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大报
1993年华南师范大学出版的图书
《华南师大报》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1933年创办的《勷勤大学师范学院月刊》。1934年,学校增出《师范学院季刊》;1939年,学校易名为广东省立文理学院,于1940年创办《文理月刊》,并于1944年更名为《文理学院院刊》。这些报刊是《华南师大报》办报历史的酝酿和发轫。
发轫
华南师范大学创建于1933年,时为勷勤大学师范学院,《华南师大报》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1933年创办的《勷勤大学师范学院月刊》。1934年,学校增出《师范学院季刊》;1939年,学校易名为广东省立文理学院,于1940年创办《文理月刊》,并于1944年更名为《文理学院院刊》。这些报刊是《华南师大报》办报历史的酝酿和发轫。
与当时全国知识界的思想氛围相一致,这些报刊闪耀着独立自由的精神光芒,多数文章和议题都能针砭时弊,披露阴暗,引导全校师生在革命岁月里寻找光明、追求解放。总言之,它们是《华南师大报》值得继承的精神财富。
1933年,著名教育家林砺儒创建了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师范学院,这是华南师范大学办学的开端。同年,学校唯一的定期刊物《勷勤大学师范学院月刊》应运而生,它主要刊载本校要闻、纪录、师生演讲录、短篇论文。
1934年秋,学校增出《师范学院季刊》,主要收录学术文章。这些文章贴近时政,显示了勷勤大学师范学院师生对社会现状的思考和知识分子的良心,例如创刊文章《外蒙问题的现阶段》就讽刺了当时国民党政府的外交政策。另有一些介绍工业技术的文章,也反映出勷勤大学师范学院在那个时代对“工业振国”的爱国热情。
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校名四易,数次搬迁,条件艰苦,但在林砺儒院长的坚持下,仍在1940年3月15日创办了《文理月刊》。时值抗日战争艰苦的相持阶段,颠沛流离的辗转使得月刊不能定期出版。尽管如此,《文理月刊》依然提倡思想进步,倡导学术自由,积极推动学术研究活动,“以供给广东省中小学教师教学上之参考资料,促进抗日战争时期教育文化事业进展为宗旨。内容包括哲学、教育、历史、科学、文艺等各部分,诸凡各种学术之介绍与批评,各种实际问题之研究和报道等”。此刊发行全国,影响甚大。
1946年,文理学院院址确定在石榴岗,校刊也得以定期出版,并更名为《文理学院院刊》。刚刚经历八年抗战的洗礼,时任文理学院院长的何爵三在院刊上回顾了勷勤大学和文理学院的历史,“文理四次易名,十次搬迁,到今天不仅图书仪器没有损失,反而有所增加;不仅员生没有减少,反而增多,这不能说是侥幸,而实在是前人血汗的结晶。应该把文理的传统作风和一贯精神发扬光大,才不致辱没文理光荣的历史和伟大使命”。当时,办报的主要目的是学术交流和评论时事。报纸从写稿到编辑出版,都由学院老师操作,学院味很浓,闪耀着知识分子批判精神的光芒,这是值得继承的宝贵财富。
初创
随着华南师范学院的成立,《华南师院》于1953年2月7日创刊,这是《华南师大报》办报历史的正式开端;1956年,《华南师院》改为《华南师院周报》,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停刊。
建国伊始,新生的《华南师院》即围绕学校师范教育工作,紧扣时代脉搏,有力宣传党的大政方针和基本原则,反映学校师生的心声,对加强全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索教学改革和学术研究等都有着巨大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华南师院》奠定了学校机关报新闻宣传和思想教育的精神基调,深刻影响了《华南师大报》的办报风格和发展道路。
(一)机关报精神基调的奠定 
1951年6月,广东省文理学院将中山大学师范学院和私立华南联合大学教育系并入,由此组成华南师范学院。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先后又有南方大学俄文系、岭南大学教育系、海南师范学院、广西大学教育系等大学相关院系并入。1953年2月7日,学院将《师院教工》和《师院学生》合并为全院性刊物《华南师院》。
在创刊号上,《华南师院》发表了《大家动手,办好院刊》的创刊词,明确提出了《华南师院》的办报方针和宣传宗旨是发挥“喉舌”作用,“一是贯彻师范教育方针,配合政治思想领导;二是开展表扬批评,活跃民主生活;三是报道全院工作学习情况,组织工作学习经验交流”。该创刊词确立了《华南师院》在学校宣传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它担负着统一全校思想,加强政治教育,指导教学工作,发扬师生民主的重任,成为学校机关报的雏形。
