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界互具为天台宗‘一念三千’思想的基础。例如杀生等嗔恚心起,是地狱界。人伦道德心起,是人界。不独人间如此,从地狱至佛等十界莫不如此。十界就是以如是人之实相的观察为依据而加上详细的分析,认为人存在着地狱与佛的两面。有时候被拉到地狱,倾向于恶;有时又接近于佛,趋赴于善。
十界互具简介
简单释义
天台宗的基本教义之一,为智者大师智顗所创说。为天台宗‘一念三千’思想的基础。谓佛界等十界,并非孤然独立,而是界界互具,一一皆具十界。十界,原出《华严经》,详称为‘十法界’,即︰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等十界。
吾人日夜所起之一念心,无不属于十界中之某一界。例如杀生等嗔恚心起,是地狱界。贪欲心起,是饿鬼界。愚痴心起,即畜生界。我慢胜他念生,为阿修罗界。人伦道德心起,是人界。若与欲、色、无色的禅定相应,即是天界。若与四谛之理相应,则是声闻界。若与十二因缘相应,是缘觉界。若与净佛国土成就众生愿行相应,即是菩萨界。若与真如法界相应,则是佛界。如是,十界是本具的,悟而成四圣(声闻至佛等四界),迷而成六凡(地狱至天等六界)。不独人间如此,从地狱至佛等十界莫不如此。因此,地狱有情倘显现本具佛性,即可自地狱解脱而成妙觉圆满的佛;果地究竟的佛身,若以本具的九界心入迷界,也可化现无穷的济众圣业。
《十不二门指要钞》卷上云
(大正46·707b)︰
‘烦恼生死乃九界法,既十界互具方名圆,佛岂坏九转九邪?如是方名达于非道魔界即佛。故圆家断证迷悟,但约染净论之,不约善恶净秽说也。诸宗既不明性具十界,则无圆断圆悟之义,故但得“即”名而无“即”义也。此乃一家教观大途。’
田村芳朗
〈天台法华之哲理〉
(摘录自《天台思想》第一部)
十界说
大乘佛教将所有的存在配列成价值性的十个阶层,此即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的十界。地狱乃至天的六界之讲法,在大乘佛教兴起之前就有了。大乘佛教兴起以后,遂付加声闻至佛的四界,成为十界。如以《法华经》为例,初期成立的部份唯说六界而已。但后期成立的部份,如〈法师功德品〉第十八,即已列举十界。
在十界当中,从地狱至天界为迷的世界,由于迷惑的缘故,时刻不断的流转其间,称为六道轮回。又,至天界的下位为止是被欲望攫取的界,因此称为欲界。至天界的中位时,对于欲望的执着没有了,但还没有脱离肉体上的制约,称为色界。至于天界的上位时,能挣脱肉体性的欲望或制约而获得自由,称为无色界。但是它还有心的制约,不能成为悟的世界。因此从地狱至天界的迷的六界别称为三界,《法华经》等称之为‘三界火宅’(〈譬喻品〉第三)。从声闻就开始进入悟的世界,因此之故,称为六凡四圣。
关于十界说,有趣味的是,如果将同为小乘人的声闻与缘觉合而为一,那么人的存在就恰在十界的中间位置。即由佛界的极善、极乐看来,人是属于恶和苦的方向;但是由极恶、极苦的地狱界看来,人却是属于善与乐的方向。一言以蔽之,人是善恶、苦乐的中间存在。
人在十界中
换句话说,所谓人,是在善恶之间像钟摆一般摆荡的存在;然而钟摆还有一定的频率,人却没有。在这个意义上,就如巴斯卡所说的那样,人是不均衡、不安定的存在。
在西洋哲学中,古来就有种种的想法,认为人的存在属于中间者。十七世纪法国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并专长于宗教哲学的巴斯卡,在其《瞑想录》中说,所谓人‘与无限相比时,乃属虚无;若与虚无相比,即是一切。所以人是虚无与一切的中间者。’因而慨叹说︰‘我们飘浮在广漠中,不断浮动,无法安定,由一端流至另外一端。’
人是善恶、苦乐,或是虚无与一切的中间者,此为人存在的实相。十界就是以如是人之实相的观察为依据而加上详细的分析,认为人存在的恶面,由阶段性的伸展至极限时,即立有阿修罗至地狱的系列。另一方面,由善的阶段性伸展至极限时,即立天界至佛界的系列。换言之,由极恶的地狱伸张至极善的佛界之十界,乃集约为人存在之‘心性’的表露。
内在的矛盾性
人存在着地狱与佛的两面。人是夹在善与恶之间的存在。从某一个意义看来,人是无法比拟的麻烦存在。如果人必然的偏于某一方,则简单极了。因为人的二重性,故使人充满矛盾而成为苦恼之色彩很浓的存在。人是矛盾的动物。有时候被拉到地狱,倾向于恶;有时又接近于佛,趋赴于善。被双方所拉锯,夹于两者之间,被两者蹂躏,终于导致自我分裂而陷于
精神错乱。或者不耐于人的二重性、矛盾性而勉强自己逃出人类的范围。自杀就是其中一种表现。
参考资料
《摩诃止观》卷五(上);《观音玄义记》卷二;林传芳《佛学概论》第六章;《
十法界钞》;《台宗二百题》卷六;金子大荣《佛教概论》第二篇第六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