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身份的松动:中国人事档案制度研究
2007年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单位身份的松动:中国人事档案制度研究》是2007年5月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陈潭。
内容简介
作为官僚制度、单位制度、身份制度的依附性链条,人事档案制度产生于以政治出身为依据的政治身份等级体系、以城乡户籍和所有制为依据的社会身份等级体系、以平均主义为依据的单位系统内资源分配等级体系,在计划经济体制形态下对于当时国家安全、人事管理、信用凭据等方面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语境的转换,刚性的人事档案政策与极具流动性的时代之间的张力极尽显现,个人与组织之间的非合作博弈既造成了人事档案的代理危机,也诠释着人事档案制度某种程度的信任赤字。人事档案的功能是充当公民个人信用信息的真实记录。由此,人事档案制度从身份走向契约、从管制走向服务势所必然,契约化、法制化、电子化和社会化已然成为政策转轨不可或缺的路径依赖。人事档案制度的改革已经提上议事日程。作为一项政策工具,人事档案制度应该是人性化和规范化并举的管理媒介,是促进政治文明、社会和谐、个人发展的信任替代物。该书为国内首部关于人事档案制度研究的学术性著作。
图书目录
总序
内容摘要
图表索引
引论 主题、结构与范式
0.1 研究动机与研究意义
0.1.1 问题缘起
0.1.2 研究意义
0.2 研究视角与研究主题
0.2.1 研究视角
0.2.2 研究主题
0.3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0.3.1 研究方法
0.3.2 结构安排
第1章 公共政策变迁的逻辑
1.1 作为制度变迁的政策变迁
1.1.1 关于制度
1.1.2 制度变迁
1.1.3 政策变迁
1.2 公共政策变迁的理论命题
1.2.1 政策时滞
1.2.2 政策博弈
1.2.3 政策演进
1.3 公共政策变迁的过程理论
1.3.1 政策失效
1.3.2 政策创新
1.3.3 政策均衡
第2章 政策的在场与制度的秩序
2.1 人事档案制度的依附性链条
2.1.1 官僚制度
2.1.2 单位制度
2.1.3 身份制度
2.2 作为政策工具的人事档案制度
2.2.1 作为管理工具的人事档案
2.2.2 作为公共政策的人事档案制度
2.2.3 单位制下“档案人”的生存生态
2.3 政策动员、政策认同与信任政治
2.3.1 政策动员
2.3.2 政策认同
2.3.3 信任政治
第3章 政策的固化与管理的失范
3.1 公共政策语境的转换
3.1.1 转轨时代社会变革的阅读
3.1.2 由“单位人”走向“社会人”
3.1.3 从“阶级政治”、“单位政治”到“一般政治”
3.2 人事档案生存的尴尬
3.2.1 可有可无的“鸡肋”?
3.2.2 流动的“绊脚石”?
3.2.3 体制的“阑尾”?
3.3 人事档案制度的失效
3.3.1 政策博弈、代理危机与信任赤字
3.3.2 政策时滞、功能式微与制度负效应
3.3.3 人事档案:明天是否依然要你?
第4章 从工具主义走向人本主义
4.1 公共政策的人本逻辑
4.1.1 公共政策:谁之政策?
4.1.2 公共政策:何种政策?
4.1.3 公共政策:政策何为?
4.2 档案、个人及其命运
4.2.1 “档案之痛”:一个案例的叙述
4.2.2 过错追究与权利诉求
4.2.3 “组织意见”、知情权利与档案功能
4.3 寻求人事档案政策的人本化
4.3.1 社会发展与人本思想的回溯
4.3.2 创设以人为本的政策机制
4.3.3 人事档案制度的人本化趋势
第5章 国家、组织与个人关系的政策再造
5.1 人事档案制度创新的理论基础
5.1.1 制度成本:基于交易费用的考察
5.1.2 公共服务:政府的逻辑与角色
5.1.3 社会信用:制度化人际信任
5.1.4 公民社会:联合的艺术
5.2 从“档案中国”走向“信用中国”
5.2.1 从身份走向契约
5.2.2 从特殊信任走向普遍信任
5.2.3 西方国家人事档案制度的经验
5.3 博弈规则与人事档案的制度化生存
5.3.1 契约化:人事档案制度创新的前提
5.3.2 电子化:人事档案制度创新的平台
5.3.3 社会化:人事档案制度创新的关键
5.3.4 法制化:人事档案制度创新的保障
结语 社会转型、政策转轨与制度化政治
6.1 社会形态与公共政策范式
6.2 转型期的政策困顿及其创新回应
6.3 政策创新的转轨路径
6.4 政治制度化与制度化政治
附录
1 干部档案工作条例
2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暂行规定
3 干部档案卷皮、档案袋样式和规格
4 人事档案正副本材料分工一览表
5 关于人事档案制度若干问题的调查及其分析
6 老郭的档案:CCTV的文本叙述
7 档案之痛:“汤国基档案事件”的电视文本
8人事档案“命运之符”的命运
参考文献
后记
最新修订时间:2021-04-04 06:59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