(二)发挥党的“喉舌”的作用 
建国初期,新中国与前苏联保持着密切关系,前苏联的时政大事常常是国内各机关报的要闻。初期的《华南师院》大部分消息都与前苏联相关。例如创刊号即以头条报道全院教工学习马林科夫在苏联共产党十九次代表大会报告的情况。
第47期后,机关报的“喉舌”作用得到更进一步的发挥。1956年,中共八大在北京召开。学院成立“八大”文件学习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并订出学习计划,以及全体师生掀起学习“八大”文件高潮等情况,《华南师院周报》均开辟大部分版面作了详细报道,引起较大的反响。
1957年11月1日,《华南师院周报》第206期隆重纪念十月革命胜利四十周年。该期社论总结了学院在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学生政治素质培养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绩,指出“‘学习苏联先进经验,密切结合中国实际’,不仅过去是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方面的方针,今日是,将来也永远是我们进行教学工作的正确方针”。同期四版整版刊载了《十月颂歌》、《歌唱小月亮——红十月的献礼》等诗歌,热情讴歌和赞颂了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与中苏友谊。
除了重点报道当时党和国家的时政大事,加强舆论导向外,校报还报道和宣传学校办学和发展的情况,如教育实习的开展和经验总结、毕业生的分配、对苏联教学和教材的看法等。这时期的校报既有转载《人民日报》社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和岗位上去》,教育和动员毕业生到生产中接受锻炼;也有教育系全体毕业生《给陈唯实院长的一封信》,畅谈教育实习的体会和认识,这都对当时正确引导师生思想、促进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950年代后期至1960年代中期,校报进一步明确办报宗旨,深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达学校党政的有关决定,反映师生员工的思想、工作、学习、生活和道德风尚等,表扬先进,批判落后,成为了一份比较成熟的机关报。
(三)在探索中前进 
初创的《华南师院》第一至第三期都是手写刻印的,竖横排版,使用繁体字,密集紧凑,版式朴素。
创刊初期,校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建国初期的政治气氛和师生热情向上的精神状态。每期开设的“每周一谈”、“读者来信”等栏目互动性很大,《不要撕别人信件的邮票》、《搞好膳食卫生工作》、《邓雁老师掌握课堂讨论很好》等学生所反映的问题和心声都能在院刊上看见。一些围绕当时各种活动的师生个人看法、彼此对话也被选登出来,使得刊物能够成为全校师生沟通和交流的园地。
1954年,《华南师院》开始出现图片新闻,大大地美化了版面。当时的照相机比较笨重,有十六开书本大。闪光灯是外附的,镁光灯灯泡有拳头大小,闪起来光线十分强烈。正是用这种照相机,纪录下众多值得纪念的瞬间:董必武访问华南师大,陶铸作报告,国庆的盛大场面等。
1956年5月25日,《华南师院》出版第一份专刊,详细介绍了当时华南师范学院办学情况,比较全面地展示了学院成立五年来的巨大变迁。
1956年,《华南师院》改为《华南师院周报》,每逢星期五出版。
1957年5月17日,编辑部创办了《华南师院周报》的增刊《周报增刊》,创造更多的条件和空间让师生们“放”和“鸣”,主题和行文活泼开放,体现出浓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气息。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校报停刊。
复刊
经过十年文革,1979年12月15日,《华南师院》重新出版试刊,并于1980年1月14日正式复刊,每月出版两期。1982年,随着学校易名,刊名更改为《华南师大》;1986年6月,再次改名为《华南师大报》,并沿用至今。
“多少个春秋呵,你来了又去,你的脚印记下了风雨变幻的时代。……华师校园呵,百花齐放春长在,更喜那“四化”春潮滚滚来。”这首诗歌刊登于校报复刊后第一期的四版,题为《<华南师院>迎春来》。正如诗歌所吟咏的,校报在历经风雨飘摇的时代后,开始随国家、学校的改革而兴,也应其开放而盛。这是“开风气”时代的缩影,也凸显校报作为学校深入改革、全面发展的宣传旗帜的作用。此外,“新风尚”“弹赞录”“阅读与欣赏”等新栏目的开辟,既丰富了报纸内容,又唱响了改革开放主旋律。
(一)学校深入改革和全面发展的宣传旗帜 
