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科技大学
中国江苏省公办高校
江苏科技大学(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位于江苏省镇江市,是由江苏省人民政府举办、江苏省教育厅主管的普通全日制高等学校,由江苏省人民政府分别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共建,是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历史沿革
上海私立大公职业学校时期
1933年,江苏科技大学的前身——上海私立大公职业学校在上海市乔家浜创立。秉承实业报国信念,以“培植中等技能促进生产教育并注重严格训练”为宗旨,合力筹办私立大公职业学校,分机械、土木、商业及应用化学四科。创办者们公推林美衍先生为校长。
1934年春,因得时任上海市长吴铁城、社会局长吴醒亚及沪绅杜月笙、实业界巨子吴蕴初等赞助,于南市局门路兴建校舍及实习工厂。
1937年“八·一三”淞沪战争爆发。学校因与江南造船厂毗邻,目标显著,时有敌机袭击。为避免牺牲,学校决定先迁至法租界霞飞路1968号(今淮海中路)临时校舍上课,同时将学校图书仪器及工厂机器材料迁入租界,以保安全。随着上海战争形势进一步危急,为安全起见,政府当局下令将上海市私立大公职业学校一部分迁往四川省重庆市;一部分迁至浙江天台县溪南创设大公中学,租赁房屋专办普通科;留沪部分继续于“法租界地”霞飞路办学。
1937年11月1日天台分校开学,强调实施战时教育“为当前教育者报国之方与努力之目标”,并提出“为救亡工作而学习”、“一切学习当以救亡工作为中心”的指针。编写校歌歌词为:“我们在烽火中成长,我们在烽火中教育,一面学习、一面工作,一面抗战。维我大公作育人才,维我大公唤起民众,复兴民族,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抗战国建,人人有责。我们在工作中学习,我们在抗战中建国。”
1939年2月,学校留沪部分因原租赁的校舍不敷应用,又改租上海汉口路131号庆云大楼办学;6月,留沪部分的第四届100余名学生毕业,学校为此专门编辑印制了一本纪念册,校长林美衍等领导为纪念册作序,副校长施督辉撰写了校史,更有当时社会各界诸多名人为纪念册题词,其中抗日名将谢晋元题词:“国家至上,民族至上”;著名教育家陈鹤琴题词:“学以致用”。
1944年5月2日,林美衍校长因病逝世,董事会公推许恒继任为校长。1945年2月,重庆分校编辑印制“重庆大公职业学校一览”手册,内容包括:大公校训、大公校歌、大公校史、行政组织系统表、组织大纲、校务会议规程、校务管理大纲和教职员服务规约等各类规章制度28项。其中校训明确为“敬公奋朴”,校歌歌词为:“爱我大公,旭日初隆,敬公奋朴,允执厥中,锻炼健全体智,培养勤勉民风,寓生产于教育,促建设之成功,一心一德,发扬中华民族光荣”。正值抗战时期,特地指出学校以“养成青年之牺牲精神与生产技能、贡献国家及发展工业”为己任。
1945年11月,抗战胜利后,由校长许恒呈报的“为复校事呈请准予备案”的报告获当时的上海市教育局批准后,私立大公职业学校在上海复校,新校址为上海市虹口区峨嵋路400号,设机械、水产、商业三个专业科类。
1949年8月,上海市军管会中教处委派中国近代著名作家、出版家、文史学家孔另境任上海私立大公职业学校校长,中共党员许海涛任学校教导主任兼政治教员。1951年将土木、商科等转入其他学校。
1952年7月3日,上海市教育局发文将上海私立大公职业学校改归公立,并更名为上海市机电工业学校,校长一职由许海涛代理。
上海船舶工业学校时期
1952年,新中国的造船工业和海军建设亟待振兴,第一机械工业部(以下简称“一机部”)决定在上海建立船舶工业学校。
1953年初,一机部与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商定,将上海机电工业学校机械科、上海市高级机械职业学校船舶制造科、上海水产学院附设水产学校轮机科及福州工业学校造船科、轮机科调整到组建中的新中国第一所造船中等专业学校——上海船舶工业学校。其中,上海机电工业学校为主要组成部分。
1953年8月28日,一机部正式批准上海船舶工业学校组建成立,首任校长余西迈(早年参加革命,曾担任过第七兵团司令部炮兵主任和抗美援朝时的志愿军炮兵主任)。创建第二年,学校就向国家输送了445名船体、船机及焊接专业的首届毕业生,补充了国家急需的舰船工业技术人才。
1953年10月,上海船舶工业学校更名为上海船舶制造学校。1954年8月,学校按照教育部颁发的《中等专业学校章程》,实行校长负责制,建立了校务会议制度,设立了15个学科委员会,实行了班主任制度。在教学方面,学校开始执行一机部参照苏联教学计划统一修订的新教学计划,采用了苏联的部分教材并自编了讲义。同时将实验和实习作为工科教学的必要环节纳入了教学规程,建立了物理、化学、金相、材料力学、机床、电工、焊接等7个实验室和金工、钳工、铸工、锻工、焊接、木模等6个教学实习工场,基本上达到了教学大纲的要求。
1955年6月,学校被确定为国防工业学校,开始按培养军用舰船中等技术干部的要求和条件招收新生。从1954年至1962年间,上海船校先后为朝鲜、越南等国培养了24名留学生。
1963年4月18日,重又更名为上海船舶工业学校。
1958年夏,学校首先组织教师和学生将废弃在校园内的旧艇“仲景号”修复(后改名为“勤工号”)。接着,在校园东侧马家浜辟建船台,开创了船校学生自己造船的历史。
