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地质博物馆
中国历史最悠久的自然科学博物馆之一
南京地质博物馆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珠江路,建于1935年,原名中央地质调查所地质矿产陈列馆,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自然科学博物馆之一,也是中国第一个以地质矿产为主要内容的专业博物馆,其前身是1913年成立于的中央地质地质调查所矿产陈列室,是中国地质科学的发源地,也是培养中国地质工作者的摇篮。截至2022年,馆藏文物20034件/套,年度观众总数48902人。
历史沿革
民国二年(1913年),地质先驱章鸿钊先生与丁文江翁文灏在北京创办了地质调查所。
民国四年(1916年),我国开始有组织的地质调查,同年,地质调查所在北京丰盛胡同筹备陈列馆,不久建立了岩石矿物、地层系统、煤矿矿产及金属矿产4个展览室。这是我国第一个以地质矿产为主要内容的专业陈列馆。
民国九年至民国十五年(1921年—1927年),增设地层,古生物及非金属矿产陈列室。
民国二十三年八月(1935年8月),由翁文灏筹划、募捐赞助,在南京珠江路700号原珠江路942号)建筑的大楼竣工,陈列馆随地质调查所从北京迁到南京。
民国二十三至民国二十五(1935年9月至1937)年初整理布置,正式开放展出。到抗战前夕已建有:地质构造、矿物、岩石、矿产、燃料、土壤、地史古生物、北京猿人与史前文化、本馆出版物等12个陈列室。
民国二十五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地质调查所于1937年11月由南京迁出,先迁湖南长沙,后辗转至重庆北碚
民国二十九年(1941年)年正式定名中央地质调查所。民国三十四年(1946年)抗战胜利后,迁回南京。1950年地质矿产陈列馆属全国地质工作指导委员会领导。
1952年地质部成立,改名为地质部地质陈列馆,陈列馆工作仍以南京为中心称总馆,北京为分馆。
1954年以后,地质工作中心北移,南京为分馆。
1956年国家决定在北京建立全国性的地质博物馆,主要人员及部分标本随之北上。
1957年交华东地质管理局。
1958年交江苏省地质局。
1963年交华东地质研究所。
1979年1月交江苏省地矿局领导。1992年更名为南京地质博物馆。南京地质博物馆属江苏省国土资源厅领导,江苏省地质调查院管理。
2004年开始,江苏省政府投资1.68亿元,对南京地质博物馆改造、扩建工程。
2006年10月和2009年12月,南京地质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先后完工。
2010年,南京地质博物馆正式重新对外开放。
建筑布局
综述
南京地质博物馆由新、老馆组成,总建筑面积为9700平方米。老馆即中央地质调查所旧址,始建于1935年,是一幢德式风格的红色三层建筑物,建筑面积2500平米;新馆建成于2010年,是一幢现代风格的四层建筑物,建筑面积7200平方米。老馆设置了《地学摇篮》、《中国石文化》、《矿产资源》和《地质环境》4个展厅。新馆设置了《恐龙世界》、《行星地球》、《生命演化》和临时展览4个展厅。
地学摇篮展厅
一层的地学摇篮展厅形象、直观地展现了中国古代地质学思想和中国近现代地质科学发展历程的展览。它展现了原中央地质调查所的诞生、成长和取得的卓越贡献,重点介绍了新中国48位两院地学院士的风采:他们是近现代中国地质科学研究发展历程的参与者和见证人,为中国地质科学事业的发展书写了辉煌的篇章。《地学摇篮》展厅也是再现原中央地质调查所发展历史的展厅。该展厅包含了序厅48个院士浮雕墙、古代地学思想、发现北京猿人头盖骨的裴文中教授、地学院士成材之路等内容。
中国石文化展厅
观众可以领略源远流长的中国石文化历史,其中宝玉石文化、文房石文化、园林和观赏石文化,陈设形式新颖独特、展品内涵丰富。该展厅包含有古代中国的石文化介绍、大型岫岩玉雕件、翡翠介绍、知名宝石展台、矿物观赏石展台、四大名石之昆石、大型海百合化石标本等。
矿产资源展厅
布设了世界矿产资源、中国矿产资源、江苏省矿产资源、中国古代采矿技术、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等几个展区。采用互动形式展示了世界、中国、江苏的矿产资源分布。用先进的真人幻像技术和实景模型生动再现了古代铜矿开采场景,使观众不得不惊叹于古人的聪明才智。该展厅包含矿产资源展厅之世界矿产资源、矿产资源展厅之中国主要矿产资源分布、矿产资源展厅之中国典型矿产资源等,还有特别展出江苏能源矿产分布和特色,介绍了古代采矿的技术和古代铜矿开采合成影像等内容。
地质环境展厅
主要展示和演示地质灾害与防治、矿山环境与治理、保护地质遗迹等内容。观众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地震爆发时的振荡、海啸、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时人类的无助,还可了解到灾害发生的根源、预防及治理等专业知识。该展厅包含地质环境展厅之地质灾害模型展示区、地质环境展厅之地面沉降预警预报展示区、地质环境展厅之地质公园和地质灾害治理展示等内容。
