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父亲在疼》共分为四辑。第一辑“父亲在天上”,是献给父亲的文字,分别从卖甘蔗的船上、种黄豆、过年,以及父亲中风后等不同的视角描写了一个严厉、暴躁、任劳任怨,偶尔也会表现出温柔一面的父亲形象。第二辑“报母亲大人书”,是献给母亲的文字,从母亲的日常劳作,例如捣石臼、做汤圆和慈姑等,描写了一个隐忍、温柔、坚强的母亲形象。第三辑“绕泥操场一圈”,是秘密成长笔记,从老师的视角描写乡村校园里孩子们的成长逸事。第四辑“永记蔷薇花”,是生活之泪的结晶,描写了读书、观影、旅途、书店的搬迁,以及友人相聚等内容。
该书抒发着作者对父母的真情厚意。从作者点点滴滴的描写中可以看到,父亲是个脾气暴躁、不体恤别人、大男子主义严重的人。在《丽绿刺娥的翅膀》一文中,作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次,“我”跟随父亲在防洪堤下播种黄豆时,被一种掉在身上会让人又痒又疼的小虫“
洋辣子”伤到了。听到“我”不停地哭,父亲居然“从杨树的枝头逮到一只洋辣子往我胳膊上使劲一按”,那“无数的疼、无数的痒”让“我”哭不出来了。《半个父亲在疼》一文,则讲述了父亲中风后直至去世期间发生的故事:母亲嘴上埋怨,但还是精心护理,直到父亲生命终结;一个哥哥以工作忙为借口,不回家照料父亲,另一个哥哥虽然回来了,却只给了点钱就匆匆离开;妻子对瘫痪在床的父亲,也没有好脸色……一家人虽然对久病的父亲有埋怨、有隔阂,但萦绕其间的夫妻情、父子情,始终占据着生活的主流,让这个家庭的成员最终达成谅解,走向和睦。这样的描写,真实、坦诚,贴近现实,也是对散文真实性原则的坚守。作者在这篇文章的结尾处写道:“父亲在世时我一点也不觉得父亲的重要,父亲走了之后我才觉得父亲的不可缺少。我再没有父亲可叫了。”这样的情感,是人之常情,是至真至纯的吐露,一点也不突兀。
在“报母亲大人书”一辑中,作者写与母亲有关的穰草扣、香草、慈姑的若干种吃法等,这些“有关母亲的小事物”像一张生命清单,被逐一记录在册——柳编线箩、石臼、雪汤圆、锈蚀之针、皲裂的血口、铝钥匙、旧草堆……涓滴回忆,都带着家的温度。甚至是与母子之情有那么一点儿关系的远方的两个地名——恩施与孝感,都被作者那颗敏感的心紧紧抓住,如同一个绝望的孤儿,突然想抱抱街头陌生而又慈眉善目的温厚女性。“永远有一棵母生树,这母生树上有两片叶子,一片叫作恩施,一片叫作孝感。”文字里蕴藏的思想之美、深情之美,得到了呈现。
作者在书中所展现的不是被美化过的父子情深,而是那个年代中国乡村的一部父亲简史,是岁月漫漶之后留下的乡土社会人伦图景。它是献给父亲的挽歌,也注满了儿子反抗、妥协的疼痛与愧悔。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庸常琐碎、俗世悲欢,便构成了让人们留恋着的人世间。
庞余亮,出生于1967年3月,江苏兴化人,毕业于扬州师范学院,做过教师和记者。著有长篇小说《薄荷》《丑孩》《有的人》,小说集《顽童驯师记》,童话集《银镯子的秘密》等。曾获1998年柔刚诗歌年奖、第五届汉语双年诗歌奖、紫金山文学奖、第二届扬子江诗学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