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林纂要探源》,综合性医书。十卷。清·
汪绂辑于1758年。作者集诸家医书分类编辑而成。卷一医源,共47条,阐述阴阳五行、脏腑部位功能、脉象;卷二-三分析药性180余味;卷四-十选辑方剂630余首,以张仲景、李东垣方居多。全书资料比较丰富,条理清晰。然终属述而不作,无多创见。现存五种清刻本。
《医林纂要探源》10卷,其中“诸伤部”收集了许多内服经方验方,每方之后均有方解。如干姜胶艾汤用于治疗内伤五脏、吐血积血及金创致内绝者,方解云:“跌伤斗伤则气血皆伤,阴阳交乱.君芍药所以敛其气而萃其血也,艾叶、干姜以复其阳(性皆守于下而不散),生地、当归以滋其阴(生地以生血,止妄血,当归使血各归其经),川芎以行其气,阿胶以澄其癖,甘草以和之,阴阳理而气血可复.”又如对高祖太傅清简公为天津巡抚军门所制的军门,方解道:“凡受伤者,有形之血伤为多,故君当归(且使血各归经,不致涌吐);血伤则癖,疲则生热,故臣以大黄(使痕热下行);伤其枝必伤其本,故韭菜子以复元阳(且续其生气);生熟蒲黄、桃仁、红花、茹蕙,皆所以理血;陈皮、厚朴、权壳,皆所以理气;甘草以和中,气调而血始不乱。”方解言简意赅,后人使用胸有成竹。书中录医案一则:“台州狱吏悯一大囚,囚感之,因言:‘吾七犯死罪,讯拷,肺皆损伤,至于呕血。人传一方,只用白及为末,米饭日服,效如神。后其囚凌迟,刽者剖其胸,见肺间窍穴数十处皆白及填补,色犹不变也。”白及治疗跌打损骨节、伤腑脏、积疲血确有良效,因白及具有敛正气、散痕血之作用。
汪绂,初名恒,字灿人,小字重生,号双池,安徽婺源人。时为东南名儒,学识渊博。生于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卒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汪绂为明代户部尚书汪应蛟四世孙,后家道渐贫,其父汪士极出游不归,母江氏贤惠且博通经史,授以四书五经,八岁即成诵。母卒后,漂泊于江几赣、闽等地,以画瓷、舌耕度日。后授学于浦城,课余旁览百家之作,于六经、星历、地志、律吕、阵法、阴阳、医卜、术数等,无不精心研究,勉力著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