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庄头遗址,位于河北省
保定市徐水区南庄头村北2千米处,南距县城12公里。
历史沿革
1986年,在南庄头遗址发现一批动物遗骸、植物种子、石器、陶片和人类生活、生产遗迹,经国家考古权威部门鉴定认为,该遗迹晚于山顶洞人早于磁山文化,距今一万年左右。
1987年8月8日至21日,由保定地区文管所、徐水县文管所、
北京大学、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组成联合考古队,第四次奔赴南庄头遗址考察。
1997年,对南庄头遗址进行了第二次大规模发掘。
遗址特点
第1层:表土层,厚0.4—0.5米。分布均匀,出土陶片、瓷片等。
第2层:淤泥粉砂质黏土层,厚0.26—0.4米。灰黑色土,距地表深0.38—0.5米。分布均匀,地层平稳,水平起伏极小。地层堆积裂隙发育,遇干则胶结为颗粒状。
第3层:淤泥质黏土层,厚0.8—1米。深黑色土,距地表0.64—0.8米。分布均匀,地层平稳,起伏很小。
第4层:淤泥粉砂质黏土层,厚0.1 —0.4米。灰色土,距地表深1 .52—1 .72米。该层分布比较平稳。
第5层:淤泥粉砂质黏土层,厚0.28—0.72米。黑色土,距地表深1 .68—1 .96米。
第6层:淤泥砂质黏土层,厚0.06—0.44。浅黑色土,距地表深2.32—2.56米。
第7层:亚黏质粉砂层,厚0.35—0.85米。灰黄色土,距地表深2.6—3.4米。
文物遗存
南庄头遗址,1986年发掘出土的动物种属包括中华圆田螺、珠蚌、萝卜螺、扁卷螺、微细螺、鳖、鸡、鹤、狼、狗、家猪、麝、马鹿、麋鹿、狍、斑鹿等。1997年发掘出土的动物包括蚌、鱼、鳖、雉、鸟、鼠、兔、狗、野猪、梅花鹿、小型鹿科动物、水牛等12种。
南庄头遗址发现了用火遗迹和四十余片陶片,出土了较多的兽骨,禽骨、鹿角、蚌、螺壳、木炭、种子和鹿角器、石器等。出土陶片的陶质均系夹砂陶,颜色不纯,灰色或褐色,质地疏松,火候低。器表除素面外,还有绳纹,堆纹和刻划纹等纹饰。可辨器形有平底直口或微折沿的罐类。石器主要有石磨盘、磨棒。骨器以磨制精制的骨锥为代表。动物骨骼多为肢骨碎片。南庄头遗址的年代据对出土木炭进行的碳十四测定,为距今10500~9700年,是中国北方地区第一次发现地层清楚、年代最早的有陶器出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存。
价值意义
南庄头遗址是中国重要的新石器早期遗址。它的发现,为研究北方地区新石器早期文化的文化特征、陶器和农业的起源、家畜饲养业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南庄头遗址在十年中经历了三次发掘,终于成为中国首次经科学考古发掘确认的距今1万年、全新世之初的遗址,它的发现使得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10年,《中国考古学· 新石器时代卷》将南庄头遗址与东胡林、转年、于家沟遗址等并列为华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早期的代表遗存,再次说明了南庄头遗址重要的学术地位。南庄头从无名到被认可的曲折过程,反映出的不仅是它本身所经历的磨砺,更体现了基层考古工作者不懈的坚持和努力,考古理论与方法的逐渐完善,学术认识的不断深化,最终研究视野拓宽的学科艰辛发展历程。
文物保护
2001年6月25日,南庄头遗址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1年12月25日,南庄头遗址入选“河北百年百项重要考古发现”名单。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南庄头遗址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南庄头村。
交通路线
自驾
保定市—京昆高速—L59省道—南庄头遗址
北京市—京港澳高速—中科大道—107国道—L59省道—南庄头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