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结肠(ascendingcolon),也叫上行结肠,下端接盲肠,上缘在肝下与横结肠相连,长12~20cm;前面及两侧有腹膜遮盖,使其固定于腹后壁及腹侧壁;前方有小肠及大网膜和腹前壁;后方借疏松结缔组织与腹后壁相连,由上向下有右肾,腰背筋膜,内侧有
十二指肠降部、右输尿管,手术分离较困难。升结肠的功能是推动食物消化吸收,它的病与健康,直接影响到营养的消化与吸收。
结肠炎腹痛一般多为隐痛或绞痛,常位于左下腹或
小腹也有其他部位。其它表现有食欲不振、腹胀、恶心、呕吐及肝大等;左下腹可有压痛,有时能触及痉挛的结肠。常见的全身症状有消瘦、乏力、发热、贫血等。有少部分病人在慢性的病程中,病情突然恶化或初次发病就呈暴发性,表现严重腹泻,每日10-30次,排出含血、脓,粘液的粪便,并有高热、呕吐、心动过速、衰竭、失水、电解质紊乱、神志昏迷甚至结肠穿孔,不及时治疗可以造成死亡。
讨论结肠镜检查被认为是发现结肠病变的金标准方法,全面而无遗漏的检杳置关重要。因前视型肠镜的视野局限,有约10%~24%的病变可能被遗漏。而升结肠由于皱襞较深,易有观察不到的区域,在退镜过程中,即使注意“反复”和“左顾右盼”进行观察,同样会有一部分皱襞后的“死角”难以观察到。如果说“一直线”地退镜,完全不观察皱襞后方的死角,那么一次结肠镜的检查,大概只能观察约40%~50%的肠黏膜,易造成漏诊。可见,退镜时单纯直视观察是不全面的,倒镜观察可弥补直视观察的某些不足,在直视下观察视野不清或存在“死角”时,可行倒镜检查,可帮助我们发现升结肠的病变。
本组资料中,升结肠病变发现率达8.42%,其中以息肉病变(包括多发性息肉及LST)居多,且息肉病变中管状腺瘤和绒毛管状腺瘤占73.43%,可见升结肠病变中腺瘤检出率较高,而管状腺瘤和绒毛管状腺瘤均属于肿瘤性息肉,具有癌变的可能;同时,我们还发现升结肠病例中,重度异型增生占升结肠病例的2.26%,而重度异型增生属于癌前病变,可见升结肠病变中近3%为癌前病变,尤其是息肉病变中癌前病变比例更是高达6.87%。本研究中,肠倒下发现直视退镜时难以发现的病变占倒镜下发现病变总数的1.63%,提示如果未行倒镜榆查将出现近2%的漏诊率;且这1.63%的病例,病理报告多伴上皮非典型性,如未发现易延误治疗,可见升结肠病变检查时倒镜技术的重要性。
升结肠倒镜的前提是镜身处于很顺畅状态下,且无结袢等现象出现。单人结肠镜法由于采用短缩法进行全程操作,使肠镜处于自由状态,为倒镜提供了前提,所以其倒镜的成功率较高,本研究中达93.31%。进行倒镜检查时,升结肠内的充气量应该适中。其一,由于倒镜的起始位置是选择在回旨部最宽敞的底部位置,而盲肠肠腔较宽,在过度充气时,突发性压力增加易发生穿孔哺;其二,如果在充气过度情况下进行倒镜检杳,易引起肠穿孔。带袢进镜进行倒镜时,更容易造成损伤,应注意不要盲目在蛮力下进行倒镜,遇到阻力时要寺刻停下。对于初学肠镜者以及肠道患有重度炎症者、手术后有粘连者,倒镜时必须谨慎操作,或不行倒镜检查。总体来说,只要操作得当,动作轻柔流畅,在充分充气保持肠腔充盈的条件下进行倒镜是比较安全的。本研究中无一例出血、穿孔等相关并发症发生。
可见,倒镜技术结合直视退镜观察,对升结肠可进行全方位检查,不但利于发现和观察病变,而且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便于一些特殊病变的治疗。因此,我们认为升结肠倒镜检查技术可列为大肠内镜检查的基本操作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