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移民史
香港电台电视部制作的纪录片
华人移民史(英文:Roots Old and New)是香港电台电视部制作的纪录片。共制作了三辑,分别是“下南洋”、“金山客”及“渡东瀛”。
影片简介
制作方:香港电台(RTHK
播映方: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
播映时间:第一辑:2009年12月12日起,逢周六晚19:30-20:30,无线电视翡翠台播映
旁白:古天农
监制:唐敏明
第二辑:2012年7月28日至8月11日 及 9月8日至15日,星期六晚上 7:35 - 8:30
旁白:郑子诚
编导:陈卓玲
监制:唐敏明
第三辑: 2014年1月25日开始,逢星期六晚七点半至八点半,于无线电视翡翠台及港台电视31播出。
旁白:郑子诚
监制:唐敏明
第一辑下南洋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曾有人说:「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华人移居海外,历史悠久,每个朝代出于不同的背景,中国人或为经商,或为谋生,或为逃难,一批又一批地选择离乡别井或被逼漂泊异地。他们的血泪史与中国的历史紧紧相扣。
海外华人不是我们的陌路人,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自己先辈的影子,看到中华民族多番波折的考验,感受到中华儿女坚毅的精神。
第二辑金山客
华人远赴重洋开垦北美,已超过160年历史。
淘金梦碎,铁路魂断,金山客换来的是多少屈辱与悲鸣?
「困囚木屋常愁闷,忆别家乡月几圆。」没有天使的天使岛隔绝了华人团聚的路,却禁不了华人以诗抒怀,墙上刻下的一字一句,道尽失望、沮丧与愤懑。
漂泊他乡的华人彷如撒在大地的乾瘪种子,几许挣扎才能茁壮成长。排斥、猜疑、歧视,曾令多少华人如履薄冰、步步为营?
第三辑渡东瀛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既亲且疏。说是亲,乃因自古以来,中日交往甚密。 说是疏,乃因连连炮火为两个民族留下不可磨灭的伤痕。 千丝万缕的瓜葛,就如两国之间的浩瀚波涛,暗涌处处,居于日本的华人又如何安身立命?
剧情简介
第一辑:华人移民史 - 下南洋
2009年12月12日(周六)无线电视 翡翠台(第一集) 华工血泪史
现今,全球海外华人总数约三千万人,当中八成在东南亚地区生活。
华人移居当地的高峰期为十九世纪中期以后至二十世纪初,大部份皆是以华工身份,飘洋过海到南洋各国工作。华工经历了许多辛酸故事,尤以「卖猪仔」一段最为惨无人道。
节目会走访马来西亚、新加坡及印尼,访问曾亲历此段历史的人,或他们的后人,听他们诉说当年的移民故事。
2009年12月17日(周六)无线电视 翡翠台(第二集) 华商致富
华商型移民早在 18世纪时已成为主流,例如:泰国的潮州人、菲律宾及爪哇等地的闽南商人。从文字记载,最早於宋朝已有中国人到南洋做生意,由於中国商人在南洋营商经验丰富,所以当南洋地区陆续成为殖民地之后,殖民地政府还是需要华商的帮助,经营转口贸易以至发展当地工业等等。由於华人拥有财富甚多,在当地影响力亦甚大。
2009年12月26日(周六)无线电视 翡翠台(第三集) 华侨救国
国父孙中山曾说:「华侨是革命之母」,意思是说华侨是中国革命的原动力。除了金钱的支援,也有直接参与革命行动,黄花岗72烈士中,有三十多位便是华侨。不论是辛亥革命,还是抗日战争,华侨虽身在异乡,但心系祖国,对中国近代的发展起著关键作用。
2010年01月02日(周六)无线电视 翡翠台(第四集) 同化与包容
在20世纪前,东南亚政府大多采取「以华人管理华人」方式,最重要是华人按时缴税及维持社会稳定。但有时也因为华人人数太多,令殖民地的统治者感到不安,马尼拉的排华活动早在明朝就开始。不过,大部份东南亚的华人都会顺从当地的殖民地政府,少参与政治,他们始终认为终一天都会告老归田,返回故乡。
二战结束后,东南亚国家纷纷独立,同时新中国亦成立。由於政治的问题,华人不能像往日一样自由游走於南洋和中国之间。当华人选择长居异乡,便开始面对同化、身份认同等等的问题,甚至有些国家出现排华的情况。
2010年01月09日(周六)无线电视 翡翠台(第五集) 桑梓之情
长期以来,旅居海外的华侨大都情系桑梓,不忘对家乡建设,关怀同乡子弟,为家乡以至中国作出了重大贡献。
不过,时至今日,他们已由早期侨居他乡的「华侨」过渡为海外华人,在文化、习俗上认同自己是华人,但同时也是居住地的国民。华人从政治泠漠变为开始参政,也关心对当地的建设。
第二辑:华人移民史 - 金山客