1976年,长达10年的“文化大革命”结束,蒙受了巨大损失和摧残的华南师院逐步拨乱反正,恢复正常教学秩序。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受到“文化大革命”冲击而停刊的校报也重新发挥学校宣传教育的作用,并成为新时期学校引领各项事业深入改革、全面发展的鲜明旗帜。
1979年12月15日,《华南师院》出版试刊,并于1980年1月14日正式复刊,每月出版两期。1982年11月10日第481期,随着学校易名,校报刊名更改为《华南师大》;1986年6月,再次改名为《华南师大报》,并沿用至今。在复刊后一年的探索中,各版栏目依具体的需要,增减变化,并逐渐固定。一版主要刊发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党的方针政策的体会,报道学校办学活动和成绩;二版开辟“教与学”、“教学建议”、“科研动态”等栏目,对学院及各系、各单位开展教学、科研活动等进行报道;三版则开设有“党的生活”、“团的生活”、“大学生活”、“读者来信”“新风尚”“弹赞录”等栏目,对师生员工的思想、工作、学习、生活、道德风尚等方面加以褒贬,并开展理论讨论和经验总结的介绍等。第四版为不定期文艺副刊,开辟“阅读与欣赏”、“晨光漫笔”等栏目,刊登反映师生在改革开放新时代的精神面貌,或能给予读者以知识和教育的文艺作品,如小小说、人物特写、杂谈小品、散文、诗歌等。
这一时期校报的新闻宣传更加贴近学校党政动态和自身发展,更加注重教学科研的探索和高等教育的改革。
进入八十年代中期,学校改革全面铺开,校报积极宣传,营造氛围,紧密配合改革步伐。1985年4月25日至27日,在电教中心召开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校领导、处级干部、民主党派人士、师生代表共三百多人参加了会议,省委宣传部、省高教局、团省委以及部分兄弟院校负责人也应邀出席这次规模较大、影响广泛的思想政治工作盛会。会议围绕党中央有关重要精神,讨论和研究如何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教工和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5月8日,《华南师大》第518期即以头条报道了会议情况,并传达了学校党委关于思想政治工作改革的精神,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刻不容缓”,率先吹响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的号角。
1985年12月8日,学校第七次党代会召开。校报第528期对会议作了整期的重点报道,刊载了时任校党委书记黄家驹在大会所作题为《发扬创业、改革、实干、协作的精神,为把我校办成高水平的新型的师范大学而奋斗》报告,明确提出,“抓改革,促教学,促科研,促工作,是我们今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党的十三大以后,高等教育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学校先后召开教育改革专题座谈会、中层干部会议、中文系专题报告会。时任校长刘颂豪教授要求从教学科研、办学层次、人事管理、后勤保障和民主管理等五方面加快和深化改革。1988年1月20日,《华南师大报》从第556期开始,连续5期在头版详细追踪报道了学校系列的改革动态和相关措施。第558期社论《用改革精神总揽学校各项工作》通过与兄弟院校的比较,号召“要继续高举改革的旗帜,主动关心、热情支持和积极参加我校的各项改革工作,人人都来做加快和深化高教改革的促进派”。
此外,评论栏目作为校报的“旗帜”,与新闻报道相互深化,相得益彰,凸显了这一时期学校的深入改革。从八十年代的“每期一谈”到九十年代中期兴起的“校园论坛”,校报围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结合学校的中心工作,紧贴时政热点或校园焦点,发表短小精悍的评论,成为引导舆论,烛照校园,启迪心智的重要力量。
(二)注入活力促进成长 
这一时期,具有纪念意义的专刊特刊频繁跃上版面并趋向成熟,充分彰显校报特色和活力,熔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炉。
1981年,为庆祝建校三十周年(当时校史尚未追溯至勷勤大学师范学院),校报出版十六开本《校庆特刊》,内容囊括校史回忆录、学府漫记、校史图片、小说、报告文学、散文、特写、戏曲、书画和篆刻等,全面呈现学校的发展历程。1991年11月22日,第592、593期校报出版四十周年校庆专刊,这也是校报历史上第一份套红印刷的报纸。随后套红印刷不定期采用,并逐渐固定化。
