑于桌腿上,用脚控制木槌击梆发音。演奏者常由操坠琴者兼任。④秦梆用于秦腔伴奏。椭圆形,长20厘米。
结构
南梆子由两根长短不等、粗细不同的实心硬木棒组成。长25厘米的一根为圆柱形,直径4厘米,另一根短而粗的为长方形,长20、宽5-6、厚4厘米。一般多用紫檀、红木制作,有些地方用枣木心制作,材料必须坚实、干透,不能有疤节或劈裂。外表光滑、圆弧和棱角适度。
南梆子有两种形制,一种为木棒式,为两根长短不等的硬木棒,长的一块为圆形,稍短的一块为长方形。演奏时,左手执方形,右手执圆形硬木捧,互击发音,音色高亢、坚实,为梆子戏的主要伴奏乐器。另一种为方框式,流行于我国南方,呈长方形的南梆子,中空,用苇签和竹签敲击,多用于合奏的乐队之中,发音柔和,主要配合乐曲敲击节奏。
艺术特色
高亢、激越、慷慨、悲忍是南梆子唱腔固有的风格特点,听来能使人有热耳酸心,痛快淋漓之感。河北梆子的唱腔,属板腔体。唱腔高亢激越,擅于表现慷慨悲愤的感情。主要板式有慢板、二六板、流水板、尖板、哭板以及各种引板和收板等。
慢板有大、小慢板之分。大慢板是南梆子唱腔中曲调性最强、演唱速度最慢的一板三眼(记作四分之四板式),多于青衣、老生行当,善于表现剧中人物的抑郁、愁烦、缅怀、沉思等情绪。它不能自行结束,唱完后必须转入小慢板。小慢板是一种用途很广的板式,生、旦、净、丑各行都可运用。这种板式既可用来抒情,也可用来叙事,是介于大慢板与二六板之间的板式和大慢板通向二六板的桥梁,但也常常单独起板,自成唱段。
二六板基本分为两大类,一为正调二六,一为反调二六,均属一板一眼(记作四分之二)。
正调二六又有不同速度的板名:紧接在小慢板之后的,称为“慢二六”,特点是曲调性较强,唱腔从容舒展,偏于抒情。用在流水板之前的,称为“快二六”,特点是工于叙事。介于以上二者之间是中速二六,是二六板的主体。后者唱腔平易流畅,兼有快、慢二六板的功能、运用得最为广泛。二六板可塑性很大,也极为灵活,既可用来抒发人物的多种感情,也可以用它沟通除大慢板以外的任何板式,因此可以说是河北梆子唱腔的核心。
反调二六俗称“反梆子”或“反调”,既无起板,也无收板,不能自起自落,它的上承或下转,均须经由正调二六带入和接出,因此,不是一个完整的板式,却善于表现人物的哀怨、凄楚之情。
流水板是河北梆子中有板无眼的唱腔,有整板流水与散板流水之分。整板流水节秦急促,字多腔少,几乎是一字一板,甚至一板二字,因此被称为“紧打紧唱”。散板流水比较自由,行腔的长短随需要而定,可长可短,但在唱腔的进行中要不间断地匀称地快击梆子,因此谓之“紧打慢唱”。两种流水板主要来表表现人物的愤怒、焦急、仓惶等情绪。
尖板是无板无眼的散板唱腔。哭板也是一种无板无眼的散板唱腔,除开头有过门,结尾处和以乐器伴奏外,在唱腔进行中间不托任何乐器。
类型
梆子因适用范围不同,有河北梆、南梆子、坠梆和秦梆之分。
1、河北梆:又称“梆板”。由两根长短不等、粗细不同的实心硬木棒组成。一般用紫檀、红木制作,有些地方还用枣木心制作、长25厘米的一根为圆形,直径4厘米,另一根短而粗的为长方形,长20厘米,宽5~6厘米,厚4厘米。
演奏时,左手执长方形、右手执圆形木棒,互击发音。音色清脆、高亢而坚实,无固定音高,为梆子戏曲的重要伴奏乐器,常用来有规律地敲击强拍。在一些民间器乐合奏中也常使用,流行于河北、河南和山东一带。
2、南梆子:又名卜鱼、广东板。长方形木制中空体,长24.5厘米,宽8.7厘米,厚6厘米,中间为一
长方形音孔。以采用花梨木制作的较好,音孔必须开列整齐、内膛光洁。演奏时,左手执梆,右手执一
竹签或木棰敲击。
