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种区域试验是指通过统一规范的要求进行试验,对新育成的品 种的丰产性、适应性、
抗逆性和品质进行全面的鉴定,根据品种在区 域试验中的表现,结合抗逆性鉴定和品质结果,对品种进行综合评价, 是评价品种的科学依据, 也是品种审定推广品种科学布局的重要依据。
遵循规则
区试田间管理遵循治虫不治病的原则,要求不能拌种、不能喷生产调节剂。田间管理一般要求高于大田,那是指施肥,但实际上由于有治虫不治病、不允许拌种等限制,而且实际操作上施肥、浇水跟大田管理是一样的,所以我认为整体管理水平不会高于大田,但基本能发挥出品种的产量水平。
区域试验从原理上说是唯一性试验,就是只有品种不同,其他管理条件都要相同。但由于田间管理操作难免都能做到完全一致,比如地力本身可能就存在差异,浇水、施肥、甚至播种顺序、品种间互相影响等都可能影响品种的表现。所以为了减小这些因素的影响,试验设计采用三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的方式安排布置试验。
区试按照作物生态区划分组,比如当前国家小麦试验分长江上游冬麦组、长江中下游冬麦组、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春水组、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黄淮冬麦区旱地组、北部冬麦区水地组、北部冬麦区旱地组等9组。河北省冬小麦试验分冀中南水地组、冀中南水地优质组、黑龙港流域节水组、冀中北水地组、冀中北旱地组。
国家玉米试验分京津唐
早熟玉米组、东北早熟春玉米组、东华北春玉米组、黄淮海夏玉米组、西南春玉米组、西北春玉米组、东南玉米组、极早熟玉米组。
所以国家审定品种并不是在全国各地都适合种植,查看品种的审定公告,最后都有适宜推广区域。
区试评价(统计分析)一般采用比对照品种的方式,也采用比同组全部参数品种平均值的方式辅助评价。品种比较评价项目除了区试记载的各种表现如产量、株高、抗病、抗倒、抗寒、抗旱,穗粒数、亩穗数、千粒重、容重等等信息,还要有多种专业鉴定或分析:抗旱、抗寒、抗病、品质、特征特性描述等等。对照品种的选择当然非常慎重,稳产性好的品种才能作为对照。
流程
试验流程一般是这样的:一个品种的审定要经过几关的考验,层层选拔,逐级递进,不符合标准就淘汰,这几关分别是预备试验、小区试验、生产试验。预备试验相当于幼儿园,不设重复,一组可以容纳上百个品种,如果合格进入小区试验,也叫区域试验;小区试验相当于小学阶段,一组一般不超过16个,三次重复,随机排列,小区面积小麦为13平方米,玉米为20平方米,一个品种要经过连续2年小区试验,如果合格进入生产试验,也就是大区试验;生产试验相当于中学阶段,顾名思义就是用接近大田生产条件的种植方式检验鉴定品种,一般要求一个品种的面积0.5亩(333平方米),生产试验一般也是一年,个别品种需要2年,小区第一年表现好的同时进行生产试验。从生产试验到审定一般也会有一部分淘汰。一个品种从参加试验到获得审定至少需要3年时间。我粗略估算了一下,育种家审定品种通过率,以预备试验参试品种为基数,审定通过率,小麦玉米一般为1~5%;以育种家稳定组合为基数,审定通过率,小麦估计在万分之一左右,玉米更少,可能也就三十万分之一左右。
品种审定公告中的产量都是国家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点(站)实测后的平均产量,每个试验点(简称试点)的产量获取都有统一方法,是经过筛净、统一折标准水分12.5%后产量。看品种审定公告不要只看一个品种的绝对数据,要比较地看才有意义。
辩证认识
区域试验对于品种的筛选与中考、高考选拔人才极其相似,是相对公平、科学的一种方法,具有相当的可信度但不是没有问题,也有很多局限性。区域试验由于受到各种因素影响,比如试验期间的气候年景、栽培管理、地力条件等等。风调雨顺、病虫害少发、极端天气没有出现的情况下审定的品种因为没有经受过恶劣气候年景考验,品种的风险性就不会被检验出来,可能就是有风险的品种,所以有灾年选品种的说法。品种的内在特性有时具有隐蔽性,像学生的考试一样,通过考试的不一定比没有通过考试的学生一定优秀,考试第一的学生不一定是将来最有成就的学生。所以对待区域试验的认识应该是,通过区域试验的审定的品种,基本可以认为是安全可用的,没有通过区试试验的品种风险性更大。但也不要迷信,区域试验第一的品种不一定是将来生产上表现最好的品种,区试中大部分品种在不同年份、不同试点之间各种表现往往差别很大。但连年表现第一的品种往往表示该品种是适应性、抗逆性综合最好的品种。