1959年4月,一机部教育工作会议在南昌召开,学校被确定为全国国防工业重点学校。1961年4月,时任校长井田(红军老战士,后曾调任清华大学副校长)组织了一次为期半年的大规模教学调查,写成70万字调查报告。
1962年3月,学校党委根据《国防工业学校工作条例》的规定,提出“大兴‘三八作风’,树立优良校风”并且付诸实施。1963年4月18日,重又更名为上海船舶工业学校;暑假,学校选派近400名学生骨干和政工干部,到东海舰队某部进行军事训练,学习海军树立“三八作风”的经验。1964年5月,第六机械工业部(以下简称“六机部”)向其所属学校推广了这一经验。当时在上海市组织的国庆游行队伍中,上海船校的学生方队赢得了最高赞誉。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学校因此停止招生。1970年3月,上级主管单位第六机械工业部军管会下令将学校搬迁至江苏省镇江市(原总后勤部252汽车管理学校旧址)。
镇江船舶工业学校时期
1971年2月,移师镇江的上海船舶工业学校正式更名为镇江船舶工业学校,次年10月学校恢复了停止6年的招生,保留原有的6个专业,从而保住了当时六机部仅存的一所中等专业学校。
1976年下半年至1977年底,学校领导为寻找学校发展的新道路而反复研究探索,多次进京汇报。根据船舶工业发展的需要,在江苏省和镇江市的大力支持下,向国务院提出了将镇江船校改建为镇江船舶学院的请示。学校于1978年暑假开始参加全国高校统一招生。
镇江船舶学院时期
1978年7月,学校开始选派人员出国进修;12月28日,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镇江船舶学院,正式成为一所国防工业性质的工科本科大学。
1981年,开始组织科研工作。1981~1993年的十三年中,累计承担纵向科研348项,经费累计876.21万元。其中已鉴定成果160项,获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35项,国际发明金奖1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
1982年1月15日,国务院批准我校为首批学士学位授予权学校之一。同时批准我校成立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为学校副院长、国家学部委员杨槱教授。1985年9月,开始举办埃及海军维修人员培训班。
1988年5月6日,学校确定了“勤奋、严谨、团结、创新”为新时期校训,并于当年的校庆庆祝大会上播放了由校友、上海电影制片厂编剧梁星明编撰、反映学校发展的艺术纪录片《船魂》;12月1日,学校“海之召唤”不锈钢雕塑落成。
1988年11月,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对外培训中心在我校成立,学校开始承担军贸外训任务,先后为埃及、阿尔及利亚、突尼斯、斯里兰卡、伊朗等国海军军官及维修人员进行了培训。1993年被批准为首批聘请外国文教专家的资格认可单位。1988年9月,学校与中美合作教育机构合作举办首期IIT培训班。
华东船舶工业学院时期
1993年6月,经国家教委批准,镇江船舶学院更名华东船舶工业学院,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同志为学校题写校名。
1994年1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授予的学科专业有: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力学、机械制造、轮机工程、焊接等。
1998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同年,顺利通过省委教育工委的党委工作评估和省教委的优秀校风建设评估。
1999年4月,顺应国务院关于部属学校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的改革,学校由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管理划转江苏省管理;11月,原隶属于江苏省粮食局的江苏省江海贸易学校并入学校(成为学校南校区);同年,国家开始高校大扩招,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2001年3月,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1951年建所,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生,1986年招收博士生,50年来培养了大批高层次蚕业科技人才,建有世界上最大的国家桑蚕种资源库,是国内外蚕业科技交流中心,是我国桑蚕研究惟一的国家队)与学校合并,并继续保留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名称。
2002年3月,经省教育厅批准,学校建立民办二级学院——南徐学院,并于当年招生;同月,海军政治部与学校签定了“关于海军依托华东船舶工业学院选拔培养干部协议书”,并设立“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后备军官选拔培训工作办公室”,学校成为当时江苏省唯一的海军后备军官培养基地;6月,江苏省人民政府与国防科工委签定了共建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协议书。