南梆子流行于我国南方。它原是
粤剧的伴奏乐器,后来也用于京剧高拔子唱腔伴奏及广东音乐。发音短促、圆润,除在戏曲伴奏和器乐合奏中击奏强拍外,也可用来表现马蹄声、
机枪射击声等特殊音响效果。
3、坠梆:又称“脚踏梆子”。木制球状。形如鸭蛋,圆径9厘米,中空。分为大中小三种,长度分别为13.5、11.5和10厘米,圆径分别为9.5、8.5和5厘米。腰部有一木榫,垂直固定在一个立棍上。下方另置一榫槽,中心横穿一轴,分别连接击梆木棰与拉绳。用于豫剧及
河南坠子书的伴奏。
坠梆的腰部有一木榫,固定在一个立棍上,立棍上另有一
榫槽,中间有击梆木棰,中心横穿一钉,木棰一端由绳索拴系于奏者的右脚上,通过脚的踩动,控制木棰击梆发音。演奏时,常将它绑在桌腿上,由操坠琴的伴奏者兼奏。
4、秦梆:用于秦腔伴奏。外形为椭圆形,长20厘米。
历史沿革
起源
梆子大约于明末清初(17世纪左右)时随戏曲梆子腔的兴起而流行。
梆子使用红木、花梨或其他水材制作,是梆子腔、豫剧、秦腔等剧种和曲艺所使用的伴奏乐器。通常用来打强拍和增强戏剧气氛。梆子的分类梆子因适用范围不同,有河北梆、南梆子、坠梆和秦梆之分。
坠梆:又称“脚踏梆子”。外形像鸭蛋,分为大中小三种,长度分别为13.5、11.5和10厘米,圆径分别为9.5、8.5和5厘米,用于豫剧及河南坠子书的伴奏。坠梆的腰部有一木榫,固定在一个立棍上,立棍上另有一榫槽,中间有击梆木棰,中心横穿一钉,木棰一端由绳索拴系于奏者的右脚上,通过脚的踩动,控制木棰击梆发音。演奏时,常将它绑在桌腿上,由操坠琴的伴奏者兼奏。
秦梆:用于秦腔伴奏。外形为椭圆形,长20厘米。此外,评剧也用梆子,但比南梆子要大些。
南梆子是由流入南方演化而成的,最早形成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南梆子是由到南方经商的商人带来的,南梆子流入南方后,在长期的演出过程中,为了赢得当地观众的喜爱,根据当地的语言习惯、情趣、爱好等,在艺术上进行了不断的改革、创造,随着时间的推移,本地演员逐渐增多,导致形成了河北梆子这一新的剧种的形成。从道光末年到同治末年,南梆子已经遍及南方中部和北京、天津附近个县,同时在北京也获得了一定地位。至光绪年间(1875-1908),它已流布南方,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和京剧形成了争衡的局面,而且还流传到山东、东北许多城镇,甚至往南到达过广州,北到达过海参崴(今
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伯力(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等地。
光绪二十六年(1900)前后,称在北京盛行的南梆子为“老派”,称在天津盛行的为“新派”。老派在演唱上杂有山陕韵味,新派则以普通话为基础,讲求唱工,既用本嗓,也用背工嗓。新派以天津为演出基地,曾向山东、东北的一些中、小城镇和农村发展,1911年以后还盛行于北京和上海等地。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在东北各地的南梆子艺人大批逃入关内,1937年
