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霁翔
故宫博物院第六任院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
单霁翔,男,汉族,1954年7月出生于辽宁沈阳,籍贯江苏江宁,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建筑师、注册城市规划师,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原局长、党组书记,故宫博物院原院长,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东城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故宫学院院长。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54年7月,单霁翔出生于辽宁沈阳,3个月大时随工作调动的父母来到北京,辗转居住于北京不同的四合院。从小到大,经常在长城故宫周口店颐和园天坛等地参观文化古迹,热爱文化遗产的种子不断生根发芽。
教育经历
1968年1月至1969年10月,单霁翔就读于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后随父母去湖北沙洋财政部“五七干校”劳动。1970年底,独自回北京参加初中毕业分配,成为一名学徒工人,寄居在姐姐家,一家十几口住在一起,感受到四合院氛围中宝贵的家庭亲情。1972年,单霁翔母亲从“五七干校”回京,全家搬到单位分配的位于美术馆后街的房子。
1978年,当了8年工人的单霁翔有了读大学的机会,他以北京市第一名的成绩获得教育部选派100名学生赴日本留学的机会,之后在吉林师范大学(现东北师范大学)读语言预科。一年后,在日本劳动省职业训练大学建筑学专业就读,接触建筑学和城市规划。学成回国后单霁翔任职于北京市城市规划管理局。1985年6月,单霁翔加入中国共产党。
工作经历
1990年至1992年,单霁翔任职于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期间主持了国子监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整治试点,取得了较好的实施效果和研究成果,在国内这一领域研究方面产生了影响。
1992年1月至1994年5月,单霁翔任北京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副局长。1994年5月至1997年8月,任北京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在任期间,北京市文物局相继开展了圆明园遗址内住户和单位搬迁、明北京城墙遗址环境整治等保护整治规划等。1997年8月至2000年1月,任中共北京市房山区委书记。
2001年1月至2002年8月,单霁翔任北京市规划委员会(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在任期间,推动北京旧城保护各项规划的实施。
2002年8月,单霁翔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党组成员、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在任国家文物局局长期间,致力于城市化进程下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2003年,在清华大学师从吴良镛攻读博士学位。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单霁翔30多次带队前往灾区,领导和指挥灾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2012年1月,单霁翔任文化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党委书记。并着手开始故宫环境大整治,首先清理了故宫未开放空间里散落堆积了几十年的文物,并一一清理修复;把曾经因为开放展陈需要卸下的门窗修复好,专门放到古建筑馆陈列;把将近200间房子里堆着的樟木箱、紫檀箱等文物修复后,建立仓储库房保管。对散落在房间炕上的被子、褥子、毯子等古人用过的东西进行除菌、织补,建立织绣库房单独保管。至2016年10月,三年中,故宫9371个房间全部被清理出来,达到扩大开放的标准;1200栋故宫古建筑杂草全部清除;内金水河上的上百条管道整改后全部埋到地下。并开始去故宫商业化,太和门、乾清门等卖东西的区域全部拆除,故宫博物院中轴线上,没有任何一处商业建筑。另外,单霁翔要求把故宫收藏的上万件不同时期的雕塑进行修复,把慈宁宫改造为雕塑馆进行陈列。至2014年故宫开放面积首次突破50%,达到52%。至2016年达到76%。
2013年2月,不再兼任故宫博物院党委书记。2018年3月,任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级)、故宫博物院院长。
2019年4月,单霁翔从故宫博物院院长职位退休;5月,任故宫学院院长。2021年2月,任北京东城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
2024年11月,单霁翔入选首届北京大视听“京琅琊”人才名单。
主要成就
单霁翔积极推动重点文物保护工程的实施,例如长城保护工程、故宫整体维修保护工程等,推动三峡工程南水北调等国家重点工程中的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推动建立全国文物保护工程资质,组织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推动工业遗产、乡土建筑、20世纪遗产、文化景观、文化线路等文化遗产保护新领域的研究和实践。
单霁翔在故宫博物院进行改革,制定保护规划、开展平安故宫工程,增加参观标识、增加观众座椅、增设母婴室,拆除临时建筑、清除屋顶杂草,预约售票、数字化升级、点亮紫禁城,建立故宫研究院、建立故宫学院、建立故宫文物医院,故宫“打破宫墙”,开放面积从不足50%增加到80%以上,人们足不出户也能通过手机或电脑打开故宫数字博物馆,欣赏到故宫的珍贵文物和紫禁城古建筑。
个人作品
学术论文
截至2023年6月,单霁翔已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出版图书
获奖记录
人物观点
世界经历着复杂的变化,博物馆事业更面临新的重要发展机遇,也面临挑战。积极适应新形势,加快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提升博物馆的专业化水平,激发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活力,加快博物馆融入社会生活的步伐,是国际博物馆界共同关注和实践的重大命题。
中国博物馆界始终关注社会发展、跟踪社会热点,从最初的收藏保护发展为开放展示,逐步从“以藏品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建立起更加融入社会的发展理念。中国从数量上逐渐跻身博物馆大国行列,但是从博物馆功能的发挥和博物馆职能的履行上看,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不小差距,必须吸收国际先进经验,转变发展模式,实现从“数量增长”走向“质量提升”,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的转变。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也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作为城市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是连接公众与多元文化的纽带,要用创新的方式方法,吸引更多公众走进博物馆,获得深刻新鲜的文化体验,共享丰富的文化成果。
一方面,博物馆要面向自身,不断深入挖掘文物藏品的文化内涵,让文化遗产资源更大程度地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同时面向公众,创新文化传播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法,让文物故事以公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人心,走进甚至融入百姓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公众对博物馆也要不断地培养感情。人们进一步了解博物馆对现实生活的意义,了解博物馆的日常工作,知道博物馆背后的故事,就会更加理解和支持博物馆,也会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博物馆之城的建设中来。
一是尽快完成长城资源调查。科学调查,全面准确掌握长城现存状况,是落实长城保护法规和管理措施最基础的工作。长城遭受破坏的形式和原因尽管多种多样,但是家底不清,保存状况不明则是重要的原因之一;二是加大实施长城保护工程的力度。长城历史久远,时代交迭,地域广阔,情况十分复杂。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均须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力度,对长城濒危点段全面进行抢救维修。各级政府均应对沿线长城明确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段,颁布长城保护的地方性法规,设立专门的长城保护管理机构,落实长城保护员的有效制度;三是加大社会公众长城保护意识。通过宣传使广大民众正确认识开展长城保护的重要意义。只有每个人认识到长城保护的伟大意义,参与到长城保护的实际行动中来,长城文化遗产才是最安全的。
单霁翔批评当前建筑领域存在的一些弊端:建筑不是时装,建筑设计要回归历史责任、回归文化特征、回归科学精神、回归社会期待。
单霁翔指出,不少城市在打造所谓标志性建筑,在建筑形式上盲目追求“奇、特、怪、洋”,建筑设计方案招投标中有外国设计公司参与才有水准。一些建筑设计人员,带着已经中标,甚至已经开工建设的设计方案,到并不熟悉的城市,拿着改头换面的设计方案参与投标,竟屡屡得逞。
单霁翔认为,正是由于建筑设计方案征集机制和评审机制的“千篇一律”,加重了中国城市文化面貌的“千城一面”。单霁翔表示,用建筑表现文化一直是社会的共识。任何一个国家或城市都应该有自己的建筑文化特色,这种特色和认同都在第一时间体现于城市文化建筑。
社会任职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8 10:47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