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阳平遗址,位于
河南省灵宝市阳平镇北阳平村西,现存面积约72万平方米,绝对年代从前6000年至前2000年,跨越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至铜石并用时代,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史前时代重要的大型聚落遗址群。
历史沿革
1956年,灵宝文物工作者首先发现了北阳平遗址。
1980年、1984年,原洛阳地区文物处组织对北阳平遗址两次调查,弄清了北阳平遗址的范围、包含物年代等。
1988年,灵宝文物部门组织对北阳平遗址进行第三次调查。
1998年,河南省考古研究所领队,组织市、县两级文物部门,以北阳平遗址为重点,对周边其他遗址进行调查。这次调查,对北阳平遗址相关内容进一步确定,确认了北阳平遗址范围。
2018年3~5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灵宝市文管所、灵宝铸鼎原文管所、渑池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等单位对北阳平遗址进行系统性勘探。
2022年,三门峡灵宝铸鼎原联合考古队继续在北阳平遗址北部及中南部发掘,发现仰韶文化房址7座、壕沟2条等。
2023年,考古人员在灵宝北阳平遗址发现仰韶时期房址4座、陶窑6座、灰坑117座,壕沟1条,历史时期墓葬40座。
遗址特点
北阳平遗址坐落在关子沟与阳平河之间狭长的黄土小台塬即阳平塬之上,西有关子沟与程村塬相隔,东临阳平河与铸鼎原相望。遗址南北长近2000米,东西宽300~500米,现存面积约72万平方米。是灵宝铸鼎原区域仰韶文化遗址群中面积最大的遗址,也是灵宝盆地已发现面积最大的仰韶文化遗址之一,主要为仰韶中期庙底沟类型文化遗存。自然断面上可见大型房址、灰坑和文化层。
北阳平遗址被3条壕沟分为三段,北段(壕沟1以北)和中段(壕沟2以北)占据遗址的大部,遗存内涵基本一致,为仰韶文化中期,南段(壕沟3以北)遗存年代可能较晚,延续到了仰韶晚期。
壕沟2略呈西北—东南向,现存长度约300米、宽约11米、深5.6~7米,斜壁下收,形状较规整,沟内堆积可分4大层。发现房址32座,均半地穴式,平面多呈近方形(应有窄长条形门道,勘探不易发现),少数室内火塘位置明确,有处理过的夯土硬面。面积大小不一,如依据<50、50~100、100~150、>150平方米作为标准则可划分为小型、中型、大型以及特大型四个等级,小型最多,中型其次,少量大型,个别特大型房址,突出特征是中大型房屋数量较多且分布密集,并有特大型房屋建筑。整体呈东北—西南向排列,与阳平小原走向一致,大型房屋周围一般有小型者分布,有两个东西并列和数个分布较近呈组团状的现象。房址的形状、结构、营建技术等与西坡遗址基本一致,表现出较强的仰韶中期时代特点。陶窑多位于中小型房址附近,平面近圆形,直径1~2米,包含大量红烧土块和烧结硬面,具体结构不明。
文物遗存
北阳平遗址遗物有:陶器,以泥质红陶为主,另有夹砂红、黄、褐陶,泥质或夹砂灰陶和泥质黑陶;器形有罐、盆、缸、小口尖底瓶、釜、灶、鼎足、纺轮、环、圆陶片、瓦形器等。
文物价值
北阳平遗址发现为研究史前建筑的形制、技术等提供了宝贵资料,对研究仰韶时期社会复杂化和文明化进程具有重要价值。它蕴含着丰富的史前史内容,文化序列完整,遗存类型丰富,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
保护措施
2001年6月25日,北阳平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5年,北阳平遗址被列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六大首选遗址。
2021年10月12日,北阳平遗址入选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十四五”时期大遗址”名单。
旅游信息
乘坐灵宝市内公共交通灵宝—程村至北阳平村站下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