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字令,
词牌名,因全词仅十六字而得名;又名“苍梧谣”“归梧谣”“归字谣”“燕衔杯”“花娇女”。此调只见两体,均为单调四句十六字,属于最短的词。正体三平韵,第一、二、四句押韵,均用平声韵。变体两平韵,第二、四句押韵。代表作有
蔡伸《十六字令·天》等。
十六字令,起源于唐代,当为湘中民间乐曲。现存最早用此调填的词是宋代蔡伸之作。宋人
袁去华词首句一字句,两首为“归”,因改调名为“归字谣”。元人
周玉晨将此调改名为“十六字令”。周词首句为三字句,乃误。其实“苍梧谣”名在前,后称“归字谣”。
此调原本只一体,为首句单字起式并押平韵者,后来在传抄中断句失误,因错就错,衍生出“三字起”新格式。即如《
钦定词谱》所言,《词统》及《草堂别集》收录周玉晨词“眠,月影穿窗白玉钱。无人弄,移过枕函边。”把“眠”字误为为“明”字,可能是觉得此字单句,不合韵,便重新断句,以‘明月影’三字起句,以讹传讹,后来便出现三字句起式之另体。
曹贞吉《苍梧谣》,便按周玉晨词的讹传体所填写,并名《苍梧谣》。《
填词名解》卷一言:“《十六字令》有二体,以字数也。其单起者又名《苍梧谣》。”另有清代
黄德贞词名《花娇女》。
开首单字成句,领起全篇。首字押平声韵,一开始便定下全篇韵味,平稳又扎实。第二句为“仄起平收式”七言律句(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较为特殊,第一字不拘平仄,第三字须保持平声不变。按七律规则,“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不能变。否则便称作“犯孤平”大忌。词中虽无“孤平”之说,但词家沿袭诗律,第三字也皆沿用平声。第三句为不押韵的三字句。此句要点在第三字必用仄声。其第一、二字可平可仄。但在既往各家谱书,如《钦定词谱》及龙榆生《
唐宋词格律》中,此句皆定为“一字不易”,即第一、二字必平,第三字必仄。这类三字句,在各种常用调中,第一、二字平仄声并不那么限定,用平用仄者皆有。从所见各家词作,第一字以习用平声者居多。这是此调中的一个转折句,由前边的七言长句,突然跌落到三字句,节奏剧烈变化,声调昂起,转折跌宕。末句为“仄起平收式”五言律句(仄仄仄平平)。在五律中,其第一字不拘平仄,词中沿习之。
此为最短之词调,宋人作此调者仅三家,格律相同。此调全用奇句,音节短促,其一字句极难处理。谱式据《词谱》。调中五、七字句均为律句。又,
毛泽东《
十六字令三首》第一首末句“离天三尺三”,因系引用民谣,不可改动,故突破了格律。
正体常格单调十六字,四句三平韵。如蔡伸、
张孝祥、袁去华、周玉晨、毛泽东词。按张孝祥词三首,皆以“归”字起韵,蔡伸词以“天”字起韵,袁去华词亦以“归”字起韵,皆一字句也。按张词别首第二句“十万人家儿样啼”,“儿”字平声。蔡伸词第二句“休使圆蟾照客眠”,“休”字平声。第四句“桂影自婵娟”,“桂”字仄声。谱内可平可仄据此。
(说明:词牌格律与对照例词交错排列。格律使用宋体字排印,例词使用斜体字排印。词牌符号含义如下:平,表示填平声字;仄,表示填仄声字;中,表示可平可仄。句末加粗为韵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