改进
1、区域试验对照品种缺乏标准。比如国家黄淮海玉米试验对照品种曾经是掖单19、农大108,2006年之后是郑单958,这些品种的生育期、株高、穗位、抗倒、耐热、病害、产量等性状没有建立可比性的标准数据,所以审定过的品种很难做比较性研究,比如我们当前审定的品种比十年前审定的品种产量提高没有、提高了多少,几乎无法说清。
2、区域试验数据没有实现应有的价值。区域试验不但是鉴定品种优劣的试验,也是气候类型、栽培管理方式、品种互作试验,每年有大量的观察、记载数据,是研究良种良法配套最好的参考数据,是发现品种优点与缺陷的最好参考。但是当前的区试总结没有公开,而且考虑到减少跑点人为篡改数据,甚至不对参试品种报审人发布数据。这种状况客观上是对试验数据的极大浪费、是对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
3、区域试验投入严重不足。区域试验仪器、设备、地力均匀性、人员待遇、管理模式都存在严重不足或缺陷,影响了区域试验质量。在防止人为跑点影响试验客观性上缺乏技术支撑,区域试验腐败现象越来越严重。事实上区试腐败主要篡改产量数据,对于小麦、玉米、水稻、大豆等一次性收获的作物,产量获取可以由品种审定委员会直接组织机械统一收割,收割后随即获得产量数据。国外种子公司育种收获都是这样,我们以举国之力不能说买不起这样的收获机械。
4、区试评价仍显粗糙,离科学、准确、细致、全面评价品种的应用性还有很大差距。所以每年审定大量品种,但是许多品种在提高总体产量上,以及丰富应用品种的遗传基础上没有多大贡献,甚至毫不夸张地说给生产上输送了很多“拉后腿”的品种。企业得到了利益,整个农业生产的发展却受到了阻滞。比如玉米品种在黄淮海片推广的品种有几十个,如果精确统计3年的各品种的产量表现,肯定会发现好多品种实际上比优势品种减产达到极显著水平。再比如当前审定的好多小麦品种有抗寒性差等致命缺点,导致2010、2011年大面积冻害绝收。再比如有重大减产可能的感病缺陷玉米品种,或者有高温不育缺陷的玉米品种,不但通过了审定,而且没有任何风险提示。
5、对区域试验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应有的地位。区试的社会价值是业界的共识,但仍停留在口头重视阶段,就像都知道农业的基础性和重要性,但长期以来无论在政策投入上、还是领导、群众观念中大都不重视农业。所以对区试投入不足,管理松散。区试虽然不能创造品种,但却是从每年培育出的成千上万新品种(系)中筛选出高产、稳产品种的唯一科学方法。育种单位或个人可以通过新品种推广获取相应收益,但是区试无法获得任何收益。所以育种有原动力,而区试是公益性行为,是市场行为不愿意做也无法做好的事情。而区试跟育种一样需要极致的专业精神和专业技术,不像某些人理解的可以稍加认真就可以做好。区试的改进空间任重道远。所以国家应该大力扶持区域试验研究和实施以及基础育种,而应用育种和新品种推广只需给政策或者交给市场就可以了。而国家似乎在所谓超级水稻育种、超级玉米育种、品种推广上很乐意大手笔投入,殊不知,现代化的区域试验是这些东西的基础,而且比超级水稻育种之类要重要多。看看先锋公司和孟山都公司等国外公司是怎么做区试的,就知道我们是多么落后。
6、区试管理存在太多风险因素。品种审定依照种子法规定,是由品种审定委员会执行,而实际上品种审定委员会专家成员大部分是兼职,没有真正做个区试工作,没有对田间操作情况有所掌握,缺乏对区试过程和数据的真正了解和数据内涵的理解,品种评价实际运作在少数人的手中,评价质量高低全靠少数几个人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精神来保障,缺乏有效监督和制度保障,这是潜在的系统风险之一。
区试点分属于试验站、农科院、或种子企业,人事任免、区试人员工资待遇试验管理单位几乎无权过问。管理的局限性实际上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