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征赋
北宋李纲赋作
《南征赋》是北宋抗金名臣李纲创作的一篇赋。此赋主要叙述了作者南征时的见闻感受,按行进路线依次描述了庐山、长江、黄鹤楼、云梦泽洞庭湖、九疑山、湘水和澧水这些景观。全赋构思巧妙,感情深沉、饱满,篇幅虽然短小,含量却颇大,读来意味无穷。
作品原文
南征赋
仲辅赋《西郊》见寄1,次韵作《南征赋》报之。
承嘉惠以南征兮2,动去国之离愁。远故园而回首兮,惊岁华之再秋。览庐阜之环秀兮3,俯大江之东流4。登黄鹤而遐瞩兮5,发孤照之寸眸6。吞云梦于胸中兮7,怀浙河于醉里8。怅离群而索居兮9,寄相思于一水。佩兰芷之芬芳兮10, 狎樵鱼于汝尔11。终系羁而未释兮12,类蹩者之念起13。荷天恩之宽大兮,犹坐靡于廪食14。驰精爽于淮濆兮15,飞梦魂于漠北16。怅何日而归休兮,遂东山之钓弋17。老苒苒而将至兮18,岂佳时之再得。尝承教于君子兮,窃希风于古人。慨抚卷而击节兮,如意气之相亲。每终篇而自喜兮,觉诗成之有神。惟深藏而密寄兮,惧夫妒者之嗔。顾戎马之崩腾兮19,方四郊之多事。临洞庭之伤怀兮20, 望九疑而增思21。乱湘流而适澧兮22,灵均岂其前身23?续“离骚”而赋“远游”兮24,愿承芳于后尘。与日月而争光兮25,庶此道之弥新。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白话译文
仲辅写了一篇《西郊赋》寄给我,我便步池的韵,写了一筒《南征赋》来回答他。
承蒙国君的恩惠而到南方去啊,牵动了离开故国的忧愁。远离故乡而回首望去啊,感到吃惊的是岁时又到了暮秋。观览庐山那遍地秀丽的景色啊,俯视大江滚滚流向东方。登上黄鹤楼远望啊,极尽眼力的一线之光。云梦大泽好像进入胸中啊,醉里叉把远方的浙河怀想。离开亲友独居此处令人惆怅啊,相思之情只能寄于长江。佩带上芬芳的兰草和白芷啊,与樵夫渔父亲密来往。一直作为罪人而不能开释啊,像一个跛足的人想要站起一样。承受着君王的宽大啊,仍然白白地耗费着俸禄皇粮。思绪驰往淮水和溃水那片土地啊,梦魂飞往大漠北方。惆怅何时才能身退休憩啊,得遂东山垂钓的愿望。衰老渐渐地逼近啊,岂能再有美好的时光。曾经在屈原身上得到教诲啊,心里羡慕那古人的风范榜样。手托伟大作品击节吟诵感慨万端啊,就像有相亲的意气相同助志向。每读过一篇不由囱喜啊,觉得诗的写成似有神的力量。他把真情深藏而密寄于诗中啊,怕的是忌妒者怪罪的罗网。看到戎马正到处飞奔啊,战乱频仍四方动荡。站在洞庭湖边心情伤感啊,望着九嶷山思绪更加绵长。渡过湘水又向澧水啊,如今的自己岂不像从前的屈原一样?续写“离骚”,吟咏“远游”啊,步其后尘继承其芬芳。那与日月争光的品格啊,希望它放出更新的光芒。
创作背景
建炎二年(1128年)十一月,作者责授单州团练副使,万安军安置,旋移澧州居住。据赋中“乱湘流而适澧兮”词句及抒发的特定情感,此赋当作于此年或稍后,借以抒发了被贬去国的苦闷情怀,表达了壮志难酬,欲独善其身的愿望。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从标题上看,此赋应是一篇记游的作品,但作者没有闲暇的时光去浏览湖光山色、名胜古迹,而是通过“南征”,集中抒发了自己的忧国之思,突出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作者一腔报国之志,渴望到前线去杀敌立功,不愿意在后方“坐縻于廪食”,故而虽然他本人在“南征”,而他的心却时时挂念着北方,“驰精爽于淮溃兮,飞梦魂于漠北”便是他思想感情的真实表露。至于个人得失,他并不放在心上,他最担心的是老之将至,“佳时”难以“再得”,失去了驰骋疆场,恢复沦陷国土的机会他也清楚地看到:金兵并不因为南宋朝廷的一味主降而收敛了他们南侵的步伐。“戎马崩腾”、“四郊多事”就是当时的现实。
朝廷一味退让,金兵步步进逼,仕途坎坷,报国无门,而今又踏上了屈原当年被流放的土地;遭遇和处境,使作者俨然像当年的屈原。抚今追昔,作者思绪万千,心潮难平。因而他“洞庭而伤怀”,“望九疑而增思”。在这“沧海横流”的时代,作者发誓决不随波逐流,辱没自己的志向,而是要“”续‘离骚’而赋‘远游’”,像屈原那样,保持自己的高尚节操,“与日月争光”。
全赋感情深沉、饱满,把忧国之思与个人的身世结合起来,构思巧妙,极富感染力,篇幅虽然短小,含量却颇大,作者在表达自己身世的同时,也把当时的社会形势融于其中,读来意味无穷。
名家点评
西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霍旭东:从题目上看,这是一篇记行(记游)赋。但在写法上,它摆脱了历史上所有记行赋的框架和老调。(《历代赋评注》)
作者简介
李纲(1083年—1140年),字伯纪,邵武(今福建邵武)人。政和二年(1112年)进士。宣和七年(1125年)为太常少卿。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初围开封,他坚决主战,阻止宋钦宗迁都,以尚书右丞任亲征行营使,击退金兵。后被贬。宋高宗即位,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主张用两河义军收复失地,在职七十余日,被黄潜善等排,后历任湖广宣抚使等职。履上疏论时事,反对议和。卒谥“忠定”。有《梁溪集》、《靖康传信录》等。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1 01:11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