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拍案惊奇
2010年群众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午夜拍案惊奇》是2010年6月由群众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郝卫群、张美华。本书主要讲述了北京文艺广播在午夜零点播放有关悬念、推理、惊险、恐怖的小说。
基本信息
《午夜拍案惊奇》是北京文艺广播根据“有益无害”的原则设立的一档连播形式的通俗文学节目,它以在特定的时间(每天午夜零点)播出特定的内容为其节目特色。从某种意义上说,《午夜拍案惊奇》以鲜明的个性、精准的定位而独树一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京文艺广播听众群老化的趋向,以风格个性化、年轻化、通俗化的鲜活跃动的形象呈现在听众面前,从而强化了娱乐调频的形态定位,为北京文艺广播的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探索。
栏目介绍及定位
首都北京作为我国的文化中心,有别于其他大城市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它对不同品种、不同层次的文化产品都存在需求。例如,某作家的一本恐怖小说
《午夜拍案惊奇》栏目设立于1999年,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实践,逐渐形成了自己鲜明的个性和节目风格,收听率呈直线上升态势,曾一度跃居北京文艺广播栏目排名第六位,满意度第一位。
由于受众年轻活跃,反馈积极热烈,使得该栏目影响力大增,并引发了其他媒体的关注:新华社《新闻周刊》、《中华读书报》、北京电视台、〈北京广播电视报〉、新浪网等均予以进行了采访报道。同时,由于对本土原创恐怖小说广播栏目〈午夜拍案惊奇〉的收听状况已经成为估量中国当代恐怖小说发展的参数之一。
与《小说连播》相比较,《午夜拍案惊奇》逊于前者的成熟稳健,但却以鲜明的个性、精准的定位而独树一帜。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京文艺广播听众群老化的趋向,以其个性化、年轻化、通俗化的鲜活跃动的形象强化了娱乐调频的形态定位,为北京文艺广播的持续发展做积极探索。
播讲人
《午夜拍案惊奇》虽然至今已经有11年的历史,但播讲人并不超过五位,其中最受为听众所之的应数:艾宝良、高慧斌和王凯。
艾宝良,从栏目的一开始到现在,依然固守着和见证着栏目的发展。11年来,在栏目里播讲过的作品接近一百部,已经成为午拍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高慧斌,本身是演员,但也经常会在广播中出现,他在午拍这个栏目里播讲过:《碎脸》《伤心至死》《周德东亲身经历》……等小说。
王凯,虽然是央视的主持人,但也喜欢演播小说,偶尔会在广播中出现,在午拍里,他播过:《解剖教室之心尘》……等小说。
栏目编辑
《午夜拍案惊奇》至今一共有三任编辑:郝卫群、张美华、周海燕。
郝卫群:策划推出的代表作品包括:《猫眼》《背后有人》《死者的眼睛》……等。
张美华:策划推出的代表作品包括:《鬼吹灯》《天眼》……等。
周海燕:策划推出的代表作品包括:《藏地密码》《谜踪之国》《失落的秘符》《盗墓笔记2》……等。
内容简介
宋元时期,城市经济发达,以满足市民审美趣味的“说话”艺术日趋兴盛。这种“说话”十分类似于我们今天书馆里的评书。据史料记载当时仅临安一带,有名的艺人九十二名,其中“说话”人占到半数以上,可见其繁盛。“说话”人向听众讲唱故事,事先都有一个记录唱词和故事情节的底稿,后来书会才人们在这个基础上充实改写成适于阅读的书面文字,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白话小说——话本。这真是一个有趣的现象,一种民间的说唱艺术竟然催生了一种文学样式、文学体裁。这令我们今天这些以“说话”——广播为职业的人甚感骄傲。
当然今天的广播“说话”与宋元时期已不可同日而语,由“说话”先行进步为文字先行,小说创作与出版的繁盛,使得有大量的作品可以为广播“说话”人所选用。然而,以内容的世俗化,语言的口语化为特征的“说话”的市民化特征,仍然与其源头一脉相承,源远流长,这是“说话”的生命力所在。
北京文艺广播的《午夜拍案惊奇》栏目创办于l999年,作为广播《小说连播》栏目的一个变种,它虽不及《小说连播》树大根深,历史悠久,听众基础好,但自它诞生之日起,便一直继承着“说话”艺术的精髓要义,擎广播平民化之旗,既精耕细作,更大胆图新,历经十年摸索洗礼,业已枝叶繁茂,蔚为大观。《午夜拍案惊奇》目前已成为北京文艺广播全天收听市场份额最高的栏目,是FM87.6夜间时段的支柱性栏目。