1990年9月,校报第581、582期合刊在头版头条刊登了《江泽民总书记视察华南师大附中》一文,报道多处直接引用江泽民总书记与学生的对话,运用新闻素描手法重现典型细节和场景,读来有声有色,令读者备感总书记的可亲可敬,凸显新闻报道文风的改进。
在我校申报“211”工程的过程中,校报营造宣传声势,为“211工程”的申报和预审工作鼓与呼:开辟“211工程论坛”栏目,出版“211工程”专刊,推出“我校改革与发展系列报道”等等。1996年3月20日第639期,管林校长通过“211工程论坛”这一沟通学校工作与师生的窗口,发表文章《行动起来,做好211工程预审工作》,强化师生对当时重中之重的“211工程”预审工作意义的认识,增强师生信心,亦指出工作中的不足和差距,对学校的长远发展提出深刻见解。
《华南师大报》因悠久的办报历史和逐步成熟的办报理念,而得到校内外的广泛认可。1998年,国家出版署正式批准设立高校校报报纸刊号系列。《华南师大报》也成为首批编入国内统一刊号高校校报系列,刊号为CN(G)44-0014;1999年9月10日校报第684期,刊号改为“CN44-0814/(G)”,并一直沿用至今。
创新
面向新世纪,广东报业在新闻业务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走在全国报业改革浪潮的前端。《华南师大报》深得风气之先,重塑办报理念,改进办报风格,对内容和形式都作了纵深的改革,在强调舆论导向性的同时,更注重校报的新闻价值,凸显校园新闻广度和深度的有机结合,雕刻新闻文本,美化版式设计。此外,校报紧密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将校报出版与书籍编写结合一起,极大丰富出版形式,为建设和谐华南师大、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华南师大报》融合了舆论导向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大学的文化气息,彰显作为一份大学报纸的新闻价值、思想深度及文化气韵,因此在全国和全省高校校报“好新闻”评比中屡获殊荣。更值得一提的是,在由广东省教育厅组织开展的2008年广东省高校优秀校报评比中,《华南师大报》以专业的办报精神和素质,荣获一等奖。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如今,《华南师大报》已经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开创办报事业的全新境界。
(一)全方位的纵深改革,树立校报新形象 
2000年,《华南师大报》首先是进行了版式设计上的改革和调整。
2000年4月15日,《华南师大报》出版694期,这是校报历史上第一次采用彩色印刷,并将版头作通栏处理。明快活泼的色彩配置,富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自2004年10月15日(第753期)始,校报第一、四版开始彩印至今。
自2000年第699期开始,《华南师大报》更加注重版面的美工和设计,减少用分隔线来区分文章,并逐渐形成如今的版面风格。第700期,校报出版特刊,这标志着校报发展史的重要阶段,既是对四开四版报型的小结,又酝酿着扩版的一些重要元素,如大图的使用、色彩的搭配等。从2001年第705期开始,,校报从四开四版改为对开四版,版面的扩大使得大气而灵活的版式设计成为可能。校报在排版上,更加注重标题字体和字号的设计,以大、稳、厚重的标题来突出文章在版面中的重要性。“浓眉大眼”的现代版式风格开始显现。2003年,第728期起,刊头、报眉、版式和各版内容重新调整,大气与秀美之势跃然纸上。
版面的扩大使校报内容向丰富性和纵深度延展。
2000年始,《华南师大报》改进了新闻的格式化写作,版面变得更活泼,可读性更强。对学校党政建设、教学科研发展、人才引进和培养、招生就业等方面的消息,校报都能不同程度上采用更灵活多样的报道方式,如“倒金字塔”结构、“新闻导读”、“相关链接”等设计,凸显了新闻价值重要性,使新闻文本更具专业素质。
另外,对学校的重要工作,校报利用版面的优势对之进行了纵深报道,使师生们能更深入了解办学的方方面面。例如,2003年,学校博士点增至26个,校报第734期发表通讯《“26”:从大跨越到大事业》,从学科的生长、扩大的意义、可持续发展的思考等方面深入透视了学校博士点建设。2004年7月1日第749期,校报出版华南师大第十三次党代会专刊,专刊全面报道党代会这一学校政治大事,刊载时任华南师大党委书记杨文轩在党代会上作的工作报告《与时俱进 协调发展 为建设高水平教学科研型大学而奋斗》(摘要),报告总结了华南师大自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所取得的成绩和不足,明确未来十年的奋斗目标与当前的主要任务,并强调在未来的发展中,华南师大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把学校建设成为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型大学。校报通过舆论宣传,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参与学校改革的积极性,增强学校凝聚力,取得明显成效。其它栏目如“信步华师”、“新闻解读”的创设,都是校报对纵深新闻写作的探索和实绩。
