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政法大学文伯书院成立于2017年5月,是学校贯彻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创新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推动书院制教育改革成立的人才培养机构。文伯书院的成立,标志着我校书院制教育改革计划的正式实施和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全面启动。书院制教育改革以“一切为了培养人”为基本教育理念,旨在通过全方位组织、全过程实施的博雅教育和养成教育,融合学生全面发展与专业教育两大领域,实施大类培养、基础培养、综合培养、个性化培养等创新举措,提升学生人文综合素养,强化创新思维训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与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有机衔接,协同推动学校高等教育事业发展。
命名由来
书院以“文伯”命名,是为了纪念华东政法大学首任校长魏文伯。
魏文伯(1905年-1987年)是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早年曾参加过
南昌起义。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最高人民检察署华东分署检察长、
中央人民政府司法部副部长、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
中共中央华东局书记、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等职。1952年6月,经
华东军政委员会批准,
华东政法学院成立,魏文伯同志兼任首任院长,在原圣约翰大学校址上开创新中国
法学教育和法律人才培养事业。1979年后又担任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兼秘书长、司法部部长等职。魏文伯同志还是才华横溢的知识分子,他早年就读于武昌中华大学附属中学,1929年考入北平郁文大学政治科。自幼酷好书法,其书法亦唐亦宋,多以欧、颜与米芾铸合融化,出版有《魏文伯书法选》、《魏文伯诗抄》等。
从词意而言,“文伯”指文章宗师,唐朝
张说《齐黄门侍郎卢思道碑》:“吟咏情性,纪述事业,润色王道,发挥圣门,天下之人谓之文伯”。用“文伯”命名书院,也寄予了学校对学生踵继前贤、博学有为的厚望。
书院内根据法律、政管、商经、人文不同专业大类设置四大分院,分别以学校的校训——笃行、致知、明德、崇法为名,以延续我校的办学理念,体现鲜明的华政特色。2017年7月,“文伯·崇法书院”将率先招录法学大类新生。
书院坚持“开门办学、开放办学、创新办学”的基本思路,以人才培养改革实践为主要内容,以实体化书院、通识课程体系、导师制和书院社区四大要素为特色,着力解决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专业培养之间的平衡问题,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成长的空间,形成良好的大学氛围。
书院采取“1+0.5+X”即“1年书院新生学习+0.5年衔接专业学院学习+多形式、多时段的全程书院教育”的衔接教育方案和通识教育体系。作为实体教学机构,所有新生将在文伯书院接受为期一年的集中学习,为以后的专业学习和未来的职业生涯、人生选择打下基础。同时,基于分科教育与专业教育,从大二开始,根据专业要求和本人意愿,学生进入专业学院开始专业学习。文伯书院将伴随学生四年的大学生活,继续提供通识教育、素质训练、成长支持等服务,助力学生长远发展。
高等教育,育人为本。培育英才,千年大计。在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学校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校“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本世纪中叶,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国际知名、国内领先,法科一流、多科融合,特色鲜明、创新发展,推动法治文明进步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书院制教育改革,必将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动力,也必将会优化法科特色、多科融合的育人环境,让每一个华政学子受益终身,让华政这颗“法学教育的东方明珠”闪耀出更夺目的光辉。
教育理念
以通识课程为基础,以养成教育为手段,以知识、素质与能力的综合培养为核心,以君子人格培育为目标,建设书院、社区和专业学院共同支撑的教育空间。
书院领导
院长
杨忠孝,男,法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文伯书院院长、发展规划处处长。兼任上海破产法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上海市商法研究会秘书长,上海法律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
上海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
上海仲裁委员会等机构仲裁员等。
书记
李健,男,1975年7月生,安徽亳州人,199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8年6月参加工作,法学硕士,助理研究员。现任文伯书院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
副院长
王晓骊,女,文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文伯书院常务副院长,兼任中国词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古典文学学会理事。
吴允锋,男,1976年11月生,法学博士,刑法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华东政法大学文伯书院副院长、法律学院副院长,兼任上海市刑法学研究会理事、副秘书长。
副书记
吴松强,男,博士研究生在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华东政法大学文伯书院党总支副书记,兼任上海博和律师事务所律师,华东政法大学律师教育与行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市“阳光学者”,上海市
职业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