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华侨大学下设二级学院
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School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Development,Huaqiao University)是华侨大学下设的二级学院
办学历史
1960年,华侨大学创校在政治系下设“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组”。
1978年,华侨大学复办,在独立建制“马列主义教研室”下设哲学教研室。
1993年,“马列主义教研室”历经转制成立“社会科学系”,从中独立出来的“社会科学研究所”同年获批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二级学科硕士点。
1995年,并入“社会科学系”,招收首届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1998年,开始在澳门招收海外硕士研究生。
1999年,获批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的招生资格。
2001年,哲学学科划归新成立的人文社会科学系。
2002年,被确定为国务院侨办重点学科。
2002年,成立“宗教文化研究所”。
2004年,哲学学科划归新组建的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华侨大学重点建设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
2005年,哲学学科被确立为福建省重点学科。
2006年,获批马克思主义哲学二级学科博士点、中国哲学、宗教学、伦理学二级学科硕士点。
2009年,华侨大学对泉州校区、厦门校区的学科布局进行调整,创建社会学学科作为华侨大学培育学科,与哲学学科一起迁入厦门校区,组建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并承担厦门校区思政课的教学工作。
2010年,社会学本科开始招生,获得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
2012年,哲学学科被确立为福建省特色重点学科、福建省重点学科,并获评福建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创新团队”,学院部分教师分流至新成立的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3年,哲学(中西人文综合试验班)本科开始招生,获得哲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2018年,获得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并被确定为福建省“双一流”建设高原学科。
2020年,哲学(中西人文综合试验班)本科入选“双万计划”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21年7月,学院设有社会学系、哲学系2个教学系,开设社会学、哲学本科2个本科专业。
师资力量
截至2021年7月,学院有教职员工39人,其中教师34人(教授19人、副教授10人、讲师5人,其中爱尔兰籍、英国籍外教2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31人,分别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高等教育机构,其中多名教师曾在美国、德国、加拿大等国留学。教师队伍中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1人,入选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人,入选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入选福建省闽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入选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人选5人,入选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人选2人,入选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人,入选泉州市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人,入选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者百人计划13人、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学者成长工程团队5个。学院同时聘请毕业于英国华威大学(University of Warwick)等专业外籍教师长期任教。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刘荣军
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薛秀军等
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李志强等
教学建设
截至2021年7月,学院有福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学院下设社会科学调查与数据研究中心,配备专业教学实验室一间,使用面积90平方米,内设16坐席电话调查和移动面访调查系统。获得福建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
福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哲学(中西人文综合试验班)
学科建设
截至2021年7月,学院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国务院侨办重点学科1个,福建省重点学科1个,福建省特色重点学科1个,福建省“双一流”建设高原学科1个,哲学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C+。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哲学
一级学科博士点:哲学
一级学科硕士点:哲学
国务院侨办重点学科:哲学
福建省重点学科:哲学
福建省特色重点学科:哲学
福建省“双一流”建设高原学科:哲学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1年7月,学院建设有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福建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华侨大学与福建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共建“福建省宗教中国化研究中心”,华侨大学与中国孔子基金会合作共建的华侨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挂靠学院,学院还设有现代社会政治哲学研究中心、问题哲学研究中心、宗教文化研究所、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有福建省高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基础理论研究创新团队培育对象1个、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引领型团队1个、发展型团队1个。
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生活哲学研究中心
福建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海外华人宗教与闽台宗教研究中心
科研成果
截至2021年7月,学院教师近五年(2016—2020)承担各类纵向课题90多项,其中,国家社科重大项目2项、重点项目2项、一般和青年项目19项,教育部项目8项,省部级重大和重点项目14项、一般项目30多项,经费700多万元;各类横向项目近10项,经费近60万元。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哲学动态》《马克思主义研究》《世界宗教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社会》等国内权威、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0多篇,其中,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70多篇。在海外SSCI、A&HCI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近20篇。获各类科研成果奖50多项,其中教育部人文社科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近20项。
合作交流
截至2021年7月,学院与美国西北大学、杜肯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慕尼黑大学、英国雷丁大学、格拉斯哥大学、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萨斯喀彻温大学、马来西亚南方大学学院等建立了学术交流合作,与台湾阳明大学和相关研究机构等建立了学术联系。学招收来自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日本等国家博士研究生十余人。与日本、马来西亚、泰国等多所学校开展合作办学,共同招收海外“中华文化(哲学)”、“生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文化传统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院徽为圆形,中心区域的主体图案为白鹭和浪花,具有地域特点。左侧白鹭由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官方缩写“哲社”的拼音首字母(ZS)变形而来,同时也形如汉字“飞”,寓意学院在各个领域不断腾飞。右侧浪花则由数字“2009”变形而来,为建院年份。二者结合,形成一副白鹭起飞于大海,翱翔于长空的充满希望的画卷。外圈为学院中文全称、英文全称。
LOGO以海蓝色、白色为主色,线条以曲线为主,总体视觉感受沉静、庄重、智慧,与学院“学术立院,追求卓越”的理念相契合,但又不失动态感。主体图案抽象凝练、有现代感且寓意丰富。白鹭图案线条较少、较粗;浪花图案线条较多、较细,在视觉上取得了较好的平衡。
本次院徽设计,使用Adobe Illustrator CS5进行绘制。外圈字体为思源宋体-Bold(中文),为免费开源可商用字体;Dutch801 SeBd BT Semi-Bold(英文),与校徽所采用的英文标准字体一致。
现任领导
参考资料
学院简介-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院徽释义-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现任领导-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11 16:19
目录
概述
办学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