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铜纵目面具为商代中晚期青铜器,该面具于1986年出土于
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是三星堆出土青铜器中形体最大的两件面具之一。现收藏于
三星堆博物馆。
文物特征
商铜纵目面具通高66厘米,宽138厘米,阔眉大眼,眉尖上挑,勾鼻,眼球夸张,呈柱状外凸达16厘米;眼球直径13.5厘米,眼柱中部还有一个条形带箍;鼻高而宽,鼻沟呈勾云纹状内卷,鼻孔呈上圆下方的马蹄形;口角深长上扬,似微露舌尖,作神秘微笑状;下颌方正,有一匝粗短的络腮胡须;双耳尖长,上端尖斜伸出,长达70厘米,向两边充分伸展并向上耸起,耳廓中装饰着勾云纹。面具额部正中为一方孔,原来可能有装饰。
流传历史
商铜纵目面具于1986年出土于四川德阳
广汉市三星堆二号祭祀坑,是三星堆出土青铜器中形体最大的两件面具之一。
文物鉴赏
商铜纵目面具的体态之大超乎寻常。面具线条流畅优美,轮廓清晰明快,体现出灵动的美感,其超现实的造型又透露出神秘肃穆,威严大气,给人以强烈的震憾感。向外突出的眼睛与硕大耳朵,三条突出的线条铸成的扁实的嘴巴。面具眼球夸张、双耳尖长,表现了这尊面具它是具有特殊能力。这尊铜像也是极其富有艺术魅力,眼睛虽是向外突出,但并未非常突兀,表现出了他的威慑力,这种造型虽然夸张,却非常平衡。鼻翼两侧铸成有美感形式的云状,这是这个造像最出色的地方。这尊造像有祭祀的戏剧感以及形式美观,使造像富有了艺术气息。面具的耳朵也非写实的耳朵,上翘,同突出的眼睛像呼应,耳朵里面转折弯曲的地方铸造者也用了形式代替真实,有钩型纹,这是中国古代常用的一种形式。面具的嘴也相当夸张,扁平没有厚度,概括为三条线,延伸至耳际,嘴的造型使整个面目看上去并不狰狞,反而面露微笑。但是这个作品是处于相对来说比较早期的,在当时铸造过程中,铸造师表现的灵话性及创造性展示出同时期三星堆人们对艺术美感的欣赏,同时,反映出当时造型技术的高度发展。直目人的形象,显示了其在象征意义文化上的复杂性和丰富性,融合了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神灵崇拜和自然崇拜的多重内涵,可以说直目人像展示了人类从自然崇拜向拟人形态的社会神过渡的中间形态所应有的特点。
文化寓意
关于商铜纵目面具的内涵,学界有不同看法。有人说,这是“千里眼”,它还有一双“顺风耳”,表现了身兼巫师的部族头领有超过凡人的本领。这样说,似乎也有一些道理,但是这只不过是一种浪漫的想象。多数学者认为其是古代神话中的直目人:
烛龙部族的图腾描摹图腾崇拜。烛龙是蜀人的始祖,是人神的混合体,是半人半动物的神,也是蜀族信奉的祖宗神图腾。表现了蜀人的始祖图腾的崇拜心理。古祖先的形象在人们的心目中往往被神化,并表现为具有人兽合一特征的图腾。
在研究青铜纵目面具的功能过程中,神灵崇拜也是诸多学者关注的一部分。对直目神的崇拜,是有民族信仰为背景。这种特殊的宗教信仰,起源于蜀族的图腾崇拜。作为蜀人的始祖烛龙直眼,蜀人即以“纵目神”为图腾。一方面崇拜祭祀纵目神,一方面也设法把自己打扮成图腾物的样子。以祖先崇拜、神灵崇拜为主要内容的大型祭祀活动,也成为团结和凝聚古蜀国各部族阶层的重要形式和手段。执掌神权和王权的古蜀国统治阶层,正是依靠这种富有地域特色的宗教号召力、等级结构和凝聚方式,从而有效地统治古蜀国各部族。
文物价值
商铜纵目面具是国家一级文物,有“面具之王”之称。也是三星堆遗址六件国宝级文物之一及镇馆之宝。
通过考察巴蜀古史和古蜀族群的神话,结合三星堆发现的眼球外凸的青铜人面像,直目人形象应该为一个种族的图腾,其实质是对“纵目”神的崇拜。青铜纵目人像本身与上古蜀族的烛龙、蜀王蚕丛,以及与蜀有密切族源的有关民族如彝族有着必然联系,因此,纵目的青铜人面像包含了关于蜀国始祖的若千个神话,也表现了对“蜀”的崇拜。而且商代中原铜器与古蜀国铜器在纹饰题材和装饰风格上的许多相通之处,表明中国古老的民族文化自其诞生之日便相融在一起。
出土环境