2012年7月28日 翡翠台 第一集﹕从大众传媒看美加华人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加的政治漫画里,总是见到华人拖着长辫、一脸阴暗的形象。
1913年出版的傅满洲小说,在英美大受欢迎,随后更被荷里活拍摄成一系列电影,可是傅满洲却是秃头、面目狰狞的邪恶化身,是否代表着西方对中国人形象的认识?推理小说主角陈查理,於1926年开始也在美国拍成一系列受欢迎的电影。陈查理性格平静,待人卑恭,但常常用蹩脚的英语,又是否和傅满洲一样丑化了华人?到上世纪80年代的电影《龙年》将华人定性为黑帮,引起辱华的批评…
美国华人的形象长时间被大众传媒所扭曲,直至80年代王颖用写实手法拍摄电影《寻人》,反映华人社区多种的生活面貌,因为他明白「媒体代表了一切」。
透过昔日漫画、纪录影像、电影和导演王颖的采访,看华人从淘金时代到今日在美加生活的演变及社会地位变化。
2012年8月4日 翡翠台 第二集﹕华人.铁道.人头税
1865年,第一批华工加入兴建美国的中央太平洋铁路。至1866年,在美华工人数超过十万,他们被誉为「美国之真实开路先锋」。另一方面,1881至1885年间,加拿大政府采用美国的经验,引入超过一万五千名华工,修建横贯东西两岸的太平洋铁路。华人收到的工资只及白人的一半,却要在洛矶山脉的高山上,负责兴建最险要的路段,除了开山劈石,还要放置炸药,其间千多名华工不幸丧生。
太平洋铁路的建成,让加拿大东西两岸连系打通,意义重大。然而,华人贡献虽大,但未获善报,反而换来唾弃。
加拿大铁路竣工的同一年,加拿大遇上经济萧条,於是政府通过《华人入境条例》,对每名华人移民每徵收50加元的「人头税」,目的是阻止华人的涌入。到1904年,「人头税」涨至500加元,相当於当时一个华人两年的工资。饱历歧视、屈辱的「人头税」苦主及其家属,纵然垂垂老矣,如何紧握拳头争取应有的尊严?
2012年8月11日 翡翠台 第三集﹕没有天使的天使岛
「中国佬必须滚开! 他们正在抢占我们的工作!」
1870 年代初,随着铁路完工、美国经济危机的发生,美国排华风潮开始。1882年,美国通过了排华法案。
1910年,美国当局开始於加州天使岛设立移民站,对凡经太平洋入境而受怀疑者 (当中以华人居多) 进行关押审问。审问问题苛刻刁钻,反覆多轮,华人稍一疏忽回答错误,随时被遣返,羁留期间遂变成黑暗和恐布的日子。
有人受不了自杀,有人在墙上刻下诗句,以诗抒怀。今日从天使岛发现的数以百首华人诗词,正正是美国排华历史的见证。
无论是从天使岛羁留所离开进入美国的华人,还是被遣返的华人,天使岛对他们来说都是生命的烙印。
2012年9月8日 翡翠台 第四集﹕甜酸骨与洗衣店
当淘金热消退、铁路完工之后,大量华人从事当时被视为厌恶性行业的洗衣馆。根据1900年加州人口调查报告,近两成华人从事洗衣店,可见此行业之兴旺。可惜这触发白人不满,加州政府推出多项针对华人洗衣店的行政措施,例如三藩市政府于1872年向洗衣店征收担挑税,用以打击惯用担挑的华人。
及至1920年代,华人又纷纷转移经营唐餐馆。在缺乏中国食材之下,如何泡制出受当地人欢迎的中国菜?为什么早期有些唐餐馆除咗有食物供应,还有乐队伴奏?而一道简单菜式「炒杂碎」,连华人都甚少点来吃的,又如何风靡白人?海味店常标榜的金山虾米原来是一段华人虾村的故事。
早年美加华人在低下阶层挣扎,他们的经历正像当地唐餐馆必备的菜式「甜酸骨」,甜甜酸酸,既有辛酸的一面,亦有甜美的结果。
2012年9月15日 翡翠台 第五集:第二次世界大战与韩战年代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国际间风云变色。经历二次世界大战和冷战,身处异乡的北美华人,遭遇不一样的转变。
二战前的加拿大,对华人处处歧视,即使在当地出生的华人亦只是二等公民,无投票权。当二战爆发,有华人不理家人反对,自告奋勇加入军队,毫不畏惧地在枪林弹雨中作战,为的就是一个原因﹕军人可以享有投票权。为国出征终於令北美华人在战后获得与白人相同的待遇与尊重,提升他们在当地人心目中的地位。
可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由於意识形态的不同,中美关系迅速倒退。及后韩战爆发,中国於1950年10月正式介入,中美关系尤其紧张。从1951年10月起,美国司法部就不许学习理、工、农、医科的中国留学生离开美国,中国留学生顿成禁运\u7684战略物资。部份中国留学生为求回国,走过曲折的路﹔也有留学生因为这措施而留在美国发展,包括诺贝尔物理学得奖者杨振宁。至於北美华人若曾参与左派组织,或支持由共产党执政的新中国,便会受到诸般调查,甚至起诉。政局暗涌处处,处身夹缝中的北美华人往往身不由己。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24 20:24
目录
概述
影片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