《午夜拍案惊奇》是北京广播市场中实现杀书连播类栏目细分的最早尝试,开办之初即确立了以4番r出惊悚、悬疑、恐怖、推理小为主的栏目宗旨,与当年名闻遐迩的在东北地区播出的《张震讲故事》栏目同属最早一批恐怖文学栏目的试水者。不同之处在于,《午夜拍案惊奇》自诞生之日起就以日播栏目出现,而《张震讲故事》则是每周一次的周播栏目;十年之后,《午夜拍案惊奇》仍然。以高企的市场份额牢固占据着北京文艺广播的夜间时段,而《张震讲故事》已退出广播转向网络发展。十年来,《午夜拍案惊奇》的总播出量接近4000集,总时长接近2000小时,并出版过CD及MP3,而栏目的主要演播者艾宝良的Google总条目已达十几万条,作为一家城市电台的广播栏目,《午夜拍案惊奇》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午夜拍案惊奇》十年的探索,指向的是广播文艺的发展路径。曾几何时,我们的广播文艺频道中活跃着诸多的文学栏目,如诗歌、散文短篇小说、文学知识等,在时代风潮的冲刷淘洗中,它们黯然隐没了。只有长篇小说连播栏目不仅固守了自己原有的领地,而且不断延展、外扩,颇有方兴未艾之势,它们不断细分,彼此互为犄角,相辅相成,重新构建起广播文学栏目的新格局。由此可见,长篇小说较之正统文学的诗歌、散文,更具有大众性,是合乎大众审美趣味的文学样式。
有数据显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篇小说创作持续高产:2000年以前,我国每年长篇小说的产量都在1000部以上,2005年之后,加上网络小说,长篇小说的创作总量已达到3000部。如何在这样庞大的作品总量中遴选出适宜的连播素材呢?在上个世纪初叶,一群文人秉持“文艺的目的是供茶后工余的消闲和消遣,趣味和娱乐是第一位的”这般的文学主张而被称为“鸳鸯蝴蝶派”,他们的“茶后工余”和风花雪月曾备受左翼新文化阵营的批判,这场文艺论争的发生自然有其时代背景和政治氛围。社会发展至今日,文艺(文学)的娱乐消闲功能已为大众所认可并广泛接受,而传媒也业已摆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一功能而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大众传媒本位回归,平民立场和大众视角随即成为大众传媒安身立命的基础。在此前提下,如何实现文艺与媒体的良性对接,如何借文学之力提升文艺广播的软实力和竞争力,这恐怕是《午夜拍案惊奇》栏目从另一个维度提示我们广播文艺从业者关注和探寻的。
在国人漫长的“说话”历史中,《午夜拍案惊奇》正殚精竭虑,力图留下自己的声音。我们在努力——是为序。
2012年12月31日最后一期!至今未回复!
作者简介
郝卫群 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硕士,主任编辑,1994年至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工作,任《小说连播》等文学栏目编辑,多次获得中国广播文艺政府奖。1999年9月创办《午夜惊奇》栏目并任第一任编辑。
目录
序 文/邵军
前言→暗夜里的狂欢 文/郝卫群
蔡骏→向哥特传统回归
余以键→在黑暗中对人性的执著拷问
周德东→恐怖文学的东方破题
宋毓健→听老宋讲故事
鬼谷女→在惊悚战栗中脉脉含情
丹·布朗→知识型悬疑 ——悬疑小说的世界图景
张震→在分秒的流逝中将恐怖定格
何马→问询探询追寻
天下霸唱→东方古老文明与西方流行文化元素的当代性融合
快意地逃离 文/郝卫群张美华  ——从《鬼吹灯》的播出谈广播连播类栏目的选材
跋→说的比唱的好听  文/艾宝良 ——我在《午夜拍案惊奇》演播了十年
媒体评论
《午夜拍案惊奇》,用声音刻录中国悬疑文学的成长史  ——蔡骏
《午夜拍案惊奇》栏目是我的良师益友,听《鬼吹灯》,我常常从中获得启发与灵感,广播升华了文字,祝《午夜拍案惊奇》,越办越好!  ——天下霸唱
《午夜拍案惊奇——寻话当代悬疑小说家》——揭开中国当化悬疑小说创作人的神秘面纱,其精彩程度是经比肩栏目本身,  ——鬼谷女
十载拍案犹未止,缘因午夜太惊奇。太平盛世说惊悚,百花园中又一枝  ——艾宝良
收听《午夜拍案惊奇》是我大学生活的重要内容,我怀念那些在惊悚中尖叫的岁月,我的青春与《午夜拍案惊奇》紧密相连。  ——《午夜拍案惊奇》一听众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08 20:56
目录
概述
基本信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