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街
安徽省黟县北街
北街,一般来说都是一个城市,以主干线为中轴线,基本都是位于主干线的北门朝北面,例如:安徽省黄山市黟县以直街为中轴线,靠北边的街道即为北街,广东江门市区的一个街道,相对于江门市旧城区来说,位于北面,也顾名北街。全国各地的北街也是非常居多。
简要概述
古黟虽在秦代即建县,西汉曾两度封王,但由于高山四塞,与外交往不便,而被称为“古黟桃花源”。其实,黟县并不真的与世隔绝,其封建社会商品经济仍在缓慢发展着,山外之人不断来黟游览、做官和经商。南唐江左诗人许坚在他那首脍炙人口的《入黟吟》中就已述及,虽然“黟邑小桃源,烟霞百里宽”,但却是“市向晡时散,山经夜后寒”,早期的商品交换已经存在。后来随宋朝江南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自明清以来徽商群体的形成,和徽州各县一样,黟县的商贸事业也有极大发展。就以黟城来说,其面对横跨漳水通济桥(宋建成时称戊己桥)的临漳门一带,日间已成商业繁华地带,直到月上枝头才收夜市,清诗人孙学道在《黟山竹枝词》中曾直咏“更鼓咚咚响丽谯,归人城外马萧萧。绕枝惊鹊起山月,晚市初收戊己桥”。由此可见当年黟城的商贸繁忙景况。
地理位置
黟县古城略呈椭圆形,其北端为临漳门,因其北临漳水而名,俗称北门。自北门入城有长街(北街)直达黟城中心地段而止于与直街交汇处,俗称北街口。过北街口为横沟,沟旁称横沟弦,直达城南郭门右侧水门。故北街系黟城中轴北段,为黟城商业中心。整条北街可分三段,北段自北门口至费家弄口称为北门段;中段自费家弄口至与东、西街交汇处,通称为街心头;南段自街心头至北街口,称为里街段。
商业
商店林立
简要概述
北街全长约1000米,宽约6米,全为淡青花岗岩长条石板铺就,两旁商店林立,店屋一般为两层徽派砖木楼房,店门相对。自古以来,有多少行商坐贾在这里为社会商品流通付出智慧和艰辛啊!这些人,在重农轻商的封建社会,大多是默默无闻,直到近代,特别是民国初年以来,他们的姓名和店号才见诸史册并留在人们记忆中。
南货店
就以黟城北街各行各业来看,其中南货店不少,而执牛耳的要数北门口由黟城汪连保开的“德记”和北街口由横冈汪天开设立的“源丰号”两家。他们店中的南北杂货都是人们日常生活所不可缺少的,不但规模大,营业旺盛,而且店名也体现出深刻的文化含义。“德记”,直以人的行为准则来命名,因之必须要以“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等来符合“德”的要求。至于“源丰号”,其源何指?不禁使人想起商家常用的一副联文:“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所以“财源丰”必为他们所考虑的。而财源何来?则必须有“货源”,又必须有“客源”,而更在于商号自己有“情源”,即以情揽客,热情待客,让顾客高兴而来,满意而归,“财源”才能滚滚而来。其他不少商家店号也都各含一定的为人之道及生财之道,而表现对顾客的尊重和对自己的规范。在北街,黟城最大的布店有街心头由屏山舒天涛开设的“大馨”号和里街舒福慶开的“维新”号。它们玻璃厨窗明亮,满满陈列棉布、绸缎、呢绒之类,花色繁多,质量各异,以应不同顾客的挑选。
百货商店
在里街,由黟城姜哲敏开的“万和”号和胡家开的“协记”,是两家百货商店。他们都以时新见胜,在玻璃厨窗里,陈放着各式灯具、玻璃或搪瓷器皿及形形色色的花饰佩带,而且各种化妆品还散发着阵阵香气。尤其是店堂中间的玻璃平台,展放着各种电动或机械玩具,更是吸引无数小顾客光临。
文具店
黟县人素重读书文墨,所以北街的文具店有黎照堂、翰墨林、景星等好几家。其中黎照堂最老,除卖一般笔墨纸砚外,还可木版、石版印刷,当时不少小学、私塾的红描、字本多由他们供应。
瓷器店
江西人开的永成瓷器店就在街心头,店堂里放满了大小不一的青花、彩花瓷器,杯盘碗盏,花瓶帽筒,真是琳琅满目,任顾客挑选。而到这里的顾客都是轻手轻脚,甚至连莽汉到此都小心翼翼,生怕碰倒了什么,而店主却热情地指引介绍,并一笔笔生意成交。
灯笼店