恐龙世界展厅
占地面积600平方米,贯通2-4层、模拟中生代场景的巨大展示空间,陈列有世界上保存最完整、亚洲最大的恐龙——炳灵大夏巨龙,它身高8米、体长28米的装架模型与其真骨化石(10枚颈椎、10枚背椎,2枚近端尾椎、部分颈肋和背肋、1枚脉弓、右肩胛骨、右乌喙骨和右股骨)同时展出;首次装架展出了杨钟健先生在国内首次发现的3具恐龙真骨化石;还配有恐龙影院、模型互动、恐龙常识介绍与知识查询展区。
临时展厅
举办不同主题的临时展区,设计新颖,灵活多变,可以满足,临时在博物馆馆举行的玉石、矿物、古生物等的展览。
行星地球展厅
通过实物标本、仿真场景、模型、视频、图板等手段,揭示了宇宙和恒星的起源与演化、太阳系的形成、地球的诞生与运动、矿物和岩石等自然奇观。该展厅主要通过现代化科技的手法,模拟宇宙飞船船仓、制作视频、模型场景等,展示了行星地球展厅里的斗转星移展区、斗转星移展区、运动地球展区、矿物知识展区等,生动的呈现给观众。
生命演化展厅
采用丰富的实物标本陈列,逼真的模拟场景展示、演化长廊表现等形式,展现生物进化与演变、生命发展历程、人类之旅等。观众可以身临其境的体验生命的诞生、演化的曲折经历,了解生命进化由水生到陆生、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该展厅主要有中国化石群、化石标本展室、古生代海洋、陆地、沼泽、森林、平原等场景,详细展示了人类进化的历程,特别是北京直立人是中国首批复制模型展览等。
馆藏文物
截至2022年,馆藏文物20034件/套。
展出内容
以上资料均来自。
科研成果
科研
科研人员侯江、詹庚申于2012年发表在《地质学刊》的学术论文《民国时期的地质矿产类博物馆》;在古生物学方面发表的学术论文有《华东白垩纪鸭嘴龙类(Hadrosaurs)恐龙蛋化石的发现》,于2012年发表在《地质学刊》上,作者是钱迈平、章其华、姜杨、蒋严根等;于2012年发表在《地质学刊》的学术论文《浙江白垩纪恐龙化石.》作者是钱迈平、应军、姜杨等
科普
南京地质博物馆在开展藏品科学研究的同时,通过对地学常识和地学博览两方面对观众进行地质方面知识的普及,常年开放独具特色的陈列展览,不仅展示了数以万计的矿物、岩石、宝石、化石精品,陈列内容更加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存质量,而且大量采用数字化、仿生、虚拟现实等技术,让观众通过亲眼目睹、亲手操作和亲身体验去认识地学空间。
获得荣誉
南京地质博物馆作为国内第一家面向社会免费开放的自然科学类博物馆,每年接待国内外观众20多万人次。本馆现为全国和江苏省首批科普教育基地、南京市中小学课外科技教育基地、江苏省国际旅游定点单位,2002年,中央地质调查所旧址(即南京地质博物馆老馆)被命名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22年3月30日,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命名为2021-2025年度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参观信息
地理位置
南京市玄武区珠江路700号(近明故宫路)
开放时间
周三至周五:9:30-16:30(16:00停止入场),周六、周日:9:00-16:30(16:00停止入场),周一、周二休息
交通路线
1、公交马标站(珠江路):6路、52路、59路、80路、91路
2、公交21世纪广场站(龙蟠中路):40路、47路、58路、91路、93路、D8
3、公交小营站(珠江路):6路、47路、52路、68路、80路、91路、313路
4、公交小营站(龙蟠中路):17路、36路、40路、58路、59路、93路、115路、173路、190路、205路、D8
所获荣誉
2021年8月,被评为国家自然资源科普基地。
2022年2月,拟入选2021-2025年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第一批认定名单。
2022年4月2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官网发布《关于命名2021-2025年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决定》,经过初评、终评和公示等程序,南京地质博物馆被评为2021-2025年度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参考资料
历史沿革.南京地质博物馆官网.
南京地质博物馆 .中国政府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6 20:42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