2003年,建校七十周年之际,学校成立了全国百余家“重量级”研究所、造船企业及江苏省所辖各市人民政府等参与的合作发展委员会;4月,国家教育部发展规划司批准,在华东船舶工业学院的基础上筹建江苏科技大学。
江苏科技大学时期
2004年5月18日,教育部批准同意华东船舶工业学院更名为江苏科技大学;5月28日,学校举行揭牌典礼;6月,江苏省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在我校设立,吴立人校长任会长。
2005年,学校确立了“以人为本,全员育人”的大德育格局,并以优异成绩通过省委教育工委组织的高校党建工作考核;同年,学校与张家港市人民政府合作创办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形成了由地方政府出资建设、大学负责办学、按新机制运行的办学新模式。
2006年,学校先后通过了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格认证和国军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取得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6月份,确定“笃学明德、经世致用”的新校训及新校标;12月,学校以优秀的成绩通过教育部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2007年10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博士学位授予点划转该校,学校成功晋升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同年,投资10多个亿的张家港新校区建成启用,形成了一校四区的办学格局。2008年6月,中共江苏科技大学第一次代表大会明确了学校中长期的发展目标。
2011年,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长远战略目标;同年,学校被教育部批准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建成江苏省数字化造船软件开发工程中心、江苏省知识产权人才培训基地。
2012年2月,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6月,经教育部批准,南徐学院迁址张家港市,更名为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由江苏科技大学和张家港市金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合作举办,同时招收本二批次、本三批次学生;9月,江苏省人民政府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签约共建江苏科技大学。
2013年8月,学校召开中共江苏科技大学第二次代表大会,进一步确立了建设国内一流造船大学的长远战略目标。
2020年8月,江苏科技大学与扬州市人民政府签订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9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12月21日,中国船舶集团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同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明确双方共同支持江苏科技大学建设具有船舶特色的一流大学;双方还签订了《关于共建江苏科技大学的协议》,共同支持学校建设国内一流造船大学;12月26日,加入长三角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联盟;12月28日,镇江市通过《中共镇江市委关于制定镇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支持江苏科技大学创建“双一流”大学。
2021年,入选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建设高校名单(B类建设高校)。2022年10月10日,签约成立纯电动运输船舶产学研用发展联盟。2023年,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确立了“全面建成特色鲜明的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的长远奋斗目标。
2024年10月,江苏科技大学校友企业家联盟成立。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3年11月,学校设有22个学院,开设本科专业74个。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10月,学校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9个;有国家国防特色学科5个,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3个,江苏省“十四五”重点学科9个;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4个学科进入ESI学科全球排名前1%。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11月,学校现有教职工26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700余人。具有正高职称人员270余人,副高职称人员800余人,博士1260余人。拥有全职海外院士2人、特聘海外院士3人、古巴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等国家级人才11人,省部级高层次人才200余人。