北门段一家灯笼店是胡姓开的,一年到头,特别是年底,生意更是兴隆。因为当时黟县人家吉庆时要张灯结彩,晚间行路也用灯笼照明。特别是春节前,给出嫁女儿家送时节更少不了灯笼。因为“发灯”黟县话谐音为“发丁”,祝愿“添丁进喜”,早生贵子。对刚出嫁的送“麒麟送子”图案灯笼,已有儿子的送“五子夺魁”图案灯笼。而一般的送堂名灯笼,即用大红色写姓氏,另一侧用黑色写上正厅堂名,端庄大方,并且以免晚宴散席后拿错灯笼。最有趣的是黟县南屏叶姓灯笼,其姓氏要用绿色,以显示“绿叶”本色,而堂名即用红色,而显热烈气氛。
烟丝店
里街“益亨利”是家烟丝店,因为早年吸烟,家庭用银制或铜制水烟筒,外出携带用铜头竹杆的铳杆,抽的都是烟丝,所出售的有皮丝、得醉、顶条等不同等级品牌,而最普通的烟丝又黑又粗,人们形象地叫它“芭芦须”。
酒店
为应人们喜庆宴饮及日常小酌需要,北街酒店有好几家,而以黟城程敏斋开设的“泰号”最有名,自己有糟坊开酿,不仅门市零售,而且批发而使酒气香遍四乡。
吃食馆
北街的吃食馆有好几家,而最大的要数街心头的“德和园”和里街的“青皮梨”。德和园兼营旅馆,临街楼房装上一大排玻璃窗,在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群中别具一格,所以好新好奇的顾客不少。这里不但山珍海味,菜肴丰厚,而时不时伴有阵阵歌弦,更成为当时某些达官贵人乐到之处。“青皮梨”即因店主剃个光头有如青皮雪梨,人们趣以称之,时间久了,其本名和店名都被人们忘记,而以“青皮梨”代称了。
中药铺
人吃五谷杂粮,总免不了有七灾八病,因此药铺也少不了。在北街出名的中药铺有正对西街由城中人余恩光开的“滋福”和北门段城中人余文卿开的“同仁和”。其柜台里货架上无数抽屉整齐地排列成一幅墙,里面陈放着除人参鹿茸外,某些树根、草叶、蛇皮、蝉壳等等,其实都是治病的良药,夥计们根据药方七抓八抓,戥秤较量,包成宝塔形的药包,郑重地交给顾客,而顾客即虔诚地寄希望于它的神效端回家去给病人服用。
手工作坊
黟城北街还有许多不同工种的手工作坊。叮叮当当敲打白铁成壶的是白铁匠店,化锡浇铸锡壶、油盏灯座的是锡匠店,用一个油盏,燃一大把灯芯烧铸雕琢各种金银首饰的是银匠店,将一块块顽石雕刻成一方方钤记图章的是雕印店,飞针走线将一块块布料裁剪缝纫成四季新衣的是裁缝店。
其他店
至于其他豆腐店、猪肉店、机面店、油漆店、钟表店、理发店、照相馆、木竹作坊更是不少。
商店招牌
北街各行业商店作坊都有自己的招牌,或用紫檀木雕成,或用石板刻成,或在粉墙上写成,或横或直,字体不同,颜色各异,以显示自己的特色。为了推介商品实物,由于黟县人讲究斯文,在店门口吆唤叫卖的倒不多,而别出心裁做市招的却不少。除了一般布料市招外,不少店铺结合本产品制作特殊样品,并加以夸张以招揽顾客,如笔店高悬一支特大的真毛笔,皮鞋店高挂一只真皮大钉靴,酒店高悬一个大木酒杯,上书一个大“酒”字,照相馆在临街厨窗里展出几幅特大的得意之作。总之,林林总总,形形色色,构成北街的一股特殊风景线。
街巷
自古繁华
古黟虽然是座山城,但客源不少。北街两侧有东西二街及无数纵横交错巷弄,其居民约占全城一半以上;出北门,从东西北三个方向可通古黟十二个都分中的一、二、三、九、十、十一、十二都中的无数乡村;越东文岭、羊栈岭、漳岭、方家岭可与休宁、歙县、太平、石台各邻县相连,并由池宁古道而通安庆、贵池、芜湖、江宁各地。更何况由黟县其他都份及由其他山岭外县前来黟城的商家顾客总得光顾一下北街,所以每天到这里的顾客很多,整条北街,人来人往,商旅如潮。古时黟县不通汽车,来客有步行提篮的,有挑担的,有骑驴的,有坐轿的,还有推独轮车的,偶尔还有赶着骆驼来的漠北顾客,煞是热闹。不少人运来各地商货,而又从北街采购黟县的山货土产带回去。
两侧街巷
北街两侧街巷甚多,除东西街外,其它巷弄多以姓氏为名,说明黟城居民不少是古时各姓氏聚族而居,并各有宗祠祭祀他们的祖先,从而反映出封建社会宗族制度的痕迹。这些以姓氏为名的巷弄在北门段有东侧的俞家弄,在北街有其俞氏宗祠;有余心六弄,系以余姓一支祖先余心六为名,巷底有余心六公祠;有费家弄,目前已无费家后裔居住。在街心头西街名贤里为余族聚居地,余姓为黟城大姓,素有“南程北余”之称,在北街及名贤里有余族祠堂两座。在里街东侧有舒家弄,弄内有舒氏宗祠;有汪家弄,弄内有汪氏宗祠,临街有汪家门楼,上悬“五世同堂”红漆横匾;里街西侧有尤氏弄,今已无尤姓后裔居住,黟城西部姚村有尤姓者,或为黟城尤氏弄原住居民之迁居者或始居者,即连这些居民自己也弄不清了。