为弘扬师德师风,构建良好学术氛围,二版开辟“对话”及“人物”栏目,专访校内外名师,阐释师者对人生、艺术、生活、治学等的理解和道德信念,令读者如沐春风。另外,二版也相继开辟了“新闻视角”、“学问视野”等栏目,注重报道的广度和独特视角的选取,从选题上增强了与受众的贴近性及现实意义。
2001年,710期第三版《四级已过,英语还在?!》一文开创专题策划的全新形式。713期,三版刊发《解读我们的精神状态》长文,对学生生活中较为重要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大学生论坛、宿舍文化等活动或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审视,发出“作为社会个体的人,我们身负改造社会的任务。目前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改造自己”的呼吁,在广大师生中引起很大反响。
711期,第一份学生专刊《走进大学》在一群不断思考的记者编辑的努力下诞生,内容紧扣社会热点,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对大学精神和大学教育的深度思考。2002年,第二份学生专刊《校园生命》直面现实,在机器、网络肆虐的时代,呼唤对生命的热爱。从此之后,校报学生专刊更为丰富多样,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2007年8月26日,《华南师大报》出版第800期特刊,借此文化盛事回顾多年的办报历程,承继传统,开辟新境,更充分地发挥学校宣传工作应有的影响力和鼓舞作用。有媒体在800期上评述:“《华南师大报》有新闻理想和使命,有做真正专业的高校新闻纸的志向,有敏锐的新闻触角和激情,《华南师大报》近几年来办报水准明显提升。”
(二)舆论导向明确,教育效果凸显 
校报是校园新闻宣传的主渠道之一,担负着营造校内舆论氛围,为学校改革发展鼓与呼的重要任务。2005年以来 ,校报不断强化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坚持正面鼓劲、正面宣传,彰显校报作为校园宣传主阵地的责任。校报还在版面设计、内容形式等方面不断进行创新,增强了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宣传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先进事迹,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宣传了和谐校园建设,显现出良好的教育引导效果。
2006年6月28日,学校召开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研究和制定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和措施。《华南师大报》率先在一版中心位置刊载对时任校党委书记杨文轩的访谈,详细报道了会议所要解决的问题、工作重心和重要意义。同期二版亦全文刊登杨文轩书记的会议讲话,引领全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入开展。
校报在三版加重了理论文章的分量。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后,学校迅速开展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活动。校报第803期、804期、806期三版均开辟“学习十七大精神,贯彻十七大精神”理论栏目,接连选登《联系实际,努力开创学校事业发展新局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理论文章,结合学校实际,畅谈学习十七大体会,在全校师生当中掀起学习宣传十七大精神热潮。理论板块的设计和一组组理论文章的见报,提升了校报的理论宣传高度,对于引导师生深入思考,凝聚强大精神力量、营造主流舆论氛围等发挥了积极作用,打造了强大思想武器,为学校近年推进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舆论基础。
