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提中气是治疗中气下陷,即脾气下陷的方法,临床证见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代表方剂为补中益气汤,针灸组方也可有起到升提中气的作用。
解读
升提中气是治疗中气下陷的方法。中气指脾气。脾气上升,将水谷精微之气上输于肺,以荣养其他脏腑,若脾虚中气下陷,可出现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症,或不能制水而小便不利。均可用补中益气汤,以升提中气,脾气旺则诸证自除,升清降浊的机能恢复,则小便通畅。
中医应用
一、升提中气常用中药举例:
1、柴胡
药性:苦、辛,微寒。归肝、胆经。
功效: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用法用量:煎服,3~9g。解表退热宜生用,且用量宜稍重,疏肝解郁宜醋炙,升阳可生用或酒炙,其用量均宜稍轻。
使用注意:柴胡其性升散,古人有“柴胡劫肝阴”之说,阴虚阳亢,肝风内动,阴虚火旺及气机上逆者忌用或慎用。
2、升麻
药性:辛、微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
功效:解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用法用量:煎服,3~9g。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宜生用,升阳举陷宜炙用。
使用注意:麻疹已透,阴虚火旺,以及阴虚阳亢者,均当忌用。
3、黄芪
药性:甘,微温。归脾、肺经。
功效:补气健脾,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消肿,托毒生肌。
用法用量:煎服,9~30g。蜜炙可增强其补中益气作用。
4、葛根
药性:甘、辛,凉。归脾、胃经。
功效: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用法用量:煎服,9~15g。解肌退热、透疹、生津宜生用,升阳止泻宜煨用。
5、荷叶
药性:味苦、涩,性平。
功效:清暑利湿,升阳止血。主治暑热病证、脾虚泄泻和多种出血证。
用法用量:煎服,3~10g。
6、枳实
药性:苦、辛、酸,温。归脾、胃、大肠经。
功效:破气消积,化痰除痞。
用法用量:煎服,3~9g,大量可用至30g。炒后性较平和。
二、常用升提中气方药举例:
补中益气汤《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黄芪、炙甘草、人参、当归、橘皮、升麻、柴胡、白术
用法:上㕮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食远稍热服(现代用法:水煎服。或作丸剂,每服10~15g,日2~3次,温开水或姜汤下)。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1、脾虚气陷证。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舌淡脉虚;以及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2、气虚发热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
方解:本方治证系因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以致脾胃气虚、清阳下陷所致。脾胃为营卫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纳运乏力,故饮食减少、少气懒言、大便稀薄;脾主升清,脾虚则清阳不升,中气下陷,故见脱肛、子宫下垂等;清阳陷于下焦,郁遏不达则发热,因非实火,故其热不甚,病程较长。时发时止、手心热甚于手背,与外感发热之热甚不休、手背热甚于手心者不同。气虚腠理不固,阴液外泄则自汗。治宜补益脾胃中气,升阳举陷。方中重用黄芪,味甘微温,入脾、肺经,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药。配伍人参、炙甘草、白术补气健脾为臣,与黄芪合用,以增强其补益中气之功。血为气之母,气虚时久,营血亦亏,故用当归养血和营,协人参、黄芪以补气养血;陈皮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共为佐药。并以少量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协助君药以升提下陷之中气,《本草纲目》谓:“升麻引阳明清气上升,柴胡引少阳清气上行,此乃禀赋虚弱,元气虚馁,及劳役饥饱,生冷内伤,脾胃引经最要药也”,共为佐使。炙甘草调和诸药,亦为使药。诸药合用,使气虚得补,气陷得升则诸症自愈。气虚发热者,亦借甘温益气而除之。
三、针灸升提中气:
针灸临床常选气海、关元、中脘、提托、脾俞、足三里、百会、合谷等穴,以升提中气。脾气旺则诸证自除,清升浊降,则小便通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