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阳益胃
升阳益胃
升阳益胃是升发脾阳,以治脾虚气陷,胃失降纳之法。脾升则健,胃降则和。临床用于劳倦伤脾,胃阳不振,表现为体重肢困、怠惰嗜卧、恶风厥冷、口苦舌燥、饮食无味、食不消化、大便不调等症,用升阳益胃汤等。
概念
是升发脾阳,以治脾虚气陷,胃失降纳之法。
解读
升阳益胃是升发脾阳,以治脾虚气陷,胃失降纳之法,本法由李杲所创,代表方剂为升阳益胃汤。
金元医家李东垣的代表作《脾胃论》多年来一直流传,对祖国医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李东垣创立的升阳益胃法为内伤杂病的证治开辟了新的途径,他指出脾胃虚弱肺最易受病,故采用“升阳益胃汤”来治疗脾胃虚弱所致之肺病。
升阳益胃汤收录在《内外伤辨惑论》及《脾胃论》中,方由黄芪二两,半夏、人参、炙甘草各一两,防风、白芍药、羌活、独活各五钱,橘皮四钱,茯苓、泽泻、柴胡、白术各三钱,黄连二钱,生姜五片,大枣二枚组成;具有补脾益肺、升举阳气、祛风除湿清热之功效,主治脾胃虚弱,脾阳不升,湿热内停,兼有外感风寒表证。《内外伤辨惑论》载:“脾胃之虚,倦怠嗜卧,四肢不收,时值秋燥令行,湿热少退,体重节痛,口苦舌干,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乃阳气不升故也。”症见倦怠嗜卧,四肢乏力,正当秋燥令行,湿热稍退,体重节痛,口苦口干,不欲食,饮食不化,大便不调,小便频数,兼见肺病,微微恶寒,悒悒不乐,面色不和,脉缓,舌淡,苔厚腻。盖因脾阳虚弱不能胜湿,湿邪重故感到体重节痛,四肢乏力;中焦不能运化水谷精微,传化失宜,故不欲食,饮食不化,二便不调;土不生金,母病及子,故肺卫不固而微微恶寒;阳气不得升,故惨惨不乐,面色不和。
中医应用
1、升阳益胃汤的用药特点
李东垣善用经方加减药物治疗经方所对应的主症并兼症,如四君子汤加陈皮为异功散,治疗脾胃虚冷,肠鸣腹痛自利;四君子汤加木香、藿香、葛根为白术散,治疗脾虚湿盛泄泻。升阳益胃汤也为四君子汤加减而成,治疗脾虚脾阳不升证。方中黄芪、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生姜、大枣甘温补益脾气,其中黄芪、人参、炙甘草又可补益肺气,是为脾为肺之母,母病及子,肺气虚弱,气虚而不能外合皮毛,故而风寒湿邪伤于肺,此为培土生金。黄连苦寒、泽泻甘寒,两者清热燥湿,方中是为甘温补脾之方,而此两味药却为寒凉之性,在此是为去其性而取其用,用于内有湿热;半夏辛温,燥湿化痰,三药合用,清热燥湿。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既可调畅脾胃气机,又可祛湿。白芍药养血敛阴、平抑肝阳,一则防诸辛温药燥热伤阴,二则肺金虚,肝木易亢,用以其平肝抑阳。柴胡升举阳气;羌活、独活祛风胜湿止痛,而羌活善祛上半身湿邪、独活善祛下半身湿邪,合用祛全身之湿邪;防风,风药之润剂,祛风胜湿止痛;以上四药皆为风药,是为升举阳气,又可祛风解表、祛湿止痛。方中黄芪、四君子汤补益脾胃,又有风药升阳祛湿散发;而升阳发散药又得黄芪、芍药固表敛阴,防止发散太过,耗气伤津,全方补中有散,散中有收,诸药合用,共奏升阳健脾、清热祛湿、祛风解表之功。
凡治中气下陷之方,都选用黄芪,是为取其升阳举陷之效,如补中益气汤、升陷汤、举元煎三方都用于气虚下陷证,均重用黄芪为君。本方升阳益胃汤也是重用黄芪为君药。对于升阳风药柴胡、羌活、独活、防风,用法用量最宜深讲。风药升发脾阳,助于脾气升清,脾升则胃降,脾胃升降协调;另风药多燥,燥能胜湿化痰,脾阳不升,易生痰湿,风能胜湿,助脾祛湿,因此可增强补益脾气药物之效。若本方用于脾胃气虚证者,则风药用量宜少,以防其疏泄太过,耗伤气血,使虚者更虚;若用于湿阻脾虚证者,风药用量宜重,一则升发阳气,二则燥湿醒脾。
2、升阳益胃汤的现代应用
升阳益胃汤在消化系统疾病方面运用广泛,脾恶湿,湿邪是引起消化系统疾病的常见原因,脾虚是湿邪产生的主要根源,慢性胃炎、胃肠性感冒、慢性肠炎,虽属不同疾病,但病因相同,其共同特点是:脾胃虚弱,升清降浊功能紊乱,使用升阳益胃法的目的在于补脾胃,升清降浊,治病求本,都获得同样的好疗效。此外,升阳益胃汤在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代谢性疾病,精神、神经性疾病,五官科疾病、癌症术后调理等领域,只要有脾胃虚弱、湿邪困脾、升降失调的表现,都可应用本方加减治疗。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9 15:26
目录
概述
概念
解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