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一剪梅
词牌名
南乡一剪梅,词牌名。此调由“南乡子”与“一剪梅”两个词调合成,以元代虞集南乡一剪梅·招熊少府》词为正体,双调五十四字,前后段各五句,三平韵、一叠韵。每段上三句为“南乡子”体,下二句为“一剪梅”体。代表作有《南乡一剪梅·招熊少府》等。
体裁沿革
南乡一剪梅,词牌名。此调由“南乡子”与“一剪梅”两个词调合成。按敦煌卷子内的舞谱,“南乡子”当为舞曲名,任二北《教坊记笺订》:“南乡子,舞曲,敦煌卷子内有舞谱。”可见“南乡子”原是唐代教坊曲名,后来才用作词调名。陈元龙注《片玉集》云“晋国高士全隐于南乡,因以为氏也(号南子)”,认为“南乡子”来源于此。而近人况周颐《餐樱庑词话》则引宋周密云:“李珣、欧阳炯辈俱蜀人,各制《南乡子》数首,以志风土,格式与‘竹枝’体一样。”《白香词谱》载:“南乡即南国,唐人称南中。”南中是古地区名,历史上的南中指今天的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相当今四川省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贵州两省。当时北面是益州,南面是交州,东面是荆州南部,西面是诸部落(西藏历史上的第一个政权吐蕃尚未建立)。三国时期,南中成为蜀国的一部分。三国蜀汉以巴、蜀为根据地,其地在巴、蜀之南,故名。三国归晋后,南中版图归属晋代,晋亡时,许多有才学的人隐居于此。《南乡子》应该是流行于南乡一带的民谣曲调,不排除是隐居于南中的高士所作。调名来源据《白香词谱》说:“本词初为单调,创于欧阳炯;《词律》所收,有其二十七,二十八字两首。如‘路入南中,恍榔叶暗蓼花红;两岸人家微雨后,收红豆,底纤纤抬素手’,固为本意也。”“一剪梅”始见于周邦彦词,其起句有“一剪梅花万样娇”句,取以为名。元高拭《一剪梅》词注“南吕宫”。一剪梅的意思,就是一枝梅花。古代时候,相隔两地的人往往通过赠送对方一枝梅花来表达相思。如《荆州记》记载陆凯和范晔的故事:“陆凯自江南,以梅花一枝寄长安与范晔,赠以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李清照词与周邦彦词格律相同。李清照体为重头曲,平韵,用韵较稀,四字句占全词三分之二,而且前后段两结句均为仄仄平平式,故音节和婉明亮。宋人又于每句用韵,形成别体。蒋捷词与李清照体同,只是每句用韵,因韵位极密,故音节更为明快响亮,音韵谐美,甚为南宋以来词人喜用。蒋词情调流畅轻快,亦是宋词名篇。刘克庄词则具另一风格。元代虞集取“南乡子”前三句与“一剪梅”后二句衍为双调的“南乡一剪梅”。
格律说明
南乡一剪梅,双调五十四字,前后段各五句,三平韵、一叠韵。此调格律例见元代虞集《南乡一剪梅·招熊少府》。每段上三句“南乡子”体,下二句“一剪梅”体。《钦定词谱》云:旧谱以此与《江月晃重山》词皆为犯调,不知宋词名“犯”者,取宫调相犯之意,如仙吕调犯商调,为羽犯商类,从来未有以两调相犯为犯者。南北曲如此者更多,其误至今犹相沿也。
格律对照
格律对照例词:虞集《南乡一剪梅·招熊少府》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叠韵)。
南阜小亭台。薄有山花取次开。寄语多情熊少府,晴也须来。雨也须来(叠韵)。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叠韵)。
随意且衔杯。莫惜春衣坐绿苔。若待明朝风雨过,人在天涯。春在天涯(叠韵)。
(说明:词牌格律与对照例词交错排列。格律使用宋体字排印,例词使用斜体字排印。词牌符号含义如下:平,表示填平声字;仄,表示填仄声字;加粗体字为韵脚。)
典范作品
元·虞集《南乡一剪梅·招熊少府》
清·姚华《南乡一剪梅·寿冥惜八月十二日二十六初度和自寿韵》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2-10 11:49
目录
概述
体裁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