抗日战争爆发,关内的南梆子班社也纷纷解体,艺人星散。在日伪统治期间,北京已不存在南梆子班社,只天桥的游艺场还有零散艺人演出帽戏。天津也仅零星艺人的个别演唱。京、律两市的南梆子艺人,大多被迫改行,生活艰难,甚至著名南梆子女演员小香水(李佩云),最后也饿死在天津军粮城车站。在农村,大批班社也纷纷解散,有的艺人甚至靠乞讨卖唱为生。如著名演员大金钟(韩金福)就在丰宁乞讨度日。至1940年以后,除农村庙会或年节偶有南梆子的演出外,平时几乎已无演出活动。但另一方面,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南梆子却获得了发展,1946年冀中军区成立了培新剧社(包括梆子、京剧),冀中第八分区成立子河北梆子剧团,冀中解放区农村的业余梆子剧团也纷纷涌现。
建国后,南梆子剧团成批恢复和建立。在北京有丹声社、群声社;在天津有复兴剧社、移风剧社、益民剧社、民主剧社;在河北有保定专区梆子剧团、天津专区梆子剧团、石家庄专区梆子剧团、衡水专区梆子一团和二团,以及定县、蠡县、满城、任邱、饶阳、迁西、怀来、兴隆、丰宁、永年、雄县等南梆子剧团。之后,河北省、天津和北京市都先后成立了国营南梆子剧团。为了更好地培养人才、发展剧种,天津市又成立了小百花南梆子剧团,南方立了青年跃进南梆子剧团,而河北省戏校、天津市戏校也都先后设立了南梆子专科。
制作工艺
制作梆子的材料必须坚实、干透,不能有疤节或劈裂现象。各种梆子都以外表光滑、圆弧和棱角适度、发音响亮、厚实为佳。
梆子腔
梆子腔共同的特点是高亢,嘹亮,大气。论是山西的四大梆子,还是
秦腔,无论是河北梆子还是
山东梆子,都是这样的特点,因为这才是梆子戏,为啥非要哼哼几几半天不出一句地唱呢?当然这不是说慢板戏不好,只是它不应该成为主流. 南梆子是由梆子腔演化而来,常同西皮唱腔一起使用,既善于表现含蓄、细腻、柔美的情绪,又善于表达明快、欢畅、波动的情感。
[南梆子]是
京剧独有的腔调。其来源有各种说法。[南梆子]是直接源于河北梆子,即将其[导板]和[小安板]借用过来,与京剧旦腔[西皮原板]、[二六]、[流水]融合一起而成。将
河北梆子完全变为京剧化[南梆子]的是
梅兰芳,在其排演各种古装新戏中加以运用,并做了丰富多彩的发展变化。由河北梆子变为京剧化的[南梆子]有其演化过程。从[南梆子]产生到完全京剧化的年代,大约是清末民初。其称谓将”梆子”冠以”南”字,能是当时艺人为了区别与北方梆子不同加上的。
第二种说法是由徽梆子衍变而来。如李啸仓在《赣剧诸腔的来源与演变》一文中说:“珂-清稗类钞.云:梆子,如得意缘中之调,即就二簧之胡琴以唱秦腔,是而非,只可谓之徽梆子.。此即今京剧南梆子之所由来”。周贻白在《
中国戏剧史长编》一书中写道:”庆(笔者按:安徽地名)之有-梆子腔,当与武汉的戏剧同一源流。今-皮簧剧.-
青衣旦。歌声调,-南梆子腔种,即由此辗转衍变而来”。
第三种说法是由梆子腔演变出来。如董维贤在《京剧流派》一书中写道:”他(笔者按:指罗寿山)在《青石山》中能唱-南梆子.,还兼有-二音子.的唱法。
对于以上三种说法,由于都是文字论述,乏具体
唱腔同[南梆子]曲调对照,加上
戏曲史研究家对秦腔、徽梆子、梆子腔有不同释义,使人们难以识别,困惑不解。
梅兰芳对[南梆子]唱腔的发展变化,集中体现在表达不同人物抒发其内心情感时,上句和下句的一头一尾发展出不同旋律起伏丰富多彩的拖腔(当时称为新腔),受到观众的广泛欢迎。
例如[南梆子]上句句首的拖腔:如[南梆子原板]上句句尾的拖腔又如[南梆子原板]下句句首的拖腔再如[南梆子]下句句尾的拖腔另外,兰芳还将[南梆子原板]同旦角[西皮]不同板式唱腔相联构成前所未有的新唱段。例如在《春秋配》[南梆子原板]上句与下句中间插入[西皮上板哭头];《太真外传》[南梆子原板]后半段转入[西皮流水]和[散板]在《穆桂英挂帅》[西皮原板]唱段中,进3句[南梆子原板]等。
