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阳村,
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凤城镇下辖行政村,
中国传统村落,地处濩泽河中游南岸、析城山北门山脉终端,村域面积2.55平方公里。
历史沿革
村落形成
南安阳村早在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就有人类活动(南安阳村西北有濩泽河台地新石器时期与商周遗址),商周时已初步形成村落,秦汉时隶属于濩泽郡县。
北魏兴安二年(453年),濩泽县治所由泽城移至现县城,居住人口渐多,南安阳村便逐渐繁荣起来。
明洪武年间,洪洞“老槐树”、高平“赤土坡”有移民相继迁居南安阳村,人口又增,明末之时高平县移民潘氏迁居于此,开始大修土木。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潘家大肆修缮书院,修建生童肄业之所。
民国时,燕姓、张家等族人先后迁居南安阳村,人口遂繁衍兴旺,随着人口的增加,不断扩建住所、学校、工厂等,达到了现有村落规模。
隶属沿革
明清时期,南安阳村属立信都管辖。
民国七年(1918年),实行区村制,区管村,该村属第二区,区公所驻润城。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日伪时期),日军在阳城县境内辖伪区,该村属伪一区,伪区驻南关。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阳城抗日政府成立,下辖6个区,该村属二区,区公所驻东冶。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恢复后的阳城为7个区,该村属第一区,区公所驻东关。
1953年,设乡一级政权,该村属第一区,驻地城关。
1954年,该村属后则腰点管辖(全县划为8个点,4个区)。
1956年4月,该村属应朝乡管辖。
1958年8月,并乡为人民公社,原高级社改为生产大队,南安阳大队属应朝公社管辖。
1959年4月,南安阳大队属城关公社管辖,大队改为管理区。
1961年2月,管理区改称南安阳生产大队。
1984年4月,实行乡(镇)村制,该村属城关镇管辖。
2001年4月,城关镇改为凤城镇,该村仍由凤城镇管辖。
历史事件
清光绪年间(1875年—1908年),潘氏在祠堂支锅开仓拯救灾民数万人。阳城县知县叶廷祯送朝议大夫潘景宗寿匾“仁者寿”嘉奖。
民国十七年(1928年),阳城县内设硫磺局,准许安阳、下白桑、洪上等地建窑冶炼。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国民革命军第93军军长刘勘及军部驻扎潘家大院,村内15间房屋被日军飞机炸毁,各级各类学校遂迁潘家东花园。同年,国民革命军在潘家大院东花园办被服加工厂,为抗日前线补给。
1952年,阳城县在此设立安阳高级小学校,为全县5所小学之一。
1958年,晋东南在潘家大院办钢铁大学,大肆炼钢。
1963年,接阳城县防洪通知,南安阳村东头低凹处居民转移到村西头高出百姓家居住。
1966年,南安阳村青石牌坊被炸、沙石牌坊被拆,潘家祖茔、同顺天祖茔被拆毁。同年6月,“文革”开始,南安阳村成立了“红卫兵”和灭“资兴无战斗队”,破除“四旧”,学校率先组织了红卫兵,开始“停课闹革命”。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南安阳村位于山西省晋城市西部阳城县城东5公里处,南大河(古名濩泽河)中游。地理坐标为北纬35°27′37.76″、东经112°27′45.54″,境内东西长1.7公里,南北宽1.5公里,总面积2.55平方公里。
地貌土壤
南安阳村属阳城县主山析城山系,析城山北门山脉终端。受奥陶底层隆起影响,境内地貌呈现出西南高,东北低状态。地势由西向东倾斜呈坡状,坡度为9%,海拔672米。村西南靠山,山体主要以石灰岩为主,褐土层覆盖。域内土壤集中,梯田叠布,沟壑纵横。地势西高东低,属于底山区地带。纵观境域地形地貌,大致可以概括为十二坡、十沟、七圪堆、三凹三起呈不规则状分布在南安阳村南偏西一侧。
气候特征
南安阳村受地理环境因素影响,气候以四季分明,雨热同季为主要特征。属于丘陵暖温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区。春季晴暖温和,夏季高温多雨,秋季渐凉易涝,四季分明,气温适中,日照充足,适合农作物生长。境内日照时间充足,年均日照时间为2493.1小时,约占可照时数的一半。其中:5月份日照时数最长,年均258小时;2月份日照时数最短,年均174.9小时。境内年均平均气温为11.7℃。1月份最冷,平均气温为-3℃,最低气温在-18℃以下。7月份最热,平均气温为24.6℃,最高气温为40.2℃。一般年份,冬夏两季平均气温差27.3℃,春秋两季的平均气温变化幅度大,冬夏两季变化幅度小;昼夜温差明显,白天气温偏高,晚上气温偏低。南安阳降水量年度差较大,季节差异大。降雨多集中于7、8、9三个月,占全年总降水量的60%以上,且多暴雨,易发生洪涝灾害。12月及1、2月份雨量较少,多出现春冬干旱。
