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思想政治学院成立于2009年4月,是直属于学校的专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科研的独立二级单位。
学院简介
思想政治学院是一个既年轻而又具有较长发展历程的新学院。从1952年华南工学院(华南理工大学的前身)建校时,就成立了
新民主主义论及政治经济学教研室。1953年成立马列主义教研室。1984年,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的时候,社会科学系在原马列主义教研室的基础上应运而生。1993年至1999年期间,学校人文教研室、自然辩证法教研室、德育教研室相继并入社会科学系。2002年,学校艺术教育中心与社会科学系合并,成立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004年,人文社会科学学科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一分为四,为了切实贯彻中央精神,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原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又分别组建,成立了思想政治学院和公共管理学院。思想政治学院主要办公地点在北校区古色古香的5号楼,在大学城南校区还有近300平方米的办公场所。
学院设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9个教研室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等多个研究机构。此外,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秘书处、广东省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研究基地也设在思想政治学院。学校心理咨询与健康教育中心挂靠思想政治学院。
学院具有较雄厚的师资力量。现有专任教师6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3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0%。8位教师入选广东省高等学校 “
千百十工程”人才培养对象;9位教师入选广东省宣传思想战线“
十百千工程”培养对象;3位教师入选
广东省教育厅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 培养对象;3位教师荣获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 称号;4位教师荣获广东省“两课优秀教师”称号;1位教师的课堂教学入选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一课”;1位教师获广东省思想政治理论课“名教师”称号;2位教师荣获学校“教学名师”称号;4位教师荣获学校教学质量最高奖——“南光奖”;
1位教授是学校“百人计划”特聘教授。
学院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成效明显
。拥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涵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思想政治教育、
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技术哲学等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现有在读研究生131名,其中博士研究生38名(含留学生3名)。
学院课程建设成绩突出。建设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门省级精品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3门省级优质课程。
学院科研成果丰硕。新学院成立3年以来,获得科研课题163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课题33项,包括教育部
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6项,项目合同总经费近522万元;在《
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
马克思主义研究》等权威杂志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他人文社科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7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含参编教材)12部。
学院管理理念是走特色发展之路。第一要务是“出思想”,立院之本是“讲政治”,重中之重是“教学质量”,管理之基是“教授治院”。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学院将进一步汇聚力量,营造“团结,崇德,公正,人文”的新氛围,致力于建设好“出思想、讲政治、重质量、求特色、快发展”的新学院,为学校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1984年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一分为四,分别成立了政治与公共管理学、法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艺术学院。
学院设有7个教研室和多个研究中心(所、室)。教研室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研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形势与政策教研室、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研室、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室。校级(含挂靠)研究中心(所、室)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未来与发展研究中心、统战理论政策研究室、心理咨询与健康教育中心、政府发展战略与绩效评价研究所;院级研究中心(所、室)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所、哲学研究所、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研究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思想库发展中心、心理测评与应用心理学研究所。
历史沿革
(一)马列主义教研室阶段(1952-1983)
1952年,华南工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前身)建校之初就成立
新民主主义论及政治经济学教学研究室。1953年成立
马克思列宁主义教学研究室,直属学校领导,校党委书记张进兼任教研室主任,共有24名教师,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2人,分中国革命史、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政治经济学三个教学小组。1962年秋,马列主义教研室主任由学校党委第二书记秦思平同志兼任,后由李曼晖同志继任。“文革”期间,政治理论课教师被分散到连队。1973年马列主义教研室重新恢复。
(二)社会科学系阶段(1984-2001)
1984年,在马列主义教研室基础上正式建立社会科学系,关其学任主任。建系之初,设中共党史、
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3个教研室。随后增设马克思主义基础、工业经济2个教研室。社科系教师 69人,其中教授 1人,副教授9 人。1988年郭铁鎗继任主任。1993年人文教研室并入社会科学系。1995年自然辩证法教研室并入社会科学系,陈建新任系主任,1998年莫岳云继任。1999年德育教研室并入社会科学系。
至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成立前夕,社科系设有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
政治经济学、德育、自然辩证法、人文、法学、行政管理等9个教研室。有未来与发展研究中心、统战理论政策研究室、客家文化研究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4个研究机构。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美学2个硕士点和法学、行政管理2个本科专业。在校生327人,其中本科生318人,硕士生9人。
(三)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002-2004)
2002年1月22日,校艺术教育中心与社科系合并,建立人文社会科学学院。4月18日学院正式挂牌成立。学院下设社会科学系、法学系、行政管理系、文化艺术系四个系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未来与发展研究中心、客家文化研究所、统战理论政策研究室。校艺术中心保留建制,挂靠
人文社科学院;同年5月,校心理咨询与健康教育中心成立,挂靠人文社科学院。学院现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美学两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和法学、行政管理、音乐表演三个本科专业,共有教职工 93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25 人。
(四)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04.7-2009.4)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是华南理工大学专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与公共管理学教学与研究的单位。2004年7月,利用大学城新校区建设为契机,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一分为四,分别成立了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法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和艺术学院。
(五)思想政治学院(2009.4— )
由原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分建而成。思想政治学院主要职责是:统一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负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相关管理工作;负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梯队建设等工作。(详见学院简介)
师资力量
思想政治学院具有较雄厚的师资力量,资料显示,有专任教师6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5人,占教师总数的58%。5位教师入选广东省高等学校“
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9位教师入选广东省宣传思想战线“
十百千工程”培养对象有人;2位教师入选
广东省教育厅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培养对象;2位教师荣获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称号;1位教师获广东省思想政治理论课名教师称号;2位教师荣获学校“教学名师奖”;3位教师荣获学校教学质量最高奖—“南光奖”;1位教授是学校“兴华人才工程”学科团队学科带头人;2位教授是学校“兴华人才工程”教学团队首席教授;
1位教授是学校“百人计划”特聘教授。
学院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成效明显
。拥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
科学技术哲学。
教学成果
学院课程建设成绩突出。建设有毛泽东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2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优质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门校级精品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院科研成果丰硕。资料显示,学院共获得科研课题64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18项,厅级和其他委托课题和校级课题44项;在《
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
马克思主义研究》、《
中共党史研究》、《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党建研究》、《
高校理论战线》、《中国高等教育》、《
自然辩证法研究》、《哲学动态》等权威杂志上发表论文24篇,其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40多篇,有10余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和其他期刊转载;出版20余部学术著作(含参编著作),主编、参编教材和教学辅导书10余部;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7项。
学院管理理念是走特色发展之路。第一要务是出思想,立院之本是讲政治,重中之重是教学质量,管理之基是教授治院。
领导简介
资料显示,华南理工大学思想政治学院领导有:
院长:刘社欣
学院行政全面工作;分管教学、社会服务、继续教育、研究所、人事、财务工作
党委书记:谭瑶
学院党委全面工作;负责学院党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人事、工会及教代会、离退休、计生工作
副院长:吴国林
负责研究生、学科、科研、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