教学建设
截至2023年11月,学校现有3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5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并拥有江苏省“333工程”领军型人才团队,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
截至2023年11月,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7项,省级研究生教育改革成果奖7项;获批教育部“四新”建设项目4项。
合作交流
学校一贯重视与海内外的交流与合作,坚持国际化、开放式办学,不断拓宽办学途径。
截至2023年11月,学校牵头成立了中国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知识产权联盟、江苏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江苏船舶与海洋类高校协同发展联盟,与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建设船海装备先进制造技术创新中心;与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海洋石油集团、中国船级社、江苏省粮食局等单位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
与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昆明船舶设备集团有限公司、招商局重工(江苏)有限公司、扬州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等一批著名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学校承办中国船舶工业工程师继续教育学院。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3年11月,学校有1个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11个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验室,23个国家级、省部级研究中心,2个江苏省重点产业学院建设点,1个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1个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1个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建设)基地。
科研成果
截至2023年11月,学校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以第一单位获中国专利银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22项。牵头主持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7项,牵头承担工信部先进制造业集群项目、省部级重点项目等11项,获批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特色学科条件建设项目1项。主持完成的“大型挖泥船综合控制与关键装备保障一体化系统及应用”全面替代国外进口,参与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耙吸挖泥船动力定位动态跟踪系统、豪华邮轮、大型集装箱船等装备研发,研制的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系统、高效焊接装备、船舶企业管理软件等广泛应用于各大船舶企业,舰船后勤综合保障系统国内领先,救生艇用柴油机占全球市场近60%。学校蚕业研究所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蚕业研究所,是世界蚕桑种质资源保存与研究中心、蚕桑科技研究中心和蚕桑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心。学校研发提供中国乃至世界主要的蚕桑品种与栽桑养蚕技术,先后获得国家级奖励16项。
学术资源
截至2024年1月,学校长山校区图书馆位于镇江市丹徒区长晖路666号,全馆建筑面积32200平方米,于2020年10月正式启用。馆内设有四库全书特藏室1间,阅览室11个、研讨间4个,可提供自习座位约5500余个。图书馆下设梦溪校区分馆,位于镇江市京口区梦溪路2号,馆舍面积10578平方米。
