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政务委员会
抗战时期汉奸机构
华北政务委员会,抗战时期汉奸机构。1940年3月30日,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日本语:ちゅうかみんこくりんじせいふ)的名称废止,改称“华北政务委员会”(日本语:かほく-せいむいいんかい)。大汉奸王克敏出任委员长。同日,汪伪国民政府发布《华北政务委员会组织条例》规定:“国民政府为处理河北山东山西三省及北京天津青岛三市境内防共、治安、经济及其他国民政府委内各项政务,并监督所属各省市政府,设置华北政务委员会。”,并设最高法院华北分院。
职能
华北政务委员会名义上归汪伪国民政府管辖,在汪伪政权中享有极高的自治权,拥有直属的“华北治安军”,并全权处理河北、山东、山西三省日本沦陷区及北平、天津、青岛三个特别市的政务,河南省的豫北豫东地区也归华北管辖,承担所谓防共、治安、资源开发及调节物资供求关系等方面的任务,除对外关系外,在内政各方面实际不受汪伪政府统制,是由日本实际控制的一个傀儡政权。
行政设置
下设
在政务委员会下设省和特别市,省以下设道、市、县、省长、道尹、市长、县知事由政务委员会任命。
总署
华北政务委员会下设内务、财务、治安、教育、建设五总署,各置督办一人,分掌政委会的政务;
并设政务、秘书两厅,为政委会内部机构。
常务委员
设常务委员7人:委员长兼内政总署督办王克敏、财政总署督办汪时璟、治安总署督办齐燮元、实业总署督办王荫泰、教育总署督办汤尔和、建设总署督办殷同、政务厅长朱深
委员为董康王揖唐苏体仁、余晋、江朝宗赵琪、马良、潘毓桂
屠杀罪行
在筹建汪伪中央政府时,王克敏汪精卫争权夺利结怨甚深。日本为安抚汪精卫,于1940年6月把王克敏赶下台,任命王揖唐为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兼内务署督办。
王揖唐就职后,成立了“华北防共委员会”和专为日本掠夺资源服务的“华北综合调查研究所”,并自任这两个组织的委员长。
在不到三年任期内,王揖唐搞了5次强化治安运动,屠杀了无数爱国志士和无辜百姓,抓捕了大量民供日军役使;并开发矿藏、强征粮食,竭尽华北物力以支援日本的侵华战争。
在日本侵占的8年中,华北人民所遭受的压迫、屠杀、搜刮、掠夺要以这一时期最为残酷。
汪伪国民政府在华北仅徒具虚名,“华北特殊化”是日本的既定“国策”,在华北沦陷区甚至于连五色旗还照旧悬挂,只是把它改为新民会的旗帜。
独立行政
日本对于华北的方针是:政务工作“受陆军大臣的直接领导”,“统治监督占领地区内的行政。即对华北有关全面的重要事项,可直接指导华北政务委员会”或“根据需要”(主要指有关经济事项)由“兴亚院华北联络部”“担任幕后指导”。
日本“华北派遣军”统治监督全部华北伪政权的行政,河北、北平、天津、山西、山东、河南由当地日本驻军负责“政务指导”。华北和省级,日军派设“顾问部”。
各地具体事务由日本陆军设在北平、天津、唐山、保定、石门、邢台、邯郸、太原、崞县、阳泉、临汾、运城、长治、济南、德州、济宁、益都、烟台、新乡、开封、商丘、徐州、海州等地的特务机关负责,道、市、县派驻“联络员”。
1938年1月23日,日本首相宣布,日本政府对华北伪政权“处于监护地位”。日本“兴亚院”驻北平的“华北联络部”担当华北伪政权的“外部监督”。
1942年11月,兴亚院联络部由日本使馆事务部取代。
至于汪伪插手华北,“华北派遣军”警告说:“勿过于采取急剧的中央化,使华北妨碍帮助大东亚战争”。汪伪在华北也得到一些表面上的东西,华北方面取下了“五色旗”,于1943年2月9日挂上了与汪伪国府直辖区域完全相同的旗帜。
在“淮海省”(日本语:わいかい-しょう即前“苏北行政区”、“苏淮特别区”)停用“联银券”,使用汪伪政权的“中储券”。
汪伪国府设立了一个“军事委员会驻华北办事处”,派了一名上将“委员”驻在北平。“华北治安军”改称为“华北绥靖军”,更换成与汪系相同的军旗和军徽。
1945年8月14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签订投降书。10月10日,日本“华北派遣军”在北平签降。
10月11日,华北政务委员会为重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北平行营接收。历时近8年的华北伪政权彻底覆灭。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18 09:59
目录
概述
职能
行政设置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