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街位于
贵州省贵阳市。老
贵阳人都知道贵阳有条“南京街”。“南京街”是指市北小学稍北六广门至黔灵西路口的一段
中华北路。南京街1932年改名
南京路,20 世纪40年代初又改名中华北路。
南京街美食
碗耳糕因形如小碗又有边耳而得名,亦称“碗儿糕”。儿童最喜欢食用,取其谐音,又名“娃儿糕”。贵阳碗耳糕约出现 在清代,兴盛于80年代,当时贵阳经营户较多,以南京街(今中华北路)83号店的最驰名,群众美称之为“南京街的碗耳糕”,还因此流行过一句“南京街的碗耳糕——蒸大了”的歇后语。这句话有两层含义: 一是说南京街碗儿糕个头大;一是说南京街碗儿糕蒸好了,赶快去买。旧社会,贵阳人不富有,小学生、中学生早点多是吃碗儿糕和番薯,价钱便宜。那时市北小学斜对面有家碗儿糕店,碗儿糕蒸得胀鼓鼓的,破开了花,松软可口,毫无酸味。清晨,店前挤满了叽喳的学生 , 蒸多少都卖得完。
1984年,该点心被评为贵阳市风味名小吃。
如今贵阳的碗耳糕,早已由人工磨浆改为电磨磨浆,进行大批量生产。除保持传统风味品种外,还有加白糖雪白的制品,也有改用高粱,制成紫红色的或用荞麦制成黑灰色的,风味各异,品种繁多。在贵阳市大小餐馆和食摊的早茶夜市,皆可见到到此点。
南京街趣事
那年月,南京街油店和米铺最多,各有10 来家。油店以卖菜油为主,也出售蜡烛、灯草、肥皂、香烟、火柴。老百姓买菜油,既用来吃,也用来点灯。油店老板以江西丰城人杜姓为多,彼此差不多都有点沾亲带故关系。听说刚来贵阳时都是挑担串街卖油,后有积蓄才开店。大油店每隔一两月都要请专门师傅做红蜡烛,称为“浇烛” 。浇烛的程序为做烛芯、上蜡、染色。烛芯是以灯芯草裹在竹棍子上,有时烛芯是乡下农民做好送来的。红烛从小指拇细到拳头粗的都有,不过,大红烛只有大户人家才会买,穷人是买不起的。逢年过节,红烛生意兴隆,老板脸上笑容可掬。米铺用大木盆装米,依出产地和质量分装不同的木盆。卖时用斗、升装满,用刮子刮平。开米铺的大多有两副斗、升:一副是四乡农民用马驮米来时作进货用的,一副是卖米时用的。搞的是“大斗买进,小斗卖出” 。
20 世纪40 年代末 , 南京街上靠近毓秀路口有家四川人开的饭店,顾客以拉黄包车的、 拖板车的、挑担的下力人为主。 卖的饭叫“冒儿头”, 先盛一平碗 , 再添一平碗盖上,饭高出碗一头。这家饭店有两点给人印象深刻:一是桌凳清洁,二是跑堂的干练。只要是天晴的日子,傍晚打烊后职工把方桌和条凳搬到门口,用碱水洗,拿刷子使劲刷,刷得木纹清晰,板面白净。跑堂的约莫 30 来来岁,平头,肩上搭条白毛巾,毛巾专为顾客擦凳子用。每当吃中饭、吃晚饭时,跑堂的利麻地穿梭于坐满的客人间,双手托着10来个碗盘,嘴里还要招呼新客人座,请吃完的客人“明 天请早”, 运转自如,从不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