图书馆馆藏文献总量约259万册,中外文期刊292种;建有中外文检索数据库平台35个,可提供155万余册的电子图书和59万册电子期刊的阅览服务。
学校主办有《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蚕业科学》《中国蚕业》《现代面粉工业》等公开出版学术刊物。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是由江苏省教育厅主管、江苏科技大学主办的理工类学术期刊,1986年创刊。学报主要刊登反映当前学术、科研、技术等方面最新研究成果的论文。依托于学校的学科设置,在保持船舶行业特色的前提下,主要刊载船舶与海洋工程、土木工程、机械工程、动力工程、材料与焊接工程、信息与控制工程、管理工程、数学、物理、生物与化学工程,以及有关交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特色栏目是船舶工程。本刊被国内外多种权威检索系统或数据库收录,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江苏省教育厅主管,江苏科技大学主办。2001年创刊,季刊,每年4期,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系社会科学类学术刊物,常设哲学、史学、语言学、文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等栏目。2006年、2010年被中国人文社科学会评为“全国优秀社科学报”;2007年在江苏省期刊质量评估分级中被评为“一级期刊”;2018年进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扩展版。论文信息被多种数据库收录,现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CAJCED)》统计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执行优秀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中外船舶科技》
《中外船舶科技》,1984年创刊,主要报道国内外船舶行业各领域的新进展、新趋势、新技术、新工艺等,介绍国内外造船领域前沿的一些研究热点和关键性技术,以及一些重要科技项目的研究状况和实施情况;面向国内外船舶行业的研究所、公司、工厂、大专院校和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的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广大师生和相关人士。
《蚕业科学》
《蚕业科学》是中国科协主管、中国蚕学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主办的蚕丝学专业唯一的学术性期刊。1963年创刊时,郭沫若先生亲自为本刊题写刊名。 20世纪90年代即被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 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技术期刊文摘引文数据库》(CSTA)、 《中国科技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等中外重要检索刊物及光盘数据库的入选期刊。《蚕业科学》2次获中国科协优秀期刊三等奖,1995年获江苏省优秀期刊三等奖,分别获得第二届全国农业优秀期刊三等奖、第三届全国农业优秀期刊一等奖,2004年获第四届全国农业优秀期刊一等奖。
《中国蚕业》
《中国蚕业》是农业部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主办的全国性蚕业科技刊物,面向蚕业生产和科研,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服务于全国蚕丝业。主要刊登栽桑、养蚕、蚕种、制丝、蚕业经济、蚕业副产物综合利用、野蚕业及茧丝绸方面的政策法规等。其内容丰富翔实,融科学性、实用性、技术性、指导性于一体。 辟有综述、研究简报、技术应用、知识广角、改革探索、蚕丝文化、园区建设、科技博览、环球蚕业等栏目。
校园文化
学校标识
设计说明:
(1)标志图形是一组扬帆起航的船,是对大学由船院发展而来的历史的概括,也体现了学校百舸争流的时代精神和鲜明的办学特色。
(2)图形又恰似两个奔跑跃动的人,代表了学校生机勃勃、求新竞争的学术气氛。
(3)标志取色科技蓝,有如深邃的思想和蔚蓝的理想。
(4)标志富于动感、具有鲜活的时代气息,能够代表大学的形象,对学校的凝心聚力,对外提升品牌形象将是有力的支持。
(5)内外圆直径比符合黄金分割率(0.618:1)。
精神文化
“笃学明德,经世致用”
“笃学明德 经世致用”,体现的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治学传统,体现的是学校的人才培养标准和特色,体现的是学校倡导并遵循的价值追求和教育宗旨。
笃学:即专心致志地学习。其典故出自《三国志·吴志·孙瑜传》:“济阳人马普笃学好古,瑜厚礼之”。“笃学”要求学生志于学,专于学,厚于学,在知识与技能上实现厚积厚载。
