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质图是指根据较大范围内的地质、地形、地貌调查资料编制而成的图件。其作用是说明矿区所在区域的地质特征(如地层、构造、岩浆岩等)和成矿地质环境,反映该区的矿产远景,为进一步发现新的矿床提供线索。
小比例尺区域地质图,比例尺为1:50万~1:100万,主要为研究全球、洲际等大范围内的概略地质构造情况等服务,通常由概略地质调查编绘而来,或是由中大比例尺地质图缩编而来,不属于区域性调查的成果。我国已全面完成了1:100万地质编图,近年相继完成了各省和各大区的小比例尺地质图的编图工作。
中比例尺区域地质图,比例尺为1:25万、1:20万、1:10万。主要用于研究省际、中大区域内较详细的地质构造情况和矿产分布概况,调查各种矿产的分布规律,圈定找矿远景区。此类地质图多由区域地质调查而来。我国于1952年筹建首个区调队,1955年成立中苏合作区调队,1958年在全国组建各省专业区调队,开展了重要构造带、成矿区带的1:20万区域地质图(多数还同步开展了同比例尺矿产图)的调查工作,到1990年已完成约占国土面积的72.0%区内的1:20万区域调查工作,此后停止了1:20万调查工作。1996年我国开始了1:25万试点图幅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并于2000年展开了全国重要成矿区带尤其是原1:20万区域
地质调查空白区的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在我国,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方法主要有实测、修测、编测三种方法。对已完成的新一轮1:5万区域地质调查的地区以修测为主;未进行1:5万区域地质调查的地区以实测为主;而地形条件极为复杂、交通极为困难的地区主要参考前人科研、矿调等资料并结合遥感地质解译等手段以编测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