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博士
西汉宣、元时期所立今文经学博士
十四博士,通指西汉宣、元时期所立今文经学博士,汉武帝建元五年置五经博士,后各经家派分增,至宣、元时期立于学官者实十六家。东汉光武帝立十四博士。
历史变革
初,汉武帝建元五年“置《五经》博士”(参见“五经博士”),后,各经家派分增,至宣、元时期立于学官者实十六家。计有:
《易》:施氏、孟氏、梁丘氏、京氏,(即施雠、孟喜、梁丘贺、京房)四家;
《书》:欧阳氏、大、小夏侯(夏侯胜与夏侯建)三家;
《诗》:齐、鲁、韩三家;
《礼》:戴德、戴圣、庆普三家;
《春秋》,公羊二家:严彭祖、颜安乐;谷梁一家。十六家均系今文经学。其学传至东汉光武时期,明立“十四博士”,上列十六家除《庆氏礼》与《谷梁春秋》,均立。故后人亦概言西汉今文经学为“十四博士”。
东汉公元29年,初起太学,恢复设置西汉时期的十四博士,各以家法传授诸经。
人数变化
汉代太学中博士人数,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武帝时《五经》共七家,设置博士七人;宣帝增为十四人;元帝时又增至十五人。西汉末,王莽增《五经》为《六经》,每经置博士五人,共三十人。东汉建立后,光武帝置五经博士十四人。在这些博士中,举一人为长官,领导众博士,西汉称之为“仆射”,东汉称之为“祭酒”。
参考资料
2020丨公元20年代:光武中兴.河南省纪委监委官网.2020-02-28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12 16:27
目录
概述
历史变革
人数变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