三星堆古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分布面积12平方千米,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历史,是迄今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1986年7月至9月,考古学家在三星堆遗址发现两个祭祀坑。按发掘时间的先后,这两个坑分别被定名为“一号祭祀坑”和“二号祭祀坑”。商铜纵目面具出土于二号祭祀坑。二号坑是长方形上坑,位于一号坑东南方约30米处,未设坑道。坑口略大于坑底,坑底长5米、宽2-2.1米,坑深1.4-1.68米。坑内器物的堆积摆放有一定的规律,上层为象牙,中层是人型的青铜器,下层是小型的青铜器和玉石器。这些器物同一号坑一样,在掩埋前曾经人为的砸碎和焚烧。但没有发现一号坑那样的烧骨渣,甚至连火烧的灰烬也极少带入坑内。经清理,二号坑出土青铜器735件、金器61件、玉器486件、绿松石3件、石器15件,另外还有象牙67根、海贝约4600等。坑内出土器物的种类,除部分中原地区夏(约前22世纪末21世纪初-约前17世纪初)商(约前17世纪初-约前11世纪)时期常见的一些青铜容器,玉石器和巴蜀文化遗址常见的陶器外,大多是过去从未发现过的新器物。
重要展览
2016年9月20日,长沙博物馆中华文明特展系列“神秘的古蜀王国——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出土文物精华展”,在
长沙博物馆免费面向公众开放。展览为期3个月,共展出包括商铜纵目面具在内的137件(套)来自三星堆、金沙遗址出土的文物珍品。
2018年7月19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四川省文化厅、四川省文物局共同举办的“古蜀华章——四川古代文物菁华”展览在
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三星堆的50件文物将主要在第一章节“伴月三星”中展出,包括以青铜纵目面具、戴金面罩的青铜人头像等具三星堆文化特色的代表型器物。
2018年9月30日-11月18日,由广东省文化厅、四川省文化厅、四川省文物局共同举办的“古蜀宝藏——四川文物精品展”在
广东省博物馆展出。此次展览展出包括商铜纵目面具在内的210件来自
四川博物院、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等四川省内多家文博单位的文物。
2018年12月14日(意大利当地时间),“神与人的世界——四川古蜀文明特展”在意大利
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开幕。三星堆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四川博物院等7家重量级博物馆130件(套)珍品登陆意大利。此次展出,三星堆有青铜纵目面具,青铜大立人、太阳轮等40多件有代表性的文物参展。除了大立人、金杖为复制品,其他都是原件。
社会影响
2014年6月21日中希两国总理共同出席希腊伊拉克利翁博物馆新馆开馆仪式。
李克强总理向博物馆赠送了三星堆出土商铜纵目面具复制品和一本英文版书籍《三星堆:古蜀王国的神秘面具》。
相关争议
面具原型之谜
关于商铜纵目面具的原型,学界有不同看法。有学者根据《
华阳国志·蜀志》中“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的记载,认为这就是蜀人的始祖神——
蚕丛的形象。其推断的理由是,远古时代,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主要是动物,于是便产生了动物崇拜,同时也对祖先进行崇拜。图腾崇拜就是以上两者崇拜的结合。这一造型奇特的青铜大面具,可能就是远古蜀人的自然崇拜向祖先崇拜过渡的产物。而文献记载中所谓的“纵目”,应是古代蜀人对自己祖先形象的追记,即来取极度夸张的艺术手法塑造的蚕从纵目的图腾神像。
在进一步考察中,有学者根据《
山海经》所谓天神烛龙“直目正乘”的记载,认为这件青铜纵目面具并不是什么所谓的古蜀始祖蚕从,而很可能就是《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记载的“
