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段锦册法
明中叶在江南施行的赋役改革措施
十段锦册法简称“十段法”、“十段文册”。又有“十段丁田”、“均平需鞭”等别名。明中叶在江南施行的赋役改革措施。英宗天顺年间 (公元1457—1464年) 始行于福建。武宗正德年间 (公元1506—1521年) ,南直隶各府县相继仿行。十段锦法旨在整顿役法,着重改革均徭,附带清理田赋。即将全县各里甲人户名下的丁、田数目加以清查,然后分成十段,各段负担能力大体均平,一年徭役编派一段供应。
历史沿革
“十段册法”又称“十段锦法”,最初于成化年间出现于福建邵武,创行者为邵武知府盛颗,“先是徭役多从里书推举,奸弊万端,颟乃通扣一县丁田数为十甲,以一年丁粮应一年徭役,周十里而复始,民始便之”区。这种办法在邵武时行时废,直至嘉靖十二年(1533年),邵武知县曹察在再次施行中加以改进,设“均平徭役册”,其法“以一县之丁粮,均为十班,以十班之丁粮均为一则”,“事事核其丁粮,同其总撤,通融斟酌,定为十则均徭之则”国。嘉靖十六年(1537)御史李元阳在福建全省推行“十段法”,“概一县(丁粮)之数,酌什分之一(应役),今年盈则捐明年之不足,缩则益取诸年之有余”。“十段法”的优点就是不再按原有里甲轮役,而是通计一县丁粮,重新均分编派轮役,从而克服了里甲之间因丁、粮悬殊而造成差役不均的弊病。
在江南地区,开始试行“十段锦法”的是正德年间常州府同知马某,“议将通县田地均分十段,别造十段文册,每年编审一段。初甚便之,而后造册之时,富民巧为规避,人户消长参错,多有产去差存者,讼牒纷纷,官民病焉”区。于是嘉靖元年(1522年)又改为按户等高下之则编审均徭。延至嘉靖中期,复由武进知县马汝彰和徐良傅申议再行之。稍后无锡等县亦相继试行,“按籍而役之,又作十段册,人皆以为便面。嘉靖四十四年(1565)二月,朝廷议准南直隶巡按御史温如璋条陈,将“十段法”推行于江南,‘其法算该力差、银差之数,总计十甲之田,派为定制。如一甲之田有余,则留以为二甲之用、不足,则提二甲补之。剂量适均,轻重合一。与此相同、浙江巡按庞尚鹏亦在浙江推行“十段锦法”,“巡按御史庞尚鹏深烛民隐,改议十段锦,名曰均平。革库子供役,而金吏农轮收。免斗级守支,而令新役交盘,放回盐夫,责令民壮巡护、粮长除去收头等项。……其现年里长,止任催办,大小人户自行输纳”这。“算该每年银力差各若干。总计十里(甲)之田,派为定则,如一甲有余.则留二、三甲用;不足,则提二甲补之”贴。嘉靖末隆庆初,十段镍法已经普遍实行于江、浙、福建各地。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29 17:24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