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岩万壑图
清代龚贤创作纸本水墨画
《千岩万壑图》是清代画家龚贤创作的纸本水墨画,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画作内容
此图着重刻画近景、大山,该图是属于特殊的横向构图,据说是后来剪裁而成,不是当初便是此图样。平远而起伏连绵的山峦,山峦间草木稀疏生长,洲渚交横,云雾显晦,空蒙幽深。在画幅的右下角有“野遗生龚贤”之落款和“龚贤印”之印样。
创作背景
龚贤早年正值明末战乱,到处飘泊流离,晚年隐居南京清凉山,卖画课徒,生活清苦,他富有民族气节,一腔坚贞之情寄于绘画之中。善画山水,师法董源、二米、吴镇、沈周,但并不一味摹古,而是注重写生,从大自然中吸取营养。山水大都取材于南京一带风光,着意表现富饶美丽的湖光山色。他布置丘壑,追求奇而安的境界,既真实又不一般化。此《千岩万壑图》就是他这类画风的代表作之一。此幅作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作者时年五十五岁,正值其创作的旺盛时期。
艺术鉴赏
意境
此图前部分为作者投入精力最多的部分,以实境为主,大力渲染峰峦的伟岸、雨后景色变化的美丽。开篇对岸远山微抹,远方江水静静地流来,以江面的宁静把观者带入画面之中,使之心境舒缓,为高潮的出现作出铺垫,然后徐徐拉开全画的序幕。在这一部分中,最让观者意纵神耸的是作者有意刻画的万千峰峦、千岩万壑,让人惊心动魂。山峰峦头各具情态,或挺拔耸出,或欲语带笑,或蹲伏侧卧,或起立欲奔,或伸展顾盼。峰峦的辉光和明亮,如银辉一般与雾气的明亮互相掩映包容,形成一道道光带缓行屈伸于山峦树丛之中,若断若连,若生若灭。古木丛林此起彼伏,在峰峦间绵延不绝,凝聚着无以复加的郁郁之气。山间流泉则细细垂下,沿山谷汇成清澈的溪流。屋舍、寺塔点缀于山峰、谷坞间。山岚、烟蔼出没升腾,在旷野树丛山谷间徐徐飘出。雾气渐渐聚集,月光如梦境笼罩四野,一切部静悄无语。夏日午后的宁静、冬日温暖阳光照耀下的气象、雨后空气中的澄静凝练、明月照耀里的朦胧境象,也都被作者收拢笔下,幻化为大自然变幻不定的复合境象。此部分布景深远辽阔,静寂的氛围透出苍茫肃穆的深沉。
后部分则以大江为描绘的主体。四面至此,汀面广阔,远帆从江面缓缓而求,近处江岸停泊营数点渔舟,掩映在树下爷从中,再向庄则是与右岸相对的山峰,然后夹江之外又有坡岸山峦笼束,以作终老,与千岩万壑相呼应。山于此部图像是虚境,同前一段的实境描绘相比,显得清明宁静,寂静优美的氛围终含有舒畅开阔的愉悦情怀。
构图
此画构图饱满充实,满而不塞,画中时露空白,形成黑白对比强烈。整个画面景象壮阔,景物繁多,但繁而不乱,在布局构图上达到了奇与安、实境与幻境的统一。此画给人们最为深刻印象,即也是此画的最大特点,即善于用墨,把墨色的运用达到淋漓尽致的地步,继承和发展了宋人的“积墨法”,“一遍点、二遍加、三遍皴,便歇了,待干又加浓点,又加淡点一道,连总数是为七遍”(《柴丈画说》),山石是先勾出轮廓,然后积染,皴擦,而且先干后湿,这样,轮廓线与皴染浑为一体,层次分明,显得十分浑厚。树木也是层层烘染的墨法,湿润、浓郁。在用墨时,还注意黑白、虚实对比,强调明暗分明,使山林景色富有深远、光照感。
纵观全图,作者特别注意横向景物的展开,在构图上注意远境近境的联络映带,既有一放一收、 实境一虚境、 一开一合大聋法的纵横驰骋,也有在小范围上虚实开合的变化,因而整体构图显得密而不乱,疏丽不空。山川气脉隔而不断,既有空间的深远,又有视觉上的无穷变化。
名家点评
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傅东光:《千岩万壑图》是其用自己独特墨法为江南山川水泽写照的典范。
重要展览
2016年,南京博物院举办“秣陵烟月:明末清初金陵绘画特展”,《千岩万壑图》在其中展出。
作者简介
龚贤(1618—1689年),一名岂贤,字半千,号野遗 、柴丈人等,江苏昆山人,早年曾参加复社活动,明末战乱时外出漂泊流离,入清隐居不出,居南京清凉山,买画课徒,生活清苦。性孤僻,与人落落寡合。他是位既注重传统笔墨又注重师法造化的山水画家。他与同时活跃于金陵地区的画家樊圻、高岑、邹喆、吴宏、叶欣、胡慥、谢荪等并称“金陵八家”。工诗文,善行草,源自米芾,又不拘古法,自成一体。著有《香草堂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1-15 13:07
目录
概述
画作内容
创作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