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色光(monochromatic color),混合色光的组成部分。单一频率(或波长)的光,不能产生色散。由红到紫的七色光中的每种色光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单色光,它们都有相当宽的频率(或波长)范围,如波长为 0.77~0.622微米范围内的光都称红光,而
氦氖激光器辐射的光波单色性最好,波长为0.6328微米,可认为是一种单色光。可用三棱镜将白光分解为各种颜色,然后用一个可调节的长形狭缝只允许某一波段的光通过而阻挡其他波段的颜色光,这一通过的波段即单色光。
由红到紫的
七色光中的每种色光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单色光,它们都有相当宽的频率(或波长)范围,如波长为0.77~0.622微米范围内的光都称红光,而
氦氖激光器辐射的光波单色性最好,波长为0.6328微米,可认为是一种单色光。
一般的光源是由不同波长的单色光所混合而成的
复色光,所谓的“单色光”是指白光或
太阳光经三棱镜折射所分离出光谱色光--红、橙、黄、绿、蓝、靛、紫等七个颜色,因为这种被分解的色光,即使再一次通过
三棱镜也不会再分解为其他的色光。这种不能再分解的色光叫做单色光,而由“单色光”所混合的光称为“复色光”。
一般的光源是由不同波长的单色光所混合而成的
复色光,所谓的“单色光”是指白光或
太阳光经
三菱镜折射所分离出光谱色光——红、橙、黄、绿、蓝、靛、紫等七个颜色,因为这种被分解的色光,即使再一次通过三菱镜也不会再分解为其他的色光,所以将这种不能再分解的色光叫做单色光;而由“单色光”所混合的光称为“复色光”。自然界中的太阳光及人工制造的日光灯等所发出的光都是复色光。
人类视觉系统是一个结构精细且功能复杂的感觉器官,视网膜所收集的信息占人类通过感觉获得的全部信息的70%,而许多
基因的突变会对眼的结构和功能产生影响。人类的视觉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它依赖于3种
光感受器视锥,称为红、绿、蓝视锥。根据
三原色学说,
可见光谱内任何颜色都可由红、绿、蓝三色组成,如有一种原色不能辨认都称二色视,主要为
红色盲与绿色盲,
红绿色盲则表现为患者不能区分红色和绿色,由于患者从小就没有正常辨色能力,因此不易被发现。
一直有人认为,人眼睛的色觉是与生俱来的。这其中一个最有力的证据就是红绿色盲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色觉障碍性疾病。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是
X连锁隐性遗传,致病基因定位于Xq28。一般认为,红绿色盲决定于
X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即红色盲基因和绿色盲基因。由于这两对基因在X染色体上是紧密连锁的,因而常用一个基因符号来表示。男性仅有一条X染色体,因此只需一个
色盲基因就表现出色盲;女性有两条
X染色体,因此需有一对致病的
等位基因,才会表现异常。人类的红绿色盲就是一个
X连锁隐性遗传的典型病例,患者不能正确区分红色和绿色,这决定于X染色体上两个紧密相连的隐性
红色盲基因和绿色盲基因,一般将它们综合在一起来考虑,总称为
红绿色盲基因。在中国人中男性色盲发病率为7%,较女性色盲患者(0.49%)多。
统计资料显示,红绿色盲男性发生率为8%左右,女性为0.5%。红绿色盲的特点表现为:男性患者远远多于女性患者,系谱中的病人几乎都是男性;男性患者的双亲均无病,其致病基因来自携带者母亲;由于
交叉遗传,男患者的同胞、舅父、姨表兄弟、外甥中常可见到患者,偶见外祖父发病,在此情况下,男患者的舅父一般正常;由于男患者的子女都是正常的,所以代与代之间可见明显的不连续或称为
隔代遗传。
红绿色盲一般不会影响人的正常生活和工作,但是由于无法辨认红色和绿色,因此这样的人如果开车上路的话,那将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情。
但日本研究人员最新的一项实验却发现,长期在单色光环境中生活的婴儿有可能无法识别颜色。日本一个认知
行为科学研究小组用4只出生两周的猴子做实验,让它们置身于只有一种波长的单色光环境中,但每隔一分钟便用另一种单色光照射猴子的所处环境——也就是,让它们接触不同颜色光,但不让它们在同一时刻对任意两种光进行对比,如此持续一年。对比组的猴子则在正常环境下成长。
之后,研究人员让两组猴子根据所出示的红色、蓝色、绿色卡片,从其它卡片中分别挑出颜色一致的卡片。结果,在正常环境下长大的猴子能够成功完成这项任务,而在单色光环境下成长的猴子却挑不出颜色一致的卡片。研究人员认为,上述实验说明,婴儿生活环境中的色彩对婴儿正常
色觉的形成至关重要,这也提示人们色彩感觉可能也同时来自于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