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园村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下辖村
南园村又名吴屋村,位于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南山街道,位于南山街道中东部,距街道办事处约1.1千米,坐落于南山北麓的平原地带,始建于南宋孝宗年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围墙、民宿、当铺、宗祠等,构筑起独具一格的广府围村,现保存老屋十余间及吴氏宗祠、解元祠等历史遗迹。本地村民以吴氏为主,历来重视读书,据史料记载,宋、明、清三朝在朝为官或考取功名者共有一百余人,其中有深港地区唯一有据可考的“解元”吴国光。
历史沿革
宋元至明万历元年(1573年),属东莞县;明万历元年至清朝,属新安县。1914年,属宝安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属宝安县莲城、十约、南屏联乡;1958年,属超英公社;1970年,属南头公社;1979年,属深圳市南头区南头公社;1982年,属罗湖区南头公社;1983年,属南头区南山街道;1990年,属南山区南山街道;2001年,属南山街道南园社区。
经济
传统经济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荔枝、龙眼,养殖“三鸟”。改革开放后引进企业,建设厂房。现村集体经济以厂房出租、物业管理为主。村民以自有房屋出租为主,部分村民在深圳就业或经商。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房屋出租、集体经济分红、商业经营、工资性收入。
人口情况
世居村民主要为吴姓,北宋太宗年间,从今江苏常州迁移至今广东增城石滩;南宋孝宗年间迁移至此地。
2015年末,户籍人口1156人,其中男性526人,女性630人;80岁以上21人,最年长者96岁(男);实际在村人口183人;海外留学12人。非户籍外来人口3.5万人。祖籍该村的香港同胞约1500人。祖籍该村的华人华侨约300人,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荷兰、比利时、英国。
本地方言
世居村民为汉族广府民系,使用粤方言
传统建筑
传统民居为广府民居,现存30座。代表性民居南园正街41号住宅,建于清咸丰年间,占地面积22.8平方米。
现存宗祠3座。解元祠为纪念乡贤吴国光而建,始建于明万历七年(1579年),清代、民国时期及2015年3次重修,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存建筑为清代风格,砖木石结构,坐东南朝西北,三开间二进布局,面阔11.96米,进深17.4米。
吴氏宗祠,始建于明正德年间,重修于清道光年间,占地面积700多平方米,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建筑为砖木石结构,三开间四进布局,由门厅、中厅、后厅及厢廊组成;内存书于明代的楹联“起家同炎乐自延陵肇基东粤;聚族分州里由石洲流派南园”和“乡贤名宦”匾额,大门上方有“吴氏宗祠”匾额。双洲吴公祠建于清代,民国时期及现代多次维修,占地面积205平方米。
村内现存碉楼2座,为日昌押、德馨楼,均建于民国时期,土木石结构,高5层。现存门楼2座,为南园村门楼、南园村2号门楼,均建于清代,现仍在使用。
据传,南园村明清时期即建有私塾。1921年,南园村旧私塾开办新学;1929年,南园华侨捐资修建三层西式洋房,将同源书屋更名为南园小学校,吸引了该村及周边各村子弟前来求学,史载,宋、明、清时期,南园在朝为官或考取功名者100多人。
粤剧文化
粤剧深受南园村民的喜爱。2005年初,南园社区粤剧社创立。同年,以该社为班底,南山区拨款成立了南山区粤剧团。近年来,粤剧团参加了一系列公益演出。2007年起,每年的“南山区粤剧艺术周”均由南山区粤剧团承办。
舞狮文化
南园舞狮形成于1945—1948年。1945年南园村从宝安松岗请来武术师教习武术,并组织醒狮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醒狮队都还保持原有传统,每年春节给村中各家各户拜年。
本地习俗
南园村吴氏祭祖和南园舞狮均被列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年农历九月二十六(后定于重阳节后第一个星期天),南园村吴姓族人与港澳台宗亲及旅居欧美的宗亲数百人一起祭祖。傍晚回村全村人聚餐,吃大盆菜,搭台唱戏。
特色美食
该村特色传统节庆食品有春节的炒米饼年糕,清明节的茶果
公共设施
南山大道、前海路、桂庙路、南新路经过该村。20世纪60年代初通电,80年代初通电话、通自来水,1988年实现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90年代后期通互联网。村内有小逗号幼儿园,2015年末,在园幼儿300人,教职工31人。村中有南园文体中心、篮球场、自助借书机以及藏书达8000册的南园社区图书馆。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30 15:56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经济
人口情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