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城墙遗址位于南京市秦淮区江宁路东侧。
文物信息
南唐都城东、北两侧城壕至今尚有遗迹可寻,北侧城壕即今珠江路南侧北门桥下一线水道,东侧城壕即今龙蟠路西侧玄津桥下一线水道。又因明代南京城墙西、南两面自通济门以西至石城门一段是在南唐、宋、元旧城基址之上重建,可知南唐都城北界大致为今珠江路、广州路南侧一线,东界为龙蟠路西侧一线,南界及西界大致沿雨花门、中华门至水西门、汉中门一线,汉中门以北城垣则折向东北与北垣连接。整个城墙形状为一南北略长,东西略短的不规则方形。城墙周长一般认为即南宋建康府城之“二十五里四十四步”。《景定建康志》载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马光祖疏浚城壕“四千七百六十五丈有奇”,约为当时26.472里,考虑到城墙距城壕尚有一定距离,则与城墙周长亦大体相符。城墙的宽度和高度前人多引《景定建康志》记载为“上阔二丈五尺,下阔三丈五尺,高二丈五尺”,实际上这是南宋建康府城的情况。
2001年5月,有关部门在明代南京城墙维修过程中,于武定门至雨花门之间的明代城墙东南转角内侧土岗上发现一处大型古代建筑遗迹。遗迹长方形,青砖垒砌,东西残长15.85米,南北残宽7.61米,残高1.6米,东距明代城墙约1米,东西向,与明代城墙南段基本平行,南侧部分墙体被叠压于明代城墙之下。这处砖构建筑遗迹砌筑考究坚固,规模较大,用砖大多与南唐二陵及南京地区发现的其他南唐墓砖相仿,故始建时代推测为南唐时期。依据遗迹位置以及实砌砖构礅台的构筑特征分析,它应为一处向上略有收分的大型建筑台基,有可能就是作为南唐都城伏龟楼的基址。
过去普遍认为明代城墙从东水关以西到石城门一段是在南唐旧城基础上进行拓宽、加高和贴砌墙面砖石。然1991年文物部门对明代城墙西侧集庆门内外两侧进行的考古发掘却表明,这段城墙自下而上构筑浑然一体,地层清晰明确,均为明初遗存,未见利用南唐、宋元旧城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