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胥引·秋思》是
北宋词人
周邦彦创作的一首词。词的上片写景,从川原澄映、烟月冥濛的大景与远景,写到蒲根水冷、孤角吟秋的小景与近景,渲染出一派萧瑟悲凉的环境气氛。词的下片抒发离愁别恨,词人一边嗟叹岁月蹉跎,鬓发稀白,已经无可挽回地衰老;一边怀念“舞衫歌扇”,翻检旧日情人的书信,惋惜青春不再。全词由景触情,以泪水与灯光相映作结尾,深婉凄切之情在词人自我形象的描绘中透发出来。
作品原文
华胥引1·秋思
川原澄映2,烟月冥濛3,去舟如叶4。岸足沙平5,蒲根水冷留雁唼6。别有孤角吟秋,对晓风呜轧7。红日三竿,醉头扶起还怯8。
离思相萦9,渐看看、鬓丝堪镊10。舞衫歌扇,何人轻怜细阅。点检从前恩爱11,但凤笺盈箧12。愁剪灯花13,夜来和泪双叠14。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白话译文
清澈的水流穿过广阔的原野,与天光云影共辉映,烟雾迷蒙中,月色昏暗,远舟像一片片树叶漂在水面。长长的河岸边是平顺的沙洲,留宿于蒲苇丛中的大雁正在寒冷的秋水中觅食吞咽。对着晓风呜呜鸣响,那是江楼上的孤角在吟唱秋意。酒后初醒,体软头晕,太阳已高高升起。
离别的思绪相互缠绕,仔细瞧瞧、两鬓发丝已不堪夹镊。舞衫绸扇,品物依旧,可如今还有人来怜爱细看吗?细数曾经的恩爱时光,只有书箱里装满关于她的书信和诗笺。带着愁容剪下燃尽的灯芯,昨夜泪眼与烛光相互映照。
创作背景
据清代词学家黄苏《蓼园词选》记载,周邦彦晚年不愿与
蔡京奸党合作,被逐出朝廷,由徽猷阁待制出知顺昌府、处州等地,此词或在顺昌府、处州两地写成。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此词词意绵密,守托着作者一片深心。离思相萦,霜染双鬓,表现了往昔怀念 。川原望远,秋月迷蒙,道尽了天涯失意。
词的上片抓住一个“秋”字,处处表现秋悲。“川原澄映,烟月冥濛,去舟如叶。”广阔的原野,清澈的江水,朦胧的月色,远去的小舟。这些秋景构成了一幅美丽而又苍凉的画面,触动了行途中的词人,展开了下文。“岸足沙平,蒲根水冷留雁唼,”此处由静景转入动景的描写,蒲苇丛中,河水浸人,大雁在其中呷吃觅食。大雁素来南飞过冬,给景色添加了浓浓的秋意。“别有孤角吟秋,对晓风鸣轧。”词人由视觉描写转入听觉描写,他听到孤独的画角发出呜呜的声音,伴着清晨的秋风阵阵,越觉秋意悲凉,加重了他的思绪。“红日三竿,醉头扶起还怯。”词人借酒浇愁,醒来之时太阳都已经升得很高了,“扶”和“怯”体现了愁绪之深,“为伊消得人憔悴”,此时他一副病怏怏的姿态,连起床都很艰难。
词的下片抓住一个“思”字,处处表现相思。“离思相萦,渐看看、鬓丝堪镊。”词人开始转入自己的回忆,离别的思绪时萦心怀,反映了他心事极重,可是岁月催人老,鬓发渐渐地稀疏变白,交代了他的年龄境况。“舞衫歌扇,何人轻怜细阅。”舞衫和歌扇,侧面指出他所思之人是一位歌女,可是如今已经不在身边,“轻”和“细”体现了词人的心思细腻。“点检从前恩爱,但风笺盈箧。”他翻开书箱,那里装满了关于她往昔的信笺,“但”字衬托了他此时的孤寂,往事已如云烟。“愁剪灯花, 夜来和泪双叠。”人们常把蜡烛熔化称为流泪,孤苦的人和泪观烛,更增伤悲;词人一夜未眠,泪眼与泪烛映照,绝妙地刻画出他的相思和凄苦。
全词写景从傍晚到早晨,写情又从早晨到夜晚,朝朝暮暮,内在联系紧密。词句哀婉凄切,动人心魄;走笔有如游龙,意味深厚。“川原”、“烟月”、“去舟”、“孤角”、“鬓丝”、“凤笺”、“灯花”、“叠泪”,都连着秋思,堪称绝构。作者深得言外之味,又巧妙化用前人诗句,因此它称得上是一篇写别情的动人佳作。
名家点评
明代
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叶几个险韵,难得。“点检”句,精心巧笔。
清代王又华《
古今词论》:词家刻意、俊语、浓色,此三者皆作者神明,然须有浅深处。平处忽着一二乃佳,如美成“秋思”。平叙景物已足,乃出“醉头扶起还怯”,便动人,工妙。
清代
黄苏《蓼园词选》:结后三句,恋恋主恩,情词悱恻,不失敦厚之致。
近代
陈洵《海绡说词》:日高醉起,始念夜来离思,即景叙情。顺逆伸缩,自然深妙。
作者简介
周邦彦(1057年—1121年),字美成,自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为太学生时献《汴京赋》,被宋神宗擢为太学正。历官州教授、县令、秘书省正字、校书郎、秘书监等职,提举大晟府。周邦彦精通音律,能自度曲,为北宋重要词家。其词集北宋婉约派大成,长调尤善铺叙,富丽精工,历来被奉为词坛正宗,对南宋及后世均有影响。有《清真居士集》,已佚,今存《片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