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塔始建于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位于蒲城县今蒲城中学。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十二月地震时,塔身开裂,顶端两层崩塌;1953年对该塔进行了修复,现塔内下面三层安装有楼梯,以供上下,该塔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简介
南寺唐塔,原名慧彻寺舍利宝塔,建于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六二七年)。此塔
已经有一千三百年的历史,比唐高宗永微三年修建的西安慈恩寺大雁塔,早二十五年,比唐中宗景龙元年修建的西安安荐福寺小雁塔,还要早整整八十年。为我省唐塔中建造较早的一座,塔址在城内西南角慧彻寺(今蒲城中学)。
构造
为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是由楼阁式的木塔向砖石结构发展时演变的典型代表,是完全用砖依照木结构的形式在塔的外表做出每一层的出檐、横梁、方柱、斗拱、墙体与门窗,外形上则塔檐紧密相连,层层重叠,各层之间的距离很短,几乎看不出檐层,第一、二、三级迭涩出檐多至15层,因而以“密檐式”砖塔命名。自塔第二级至第六级,每级均有对开券门两个,方向互相交错,塔缝为糯米汁粘结,结实牢固且美观,各塔层之间均有棂窗,雕兽等,精巧独特,雄伟壮观。
该塔原有十一层,现仅存十层,高三十六米,塔第一级南面开有券门,内有唐代石佛立像一尊(缺头与手),第二级北面中嵌石碑一方,上面刻有“诸佛舍利宝塔”六字,塔内原设木梯可登顶,早年已毁。塔上原挂有若干塔铃,遇风吹会发出悦耳的声音,一则可以用来惊走飞鸟,起到保护建筑的作用,二则有装饰塔体的美观作用。
整个塔体造型精美无比,挺拔秀丽,色调简洁明快,设计科学,砖工精致,表现出较高的砖饰面技术,基座和塔身比例协调,匀称稳重,曲线流畅,不但加强了结构的整体性,创造了优美的整体轮廓,也达到了高耸向上的艺术效果,堪称艺术和结构的结合,以至于经历多次地震仍然安然无恙。塔建成后据县志记载在明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地震时,塔身有所裂缝,但总体仍岿然不动。1953年重修,塔内恢复了三层楼梯。
历史作用
塔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丰富民族文化内涵和象征的意义,尤其是对于佛教盛行、建造佛塔鼎盛时期的唐朝,更是有着它存在的特殊涵义,南寺唐塔对于研究当时中国历史、宗教、美学、建筑、社会等方面提供了最可信的珍贵实物资料,必将成为研究唐代社会历史和文化艺术重要的史源。
值得一提的是,南寺塔在中华民族危亡的危机关头,也发挥了巨大作用, 1936年12月12日的西安事变爆发后,心怀芥蒂、背信弃义的蒋介石意图破坏西安事变促成国共合作的成果,使用离间瓦解的手段致使东北军和西北军出现了混乱,尤其是收买拉拢了杨虎城部下驻防蒲城东北军骑兵第十师师长檀自新,其人残忍狠毒,反复无常,为害百姓,大肆捕杀共产党人。1937年2月3日,檀自新发动了兵变,开枪打死了杨公馆的哨兵,软禁了杨虎城的母亲孙一莲,企图迫使杨虎城将军放弃抗日救国的主张。兵变发生后,蒲城保安团对檀自新的叛军进行了激烈的反抗,而杨虎城为保安团配备的众多枪支弹药,则是秘密存放在南寺塔里,檀自新的叛军把南寺塔作为主要的攻击目标,经过了3个多小时的激烈战斗,叛军的几次进攻均被击退,久攻不下,南塔用它自己的方式保全了革命将士的生命,在历史的画卷上记下了属于自己的痕迹。
旅游概况
据老人传说:唐开元年间,玄宗李隆基到奉先(
蒲城县在开元四年改为奉先)祭其父桥陵时,曾驻跸慧彻寺。
门票价格
门票:10元
位于蒲城县城内西南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