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络穴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
基础理论名词。出《灵枢·经脉》,指十五络脉之穴,十五大络之穴,是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之处的穴位。十五络脉各有一穴,合称十五络穴。
解读
“络穴”这一术语,最早见于金元时期窦汉卿的《针经指南·络说》,设有“络穴说”、“络穴辨”两节。“一十二经,每经络各有一络穴,外有三络穴。阳蹻络在足太阳经,阴蹻络在足少阴经,脾之大络,在足太阴经,此一十五络穴之辨也。”指出“络穴正在两经中间”,提出“若刺络穴,表里皆治”。《灵枢》虽无“络穴”这一术语,但详细记载了十五络脉、络穴内容。
十五络穴是位于十五络脉起始处的腧穴,本为十五络脉名称,后来演变为络穴之名。有关十五络脉的说法,《难经》与《灵枢》有所不同,后世多宗《灵枢》。十五个络穴中,除“屏翳”、“长强”、“大包”之外,其余皆在四肢部,基本位于腕踝以上附近。
十五络穴:手太阴络穴列缺;手少阴络穴通里;手厥阴络穴内关;手太阳络穴支正;手阳明络穴偏历;手少阳络穴外关;足太阳络穴飞扬;足少阳络穴光明;足阳明络穴丰隆;足太阴络穴公孙,足少阴络穴大钟;足厥阴络穴蠡沟;任脉络穴鸠尾;督脉络穴长强;脾大络穴大包。十二经络穴皆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加鸠尾、长强、大包三穴,均为十二经脉与任,督脉,脾之大络与正经循行相别区部位之穴,所以“一络通二经”。
中医应用
根据《灵枢·经脉》的记载,络穴所主治的病候多是所属经脉的病候及该络脉本身循行所过之处的病症。
另外,临床常用的“原络配穴”,即取络穴能通本经及相互为表里之另一经的作用。根据脏腑经络先病、后病的顺序,运用时一般是先病脏腑为主,取其经的原穴,后病脏腑为客,取其经的络穴。又有“初病在经,久病在络”之说,络穴常在治疗各脏腑慢性疾病时选用。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24 22:42
目录
概述
解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