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夫不可夺志
汉语成语
匹夫不可夺志(拼音:pǐ fū bù kě duó zhì)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先秦·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子罕》。
成语出处
先秦·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失不可夺志也。’”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匹失不可夺志”。
成语典故
孔子是春秋时代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好古敏求”“多学而识”,总结了夏、商、周三代的文化成就,阐发了人伦道德的基本准则,将贵族所专有的文化知识传授给一般平民,开辟了中国教育史的新纪元。
孔子在博学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一贯之道。他的一贯之道即是“仁”,亦即忠恕之道。孔子认为,对于别人以礼相待,就是实行仁德了,于是有“克已复礼为仁”之训,让自己视听言动都合乎礼,就达到仁的境界了。礼表示对于别人的尊敬,以礼相待,即是爱人的表现。爱与敬是统一的。
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匹夫即是一般的平民。就是肯定平民具有独立的意志,亦即具有独立的人格。孔子将人与鸟兽区别开来,他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肯定了人与人的同类关系,也肯定了社会生活的必要性。
成语寓意
军队虽然人多势众,但如果人心不齐,其主帅一旦被人抓去,整个军队失去了领头人,也就会全面崩溃了。匹夫虽然只有一个人,但若他志向坚定,那就任谁也没有办法使他屈服了。可见立志对一个人的重大意义。一个有气节的人,虽然可以从肉体上被消灭,但却不能从精神上被摧毁。
立志,就是设立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即确定一个长远的目标。一个有明确奋斗目标的人,他懂得自己活着是为了什么,知道自己怎样做是正确的、有用的。因而他的所有的努力,从整体上说都能围绕着这个目标进行。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就产生了前进的动力。因而目标不仅是奋斗的方向,更是一种对自己的鞭策。有了目标,也就有了热情,有了积极性,有了使命感和成就感。
成语运用
“匹夫不可夺志”指即使是普通人,也不能强迫他改变志向。主谓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谓语。
宋·洪迈《容斋随笔·四六名对》:“义重于生,虽匹夫不可夺志;士失其守,或一言几于丧邦。”
明·张萱《西园闻见录·建言中》:“公邀同志者举酒酬之日:匹夫不可夺志,吾辈乃为大臣所夺乎?”
茅盾《腐蚀·十一月十六日》:“你说‘匹夫不可夺志’,但他们却认为天下无不可夺之‘志’;刀锯鞭笞,金钱妇女,便是工具,轮流使用。”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13 12:30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典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