水文条件
南大河(古名濩泽河)从南安阳村境西北观瀑崖入境,经村东南驴马甲,由南沟南出境,在境内约4000米。20世纪60年代前,盛水期有6—9个月,枯水期约3个月。20世纪60年代以后,在洪水季节,仍然有水。20世纪90年代以后,基本断流,成为名副其实的洪水河。本村有人工开挖水井十余眼,分布在村东、村西、村南等,供人畜饮用。
自然植被
南安阳村境内无天然植被,混合植被较好,人畜对植被影响较大,土壤经洪水侵蚀,光山秃岭仍在。自然植物有:酸枣、荆条、白草、菅草、蒿草、刺苋等。在村边、地埂、道旁、河畔有人工绿化带或者经济树木。
村落格局
选址理念
南安阳村依析城山之势,傍濩泽河之水,西高东低,顺应获泽河流向。依山面水,福泽子孙后代,繁衍生息。村子从阳济公路经村正北进入,沿街由北向南,由东向西,地势渐渐升高。村落占据析城南山,境内依山面水、水绕山环,是一块“金龟探银河”的福地。
空间布局
南安阳旧时的街道有“青石街道”之称,村中有9条大街,均用青石条块加工铺就,其中中心街1条,东西走向;丁字街8条,其中街南3条、街北5条。
其一是主街(即称中心街),在村中心,东起汤帝庙,途经街北潘家十三院、染房院、烂庙砂锅场、焦家院、李家院,街南途经新圐圙、更房院、后院、书房院背后、小门里砂石节孝牌坊、街道铺、南圐圙、白家院、郎家院、直至祖师庙为止。全长约246米,宽3米。
其二是西北潘家青石节孝牌坊入口起(现舞台大院西北大门口处),途经街西水草庙、后庙头砂锅场、刘家大槐树底、窑院、烂庙砂锅场;街东途经后街圐圙、染房院,直至中心街砂石牌坊为止。全长198米,宽3米。
其三是村正北轩圐圙、羊圐圙起,途经潘家西花园、染房院,直通中心街石柱铺止。全长约93米,宽3米。
其四是村东北三眼圈大门起,途经潘家东花园东大门、宫底院、十三院东偏门,直至中心街汤帝庙止。全长93米,宽3米。
其五是村西头西北角花院起,途经燕家大院、下焦家院直通中心街为止。全长102米,宽3米。
其六是西头西北潘氏宗祠起,途经小井头、焦家院大槐树底、张家院、李家院、成家院,直通中心街郎家院井口处。全长166米,宽3米。
其七是街南自上院起,途经新院、对门院、书房院、小门里,直至中心街止。全长约109米,宽3米。
其八是街南东南角自汤家院起,经下院、风圪洞、后院、前院、虫圐圙、新圐圙,直通中心街潘家照壁为止。全长103米,宽3米。
其九是街南东南角,自东头刘家大院槐树底起,途经马房院、下院背后、新圐圙、汤帝庙。直通中心街止。全长109米,宽3米。
建村智慧
南安阳村先民灵活适用风水,不拘泥于依山必主向之堪舆术语,而将主房向阳而建,且系上下二层建筑。这样使居民既可获得足够的阳光照射,可谓向阳门第春常在;又可避西北罡风来袭,可谓是藏风聚气福寿康。
经济社会
人口
据2020年2月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官网显示,南安阳村以汉族为主,有户籍人口1503人,常住人口1485人。
经济
南安阳村主要粮食作物品种有小麦、玉米、谷子等,种植的蔬菜品种主要有白菜、南瓜、西葫芦、冬瓜等,还有饲养牛、骡、驴、马等大牲畜之传统,村中大户一户饲养骡马达10余头。
南安阳村主要工副业有砂锅业、冶炼业、打铁业、印染业、硫磺业等,自明清时期就开始流传。
据2020年2月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官网显示,南安阳村主要产业为铸造、种植、陶瓷、工程机械、私营企业,村集体年收入为8234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为9214元。
主要景点
潘家大院
潘家大院位于南安阳村东头北侧末端,分为十三个院落,故称潘家十三院,占地面积达6000余平方米,共有房屋390余间,修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到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历经数年而成,是中国北方清代独有的九间头四合院。
潘家十三院整体布局呈坐北朝南向,有东南西北四个大门,正门走马板上雕刻的“所其无逸”出自《尚书》:“君子所其无逸,知稼穑之艰难”。