然而我们从以下两段京剧唱腔(虽然是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根据唱片所记),仍然可以看出[南梆子]没有完全
京剧化之前的样式。
关于从[南梆子]产生到完全京剧化的年代,大约是京剧形成(1840-1860)之后,
光绪十年(1884)起,经过
皮簧、梆子“下锅”合演,皮簧腔与梆子腔(秦腔、
山西梆子、河北梆子)相互交流、影响,清末民初(1895-1915)逐渐形成的。这可以从罗寿山和玉兰均能唱[南梆子]的资料分析中得到验证。
罗寿山生于1859,于1912。他后入的玉成班即是田际云所办的既有京剧演员又有梆子演员同台献艺的皮簧、梆子”两下锅”班社,《青石山》又是从梆子剧目改成京剧的。
玉兰(生卒年代不详)则是
四大徽班之一的春台班花旦演员。所灌的唱片
《卖胭脂》已明确标明[南梆子],徐慕云在《中国戏剧史》中说:“曩年念五年前所购
玉兰花(笔者按:字是对
演员的比拟称谓)之《卖胭脂》一片,调几与梆子无异”。该书出版于1938年12月,中所提”念五年前”(“念”为二十)即1913年前。而完全京剧化的[南梆子]则是出现于梅兰芳1915年所排演的
古装新戏《
嫦娥奔月》。 至于为什么[南梆子]这一称谓将”梆子”冠以方位”南”字,多文献无有记载。笔者认为,能是当时的艺人(或京剧爱好者),为了将这种新腔调区别于北方梆子(秦腔、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有所不同而加上的。这可从另外有关资料作为参证。如李啸仓在《赣剧诸腔的来源与演变》一文中说:“剧的两种梆子(笔者按:指
湖北梆子、
安徽梆子)比
北方梆子腔的调门均较低(用小工调)。至今贵溪班艺人称之为-南梆子。”。
京剧声腔
京剧唱腔以皮黄为主,但京剧广集博采,吸收了许多地方剧种和民间歌舞的曲调,作为京剧声腔的素材,经过艺术家的加工改编,使这些声腔与皮黄声腔更谐和,融为一体,丰富了京剧的声腔。南梆子不属于皮黄声腔系统,属梆子声腔系统,借鉴到京剧中后广泛应用。南梆子与京剧的西皮唱腔很接近,胡琴伴奏南梆子与伴奏西皮的定弦一样,定63弦。在京剧中的南梆子唱腔,只有导板和原板两种板式。
南梆子唱腔委婉优美,适于表现细腻柔美的情致,所以在京剧的传统剧目中,只有旦角和小生两个行当才有南梆子唱腔,其他行当没有这个板式的唱腔,只有在京剧排演
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后,才有过尝试。《
霸王别姬》中“看大王”是南梆子原板唱腔,南梆子的另一个板式是南梆子导板,在《白蛇传》和《打焦赞》等剧目中都有南梆子导板唱腔出现。南梆子只有两种板式。
南梆子导板、原板的上下句落音与旦角的西皮导板、原板落音相同,旦角西皮导板以落高音“1”的为多,南梆子导板的落音也是落在高音“1”上,旦角西皮原板的上句落音是“6”和“2”音,但是以落“6”音的为多,南梆子原板的上句落音与西皮原板的落音完全相同,南梆子原板下句落“5”音,这也和西皮原板一样。南梆子的上下句落音与旦角西皮上下句落音相同,但是南梆子的唱腔旋律、结构与西皮唱腔有别。另外,南梆子唱腔的开唱形式、开唱锣经和过门旋律都与西皮声腔明显不同。可以说南梆子有其专用的自成系统套路的开唱形式、锣鼓、过门和唱腔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