明德:语出《礼记·大学》。《大学》一开篇就提出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的“明”即是“使彰明”,这里的“明德”,即是弘扬光大崇高的道德情操和理想追求,阐明学习的目的第一条就是明晓道理、修养品行和道德,做人有坚定的信念,执著,有节操。若懂得了做人的道理,也就能以服务于民生为乐事,也就能做事认真,追求真善美。
“经世”最早出自《庄子》“春秋经世,先王之志”;“致用”出自《周易》“精义入神,以致用也”; “经世”即“经国济世”,强调要有理想抱负,志存高远,胸怀天下,求索治世之道;“致用”即“学用结合”,强调积极入世、致力社会民生的实践精神和智慧。经世致用作为一种思潮和精神,发端于宋代,形成于明末清初,以王夫之、顾炎武为代表,后来的魏源、龚自珍、康有为、谭嗣同等也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倡导变法。经世致用之学,即“实学”,就是“实习、实讲、实行、实用之学”,说实话、干实事、务实际、求实效。这就是经世致用,匡世济民。
江苏科技大学校歌是由石大庆等作词,吕远作曲。
江苏科技大学的学校精神是:“江海襟怀、同舟共济、扬帆致远”的“船魂”精神
“船魂”精神也即江科大精神、学校的校园精神。
江海襟怀:就是心态洒脱、开放包容的江海文化,拥有江海的视界和开阔胸怀。
出自《益公题跋·三·跋唐子西贴》(宋·周必大):“不妄与人交,而襟怀洒落,人自受之。”襟怀意指胸怀、洒落、洒脱,形容心情坦率,光明正大。江苏科技大学的特色是船舶,是国家打造造船强国的生力军,是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发展理念上,始终秉持江海胸襟和视野,胸怀天下,瞄准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重大战略目标开展科学研究、培养高层次人才,服务经济建设,引领社会进步。
同舟共济:就是众志成城、团队至上的造船文化,齐心协力实现共同愿景目标。
出自《孙子·九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同舟共济”的“舟”:船;“济”:渡,过渡。同坐一条船,共同渡河。比喻只要团结互助,同心协力,定能战胜困难。船舶工业的产业特征特别要求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发挥团队精神。江苏科技大学以“大船舶”特色兴校,特别要强调以人为本,调动全体师生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必须紧紧咬定建设国内一流造船大学目标,团结协作,奋进担当,风雨同舟。“同舟共济”展现了江科大人的豪迈情怀和推进学校事业发展壮大的坚韧与毅力。
扬帆致远:就是以船为媒、纵横四海的船舶文化,不断突破自我实现理想。
扬帆,出自唐刘长卿《送乔判官赴福州》诗:“扬帆向何处?插羽逐征东。”体现的是展开云帆踏上征途的情怀。致远,体现了一种矢志不渝的精神,它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既立足现实,又不为浮云遮望眼。办学,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做人,要站高一点、想宽一点、看远一点;做学问,要耐得住清贫与寂寞,锐意进取,勇于开拓创新。江科大人为培养新中国的造船人才奋斗不止,不断前进,在推进“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转变进程中贡献力量,走向深蓝,努力实现建设国内一流造船大学目标的梦想。“扬帆致远”展现了江科大人的雄心壮志和推进学校事业发展壮大的胆识与魄力。
“江海襟怀,同舟共济,扬帆致远”十二个字,言简意赅,琅琅上口。突出了江苏科技大学的“船舶”与“海洋”特色。
办学理念——“育人为本、责任为先、公平为上、学术为魂”
强调人本管理意识,大力倡导奉献精神,强化责任意识,推行公平原则,培养学术精神,努力形成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要求的现代大学制度与文化。
校风指的是学校的风气、风尚、风貌,是一所学校所特有的占主导地位的行为习惯和群体风尚,稳定而具导向性。江苏科技大学多年来形成了鲜明的群体行为特征,即:诚朴务实、敬业精进。
诚朴:即真诚而质朴,江科大人讲求的是为人诚心正意,为学实事求是。其中“诚”是核心,“朴”是根本。“诚”指向对待他人、对待事物的态度,更是立身与立信的根本。“朴”指向于个人生活要求与品德追求,内心质朴、心态厚实,是祛除浮躁、成就事业的法宝。
务实:即讲求实际、实事求是。是江科大人注重现实、强调实践、强化应用、崇尚实干精神的体现。王符的《潜夫论》说:“大人不华,君子务实。”学校的行业背景和特色决定了江科大人必须脚踏实地,学以致用,追求充实而有活力的人生。
诚信: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是一个做人的范畴,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信、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诚信的本义就是要诚实、诚恳、守信、有信,反对隐瞒欺诈、反对伪劣假冒、反对弄虚作假。
友善:出自朱德《寄东北诸将》诗:“邻居友善长相问,仁里安康永莫移。”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指朋友之间亲近和睦,是无私的互相帮助,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帮助他人,减少争执矛盾也是友善的一种表现。