此外,校报“评论”栏目紧贴学校工作和大学教育的热点话题,继续发挥报纸“灵魂”的作用,继续强化校报的舆论导向作用,站在一定的高度引领师生的思想认识,在写作上则更注重思想深度和广阔视界。在师德问题引起社会热议的背景下,校报第755期刊发评论《师范何为,何为师范》,对“师范”之要义进行重新厘定,提出“师范”应是“学问之范”、“行为之范”,认为“教书育人的最高境界与最终目的是社会道德之范”,“修其身,正其气,启蒙迪志,果行育德——这就是师范的大作为”,观点精辟,发人深思。
(三)校报精品荟萃,扩大报纸影响 
2003年,为迎接70周年校庆,校报开辟“轶史”专栏,钩沉华南师大办学历程中的细节。这一栏目的文章后来都收录在由广东高教出版社出版的《华南师大老照片》一书里,合集以老照片的展示和叙述为明线,以华南师大传统精神为隐线,挖掘老照片背后的故事,生动完整地展示了华南师大的沧桑历史和丰富内涵。该书的出版受到师生的盛赞。原华南师院院长陈唯实的夫人高兴地说,这本合集让她很感动,书中对华南师大的老领导、老教授深情回忆再现了华南师大的历史。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县发生8.0级大地震,华南师大心理辅导志愿服务队第一时间奔赴现场展开心理援助。2008年5月26日《华南师大报》第812期在头版发表评论《悲怆中迸发大学的社会自觉》,倡导“回归本心,关注现实,服务社会”的大学教育理念;三版则推出“与四川同悲,与坚强同行——华南师大师生以实际行动参与抗震救灾”专版报道。随后,《华南师大报》编辑部迅速组织编撰《燃起那颗炽热的心——华南师范大学“关爱汶川地震”大行动》一书,收录我校师生组织抗震救灾活动、第一批心理辅导志愿者赴川“救心”等相关图文,体现了一所大学的社会责任。
2008年,华南师大建校七十五周年,并恰逢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学校党委宣传统战部组织校报学生记者仅用短短的两个月便编写出《我的大学,我的梦——华南师范大学一九七七级、一九七八级校友访谈录》一书,并正式出版。该书以访谈的形式,对话1977级、1978级29位杰出校友,追述华南师大人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成长经历和人生感悟,重温华南师大人薪火相传的精神传统,提炼华南师大在改革开放历程中深厚的文化积淀,激励和鼓舞了新一代华南师大人。
此外,校报还将2000年至2008年期间刊发的代表性作品荟萃成集,先后组织出版《解读我们的精神状态》、《寻找我们的精神家园》两本书,解读和审视大学的精神内涵,为读者奉上一场文化盛宴。
(四)结出硕果 
2008年,在由广东省教育厅组织开展的2008年广东省高校优秀校报评比中,《华南师大报》以专业的办报精神和素质,赢得了教育厅和新闻界评委们的一致好评,最终荣获本科高校组一等奖。在此次评选活动中,专家主要从校报办报宗旨、文章质量、编辑策划和版面设计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评委们评价《华南师大报》是“一份个性鲜明,办报风格多元化的报纸,新闻细节详实,笔触敏锐;文艺副刊典雅、精致,有情趣却不小气,《信步华师》等系列栏目具有一定的可读性。”
在每年的全国高校、广东高校校报“好新闻”评比中,《华南师大报》屡获多个奖项。例如,仅在2008年度,《华南师大报》荣获8个一等奖、9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共20个奖项;其中消息类《省长寄语学子到基层建功立业》,言论类《文章千古事》、《学生自主学习,师者应舍鱼择渔》,通讯类《岭南一妙人——李育中细说岭南文化人与事》,标题类《图说岭南,馆藏古今》,版面类“804期四版”、“804期一版”,图片类《相约华南师大,共叙民族情谊》同时荣获一等奖。这些荣誉的获得,是一代代华南师大报人智慧的凝聚,也是鼓舞《华南师大报》健步前行的不息动力。
结语
多年来,《华南师大报》始终唱响主旋律,弘扬学校传统,反映师生心声,谱写了一部华南师大师生上下求索、振兴大学教育的历史篇章,其诞生、成长、变迁、发展的脉络成为华南师大发展史的缩影。进入2000年,校报迎来了更高起点,在全国高校校报和广东高校校报中脱颖而出,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一份份散发着墨香的校报,满载着历届学校领导的关怀,寄寓着一代代华南师大人的深情,凝聚着几代华南师大报人的心血和莘莘学子的期待。观诸往,知来者。《华南师大报》在春华秋实中汲取的是通向未来而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本词条资料来自华南师大宣传统战部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26 11:51
目录
概述
发轫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