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韵汇编》是当代刘复所撰写的韵书汇编。汇集唐五代各种切韵《
刊谬补缺切韵》、《
唐韵》写本和刊本共9种(残),外加《广韵》一种(全书),对照排比的韵书总集。
《十韵汇编》编辑体例精善,于学术研究颇为便利:其一,把十种韵书材料集中在一起,按韵对照编排,极便于对比研究;其二,附有《广韵》校勘记《广韵》历代刻本极多,文字异同往往而有,校勘记汇集众本之异同,于韵书研究大有裨益;其三卷末有两种索引,一为分韵索引,一为部首索引,检寻极为方便。虽然《十韵汇编》所搜罗的材料现在已经不再珍罕,但是,该书体例之精善便利,堪称以科学方法整理国故的代表性作品,因此至今仍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陈寅恪于《敦煌劫余录序》中倡言:“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也正如
罗常培在《十韵汇编》序中所论:“有一分材料才有一分的结果,有十分材料才有十分结果。”近代以来,由于大批重要的中古佚籍的发现,中国传统学术的多个领域获得了新的材料,从而为其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术发展的方向。
音韵毕与其它学科一样,得益于二十世纪敦煌吐鲁番文献的发现与故宫珍藏的公布,多种唐五代《切韵》系韵书残卷进入学术界的视野,治此学者得以据之考察《广韵》之前的韵书演变轨迹,诸多悬疑千年的问题赖以澄清。然而,古书迭经传钞与刊刻,其体制与内容也迭经增删损益。加之年代久逮,残损漫漶在所难免。更因相关数据散在世界各收藏机构,远隔重洋,学者不易综合利用。因而,古佚材料未经系统整理,则学者难免有不便利用之叹。《十韵汇编》即为系统整理中古遣存《切韵》系韵书的资料总集。
各种残本都有简称。例如敦煌发现《
切韵》残本第一种简称“切一”。编辑计划最初由
刘复拟定当时材料只有8种所以定名八韵比。到1933年,除《广韵》用原书剪贴以外,其余都重新抄写。各种残本按时代早晚在每页从上往下排,《广韵》在最底下。此外还附《广韵·校勘记》,又多加了两种残本,所以定名为《十韵汇编》。
1935年成书,由北京大学印行书出来以后,给音韵研究家带来极大的方便他们一方面用这些残本校正《广韵》,一方面利用它推求《切韵》和稍先稍后各家韵书的原始情况。到故宫本唐写《
刊谬补缺切韵》出来以后,这部书才不像30~40年代那样流行。
1983 年,
周祖谟编的《
唐五代韵书集存》出版,尽可能用照相印,避免重抄容易错的毛病,可以说是继承并且改善《十韵汇编》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