教风——严而有爱、惟实惟精
严而有爱
“严”:严格、严谨。即治学严谨,执教严明,正所谓:“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民知敬学”(《礼记·学记》)。
“爱”:爱生、敬业。爱学生要倾听、尊重、付出、宽容。爱教育事业,就要默默地无保留地奉献出自己的心血。严而有爱就是指对学生既关心爱护,又严格要求,教书育人,做他们的良师益友。
惟实惟精
“惟”:追求。“实”:真实、实在,扎实。指教师应当实实在在为人,踏踏实实教学,扎扎实实科研。
“精”:指教书育人、治学应当精益求精、精细管理、精致教学。
学风——乐学善思、求是求新
“乐学”语出《论语》“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学,是指不为名,不为利,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的享受,在学习中享受到无比的快乐。达到“乐学”的境界,就能把学习当成一生的事情,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追求生命的丰富与完善。“善思”即善于思考、勤于思考。《论语·为政》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即体现了学贵精思之理。思考是学习的升华,唯有如此才能明辨是非,才能拥有创新思维和鲜活的创造力。
求是求新——“求”,就是探索、追求;“是”,即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求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矢志不渝地探求科学的真谛,探求学习的真谛。“新”,即创新。求新,指学习中要注重知识更新,不拘泥于书本,不满足于师传;勇于尝试,大胆创新,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社团文化
2021-2022学期,学校共注册学生社团112个,其中思想政治类社团3个、学术科技类社团51个、文化体育类社团39个、志愿公益类社团8个、创新创业类社团1个、自律互助类社团6个、其他类社团4个。2024年,环境保护协会获评全国高校“活力社团”。
环境保护协会
成立于2002年的环境保护协会(长江江豚保护实践团)是学校五星级大学生社团,现有成员200余人,设有办公室、志愿者工作部、宣传部(科普部)、项目部四个部门。协会自成立以来,紧密围绕党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方针,广泛开展以生态环境保护、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生态系统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为主题的各类活动,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第十三届社团巡礼节期间打造了涵盖社团文化月、社团开放日、社团嘉年华以及闭幕式晚会等系列活动。各学院、各社团积极组织筹备,围绕社团实际举办了特色鲜明、内容充实、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100余项,为广大同学搭建了锻炼、展示、交流、提升的实践平台,营造了青春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区情况
江苏科技大学现有镇江长山校区、梦溪校区以及张家港校区三个校区。
长山校区是学校办学主体所在地,校园占地2650余亩,2020年8月建成投入使用。地址:江苏省镇江市丹徒新区长晖路666号,邮编:212100。
长山校区分为东、西两个住宿区;共有西苑餐厅、东苑餐厅和北苑餐厅三个食堂;拥有一个体育中心、两个操场、众多篮球场、网球场、排球场、轮滑场等。体育中心内含篮球馆、羽毛球馆、乒乓球馆、健美操馆、健身房等。
梦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436亩。学校1970年迁至镇江,毗邻《梦溪笔谈》作者沈括故居。地址:江苏省镇江市梦溪路2号,邮编:212003。
梦溪校区住宿区主要分布在校区南部;共有东苑食堂,学生食堂,民族食堂,教职工餐厅4个饮食区域;学生主要学习场所有:综合楼B/C/D、教学楼3/4、综合实验楼、图书馆;拥有两个篮球场,一个田径场、网球场、排球场、滑板场、羽毛球馆、乒乓球馆、健身房等。
张家港校区2005年创建,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在该校区办学,校区占地约856亩。地址:张家港市长兴中路8号,邮编:215600,校区办公室电话:0512—56731008。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校友情况
所获荣誉
参考资料
江苏科技大学章程.江苏科技大学.
江苏科技大学简介.江苏科技大学.
校区分布.江苏科技大学.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31 10:53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