潘家十三院的第一院是晋贤院,院门上匾额刻书“容身居”,意为仅可容身的居所。在东南角的小门匾额上刻书“职思其居”,告诫族人不可追求享乐,要思考自己所处的位置及承担的职责。
潘家十三院第二院是潘家十三院的精华所在。两柱单楼的牌坊式门楼两侧各有一座大石狮,门面饰有衔环虎头,门楼是皇家工匠精修的挑角式兽头木屋瓦结构。在门头走马板的位置上,悬挂有旌表着“诰赠朝议大夫候选同知潘子立(学礼)、诰赠中议大夫南安府同知潘兰亭(日曾)、诰赠中议大夫南安府同知潘汉三(为杰)”的匾额。大门内设屏门的走马板上用篆书雕刻着“四世大夫”,以示潘家四代人获得大夫的称号。再往里一面镂空闪屏门门楼背面木刻了“诰授朝议大夫候选同知加一级潘为镒;诰授奉政大夫分发河南候补同知加一级潘蔚宗;诰授中议大夫江西南安府同知前兵部主事加三级潘功宗。
潘家十三院第三院的木工雕刻精致,雀替、额枋、平板枋、卡子、垫墩、门簪,每一处都装饰着漂亮的雕刻花卉,内容吉祥,寓意美好。门上的匾额书写着“居廉让间”,意思是居住在廉泉让水之间,表达了潘氏家族追求“远离贪欲,洁身自好”的道德标准。
潘家十三院第六院为潘家十三院的核心部分,是集中在中央并由主人居住的主院,兴建于潘氏家族最为鼎盛的清嘉庆年间。其样式仿照上海徐光启的九间头四合院为样本,结合山西地方建筑特色,请皇宫内务府和工部专业设计师设计规划,建成四大八小的标准院落。这种五天井、九间头四合院,恰到好处地融合了中国南北方四合院的建筑风格,在清代北方颇为罕见。
潘家大院的北房,是院子里规格最高的建筑,也是潘氏家族商定大事的地方。清道光三年(1823年),皇帝晏宁颁发“怀清履洁,旌表节孝”的圣旨,由潘氏家族供奉于堂屋正中。
1979年,潘家大院被列为阳城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潘家大院被列为晋城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对潘家十三院主院进行了整体维修。
牌坊
清道光三年(1823年),南安阳村人潘蔚宗母潘门吉氏逝世时,因贞洁而闻名,道光皇帝下旨旌表,建青石贞节牌坊。1966年,青石牌坊被炸。2013年9月,南安阳村修建牌坊,为标志性建筑。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历史上,南安阳村隶属立信都安阳里,以濩泽河为界,分南北村,河南为南安阳,河北为北安阳。
历史人物
非遗项目
2008年,安阳砂锅被晋城市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12月,南安阳砂锅被山西省批准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安阳砂锅的主要原料为黑坩,俗称拌,辅助原料为红土,俗称药土。南安阳村背靠大红沟山,山间储藏着大量黑坩和红土,为砂锅烧铸创造了条件。南安阳砂锅制作技艺是祖先数百年来传承下来的砂锅手工烧铸方法,通过配料、焖料、碾碎、过筛、拌泥、上模、上釉、入炉等工序加工而成,砂锅轻巧方便,不费火,不走味,炖肉煮粥,味香可口。
传统民俗
婚丧嫁娶
民国之前,南安阳村旧风俗以包办买卖为主要特征的婚姻习俗。男女嫁娶取决于“父母之名、媒妁之言”。民国以后,父母包办婚姻日趋减退,自由恋爱逐渐成风。旧式婚礼主要有以下步骤:1、提亲(定亲),2、回媒(接定),3、送礼,4、迎娶,5、圆床席,6、铺床,7、听窗,8、行家礼,9、照闺女,10、回面,11、“照半九”等。南安阳村旧以厚葬为习,棺柩以柏木为佳。富者生前要圈好坟地,即”圈喜墓“。旧葬一般程序为:收气前处置、报丧、入殓、设道场、出殡、扫坟等。
祭祀崇礼
每年三月三,南安阳村民会在善缘庙举行祭祀仪式,开斋三天,邻近村落的村民也会来一起参加,以祈求丰收年成和家人的平安康健。
荣誉称号
2014年11月17日,南安阳村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国家旅游局公布为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
2019年1月21日,南安阳村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旅游信息
阳济公路从南安阳村东北侧通过,是其主要的对外道路,距离凤城镇政府(也是阳城县政府所在地)约15分钟车程。入村道路共有7条:一是原青石牌坊至村西北濩河口码头坝(后轩中),二是原青石牌坊至村北则河(白墙圪洞),三是村南三眼圈口至濩泽河口(对口路),四是村小庙砂锅厂通往洪上、涝泉方向(北大街),五是白家门口通往洽村方向性,六是村西头白家门口通往刘庄方向,七是村西头祖师庙通往老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