烛龙”。《山海经》说它“直目正乘”。“正乘”之意,语焉不详,历来颇多分歧,对于“直目”,大多数注家都赞成晋代学者郭璞的说法,即“目纵”之意。传说烛龙的身躯很长很长,一伸腰就能达到千里之外。它浑身通红,虽是蛇身,却长着人的面孔,但眼睛不是横着长,而是竖立起来。从“烛龙”的眼睛联想到这青铜纵目面具,有的学者便认为,这就是烛龙“直目”的真实写照,也是三星堆遗址为什么在出土的器物中有不少龙的形象的原因。如出土的大型青铜立人像左衽上的龙,青铜爬龙柱形器上的龙,以及青铜神树复原后上面那条长达三米多长的巨型盘龙等等,都应与烛龙这个神物有关。
另据当代学者王兆乾等人的研究,认为神话传说中的火神、光明之神和南方之神
祝融读音与烛龙相近,因而烛龙又可视为祝融。《山海经·海内经》说:“炎帝之妻,赤水之子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岷江)。”《
蜀王本纪》则说:“蚕从始居岷山石室中。”以此来看,传说中的祝融同蚕丛一样,最早都活动于四川西北的岷山和岷江一带。由此,古蜀人很可能将他们合为一个神,并引为自己的先祖来崇拜。三星堆出土的龙形器物,便是蜀人将自己的先祖与神灵融为一体的具体表现。
蚕丛“纵目”的猜想
虽然商铜纵目面具所代表的形象有一些争议,但学术界几乎一致公认这就是传说中古代蜀族的老祖宗蚕丛的形象。至于面具为什么是鼓眼睛,而且鼓眼睛的程度有些不一样,学者莫衷一是。一般认为,古蜀族是氐羌体系的一支,“纵目”是他们特有的一个体征。这个说法占有绝对主流的地位。如此说来,在这个特殊的种族内,所有的人都应该是鼓眼睛了。除了《华阳国志》记载蜀人始祖蚕从“其目纵”及“纵目人冢”等语外,《楚辞·
大招》亦有“豕首纵目”的记载。因而有学者认为“纵目”应该是“竖眼”的意思,也就是和神话人物
二郎神额中的第三只眼睛差不多。但这个看法遭到了许多学者的反对,认为这样的联想未免相差过大,很有些胡思乱想的味道。“纵”应该是“向前”的意思,或解释为“前伸”,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纵身、纵箭、纵深发展、纵目远眺等等。如果将“纵”理解为“竖”。显然是只知皮毛而未解其本质。
也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从蜀说到了巴。认为建立三星堆文明的
鱼凫族,不是从西边岷山里出来的蚕丛的后裔,而是从东边来的,是濮越系统的巴人的一支。蚕丛纵目是朝两边分开的螃蟹眼。巴人祖先
廪君的眼球,像二郎神杨戬一样竖起来,那才是真正的纵目。
也有研究者对各类眼形器进行了分类研究,认为纵目属于鸟形眼球,属于方形鸟眼球的外延,而纵目面具的眼睛与其他青铜人头像一样也是外眼角斜挑的杏眼形,说明也是当地本民族形象;根据文献记载,早期蜀王多以鸟为名,如柏鹳、鱼凫、杜宇等,推测蚕丛纵目,或也是鸟类,由此认为
杜宇以前的蜀人都以鸟为图腾。
也有学者从生理医学的角度分析“纵目”,推测古蜀国王蚕丛很可能患有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例如三星堆出土的
商铜立人像,它的眼球凸出,脖子肿大,身材消瘦,这正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的三大鉴定性的体征。如果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商铜纵目面具和商铜立人像,真的就是蚕丛本人,说明他患有严重的甲亢。
也有学者认为这些面具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手法的不同表现。观察三星堆青铜头像和面具,纵目程度有很大区别。三星堆博物馆里的青铜头像的眼睛只是微微突出,即便在青铜面具中,也有眼球并不太凸出的,和一般的头像相同。眼睛像竹筒一样极其凸出的商铜纵目面具,只是个别现象。头像是以现实主义手法如实塑造的,所以眼球的凸出的程度不大。面具则是一种典型的浪漫主义手法,为了突出某一特征而特别夸张。二者的性质有极大的差别,不可以混为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