族姓聚居
有族姓聚居,就有他们自己的宗族或家族活动,这就给北街带来不少热闹。每有人家迎亲出嫁,在鼓乐仪仗阵中,即有扎满花灯红幅的新娘花轿由披着红绸的亲身抬着招摇过市;每有人家出殡送葬,在披麻带孝儿孙亲属哭嚎及哀乐声中,即有披着彩幅的灵枢由人们抬着沿街缓缓走向城郊墓地。这些,沿途都有不少人驻足观看并同感悲喜。而最为热闹的是黟城一些重大迎神赛会,更是必定经过北街。其中有农历三月二十八接太子老爷、十月初一接城隍、出地方、演傩舞及其他关王会、观音会等,都是以族姓为单位,沿街敲锣打鼓,热烈迎送。其中最有特色的当属“余家抬阁”,由族内两个小孩根据“牛郎织女”、“刘海戏金蟾”等戏文扮成两个不同人物,在小木台上用固定铁条绑牢身躯,然后外面穿上戏服,并做出惊险动作,丝毫不露铁条痕迹,然后由四名壮汉抬着周游全城,人们非常欢喜观看。在里街西侧有座龙王庙,由于传说中龙王施水,为求风调雨顺,所以全城各族都要前来供奉烧香。更有趣的是,为配合龙王施水以镇火灭灾,过去黟城还在这里设有消防所,备有人工操作的大型水龙和小型水铳。这说明虽然奉神,到底还不十分信神,还是相信人自己,可谓人力神力共存,科学迷信并举,正反映古时黟人既求精神安慰而又重实际成效的心理状态。
历史名人
千百年来的北街,曾有不少英杰人物生长在这里,建业在这里,为人类物质精神文明作出贡献而载入史册,垂范于后世。
如南梁武帝时太常卿胡明星,黟县横冈人。他亲究水源并捐赀募工开掘新安水利工程横沟,引黟城北漳河水,过当时城郊南流。后来人们在渠上陆续建屋而成今日北街,所以现在的横沟潜流于北街地下,过北街口才成明流。既南流灌溉黄姑墅千顷田亩,又方便北街及沿渠居民洗涤及消防之用。横冈人每年春耕前,都要来城疏浚横沟,清淤通水。清代黟县诗人程学禧有《黟山竹枝祠》咏之:“穿城一水是横沟,开浚年年趁麦秋。人集街心携畚插,人归月下荷锄头“,就是描述这一长年乡俗的。
唐朝武后时太子少保、名书法家薛稷,曾任黟县令,因山城饮水困难,在黟城募工凿井九眼,人们感其德,称为”薛公井“,其中一眼就在北街口,井水清冽甜口。宋孝宗时黟县县尉李称,因城北漳河阻断行人,于是在临漳门北筹建成戊己桥(清乾隆时大修更名通济桥),以连通北街和麻田街,行人商旅称便。
清嘉庆、道光年间思想家、大学者、举人俞正燮是黟城人,其故居就在北街俞家弄内。他学识渊博,著述甚丰,曾掌教江宁惜阴书院。他著文警惕西方殖民者侵略我国,主张严禁鸦片烟输入毒害中国人民,反对男尊女卑,主张男女平等。清大学士祁隽曾誉他为“经师人表”,并书匾额树于北街俞家祠堂内,现代思想家、教育家蔡元培高度评价他“认识时代、认识人权”。
黟城北街余族后裔余仲和,为黟县徽商外出经营有巨大成就者。清末民初,在天津创办启新洋灰(水泥)公司等企业,为振兴我国民族工业作出贡献。北街城隍山麓有其故居,高大宽敞,既用粉墙黛瓦马头墙,又开大扇玻璃明窗,融徽派建筑与西方建筑风格于一体。
范蔚文,黟城北郊江柏山人,在芜湖、大通等地经商致富,不忘家乡文教事业,于民国初年捐巨赀在黟城北街西侧城隍山半山建蔚文小学,广招名师,培育英才,为我县有名小学之一,每天晨昏,阵阵学童,身背书包,兴高采烈地来往北街上学或回家。
黟城北街余族后裔余介石,为民国时期我国著名数学家,曾任四川大学、金陵女子大学教授,他著有《代数学》、《立体几何学》等,为当时中学所采用的数学课本。他尤精于珠算研究改革,编有《速成珠算法》等专著,为珠算研究推广作出贡献。
文化发展
古老的黟城,古老的北街,在历史的长河中,它经历了自秦汉以来的各个朝代。这里,有多少古迹遗存见证了它的历史变迁;有多少先人的业绩,促进了社会发展。这些,都将长留史册,启迪后辈,更好建设今日黟城的新北街,更好促进黟县的经济文化大发展。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31 15:40
目录
概述
简要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