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火巷位于陕西省
西安市碑林区长乐坊,分为东西两巷,西巷北起
永乐路南至
长乐坊,全长420米;东巷南起
新庆巷北于西巷会合,长220米。隶属于
长乐坊街道办辖下。因明清时期在巷南头有一座火神庙,巷位子于其北面,故名北火巷。巷内存有西安市著名的
道教寺庙
万寿八仙宫。
西安老东关
一
陕西的黄土埋皇上,帝王在世坐长安。长安,长治久安之意,故有自古长安帝王都之说。“以长安为陪都,定名西京。”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当局申报改称长安为西京,经过第四届国民党“中执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在民国21年(1932年)3月5日决议颁行。这是西京称名的原由,其名使用止于共和国开国前夜。解放后,西京改称西安。
西京古城,城外四关,旧称外廓(城),同样也有城墙城门,门称廓(便)门,墙称廓(寨)墙。西京四关,以东关为大,其次是南关、西关和北关。西京东关,地盘大、人口多,生意买卖铺行多,旧时有“第二南院门”之称。
西京东关,亦城亦乡、亦商亦工,而且学堂、寺庙庵观多,旧有七寺九庙八学堂之说。东关是西京外城,城墙门外便是农田郊野了。远不说周秦两汉,唐长安城中城区内“东市”之北的安兴坊和胜业坊,旧址就在而今东关一带。两坊内有近二十处王宅,全为达官贵人出没处。胜业坊内的狗脊岭是京城刑斩之处,它与清代北京菜市口同为刑场,只不过早已有名无实了。到了清末民国年间,东关在西京城关中,可让时人刮目相看了。东关大街的宅院中,不乏青瓦大房,门道宽敞得能进马出车。门内与庭院里但见青石(砖)铺地,也不乏见秤架上插放的长短不齐的大杆秤多的是。大厅房中也更不乏见撂有两三人之高的簸箕与蒲篮和套放的升斗量具,还有整捆的苇席齐刷刷地戳立着。这是大商户之家了。徜徉于东关小巷中,可以隔着低矮的土墙看到农户家里的树下与房下悬挂着秋收的苞谷和晾晒的辣椒和大蒜,房旁墙角摆撂着犁铧、铁锨、钅矍头、杈耙等农具。五黄六月,开镰收割,劳力不足,要早早到鸡市拐“人市”上叫从商州赶至的麦客。巷中,织布工房传出“喀嚓”“喀嚓”的单调反复的有节奏的织机齐鸣,这聒耳的噪音听久了,也异化为快速的三音节的“可以来”“可以来”,似乎告诉布商们可以到此整布匹了。
冬日。东关的前清遗老们,坐靠在巷道内的土墙下负喧闲。老者扯谈起庚子年(1900年)八国军队进攻北京时,(慈禧)太后避难入长安,进的长关坊,当晚驻八仙庵。观中道士向太后诉苦,每遇夏秋二收时,总有地方上毛贼抢割抢收而无法防范。太后听奏赐御棍一只,格打勿论。犹如昨日之事,皆在眼前。
夏月。街道上的遗老们消暑纳凉,闲起东关的十二坊和二十四巷、十一街与四堡来津津有味。老人们扳着指头,从东向西南数说:有长关坊、长乐东坊、长乐西坊、更衣前坊、更衣后坊、兴庆坊、冰窖小坊、柿园坊、罔极寺坊、董元康坊、吊桥坊、古迹坊共为十二坊,以笔画顺序排列有人和巷、八家巷、大辛巷、万庆巷、太平巷、长乐巷、东新巷、北火巷、火神庙巷、古新巷、枣园巷、面王巷、兴庆巷、莎萝巷、庙子巷、官店巷、孟家巷、卧龙巷、柴家巷、郗家巷、董家巷、喇嘛寺巷、牌楼巷、窦府巷,此为二十四巷。有人说,还有呢,还有长乐东场、西场和东村,把东、西板巷丢遗了。还有人补充永宁庄、曹家集和新庆村。也还有人则说不能漏掉了烧锅巷跟“河南担”住的难民坑……说起十一街,有东大街、中大街、西大街和南大街,还有弘福寺街、炮房街、新廓门街及伍道什字街……另再说起四堡来,有龙渠堡、耿家堡、亢家堡……七寺九庙八学堂。先说学堂多,头一个大学堂是经历元明清至民国而今六百余年的鲁斋书院,关中大儒理学先生牛兆濂在此讲过学。中小学堂就多了,有尊德、民立、竟化、晋兴、汇文、景龙、崇道、维新、进化、圣路、兴庆……老者论扯起了东关的寺庙和道观来,那可是提起来一串串,把纪念、祭祀祠堂也算列其中:罔极寺、白衣寺、兴庆寺、喇嘛寺、圆通寺、弘福寺、花神寺、春牛寺、观音寺、卧龙寺、八仙庵、万灵庵、兴隆庵、三皇庙、大王庙、火神庙、太白庙、马王庙、禹王庙、田师庙、关帝庙、老爷庙、城隍庙、瞎子庙,大大小小的也真可以说是每一街巷对应有一座寺观了。至于基督教东关礼拜堂那是舶来品,不算。
炎夏过后,西京城乡一片秋虫齐鸣。戏迷们或聚蹲在街头巷尾、土城墙下,或赶集逢会,一路说起发端于秦汉之际,发扬于梨园教主唐明皇(李隆基)之倡有梆子戏始祖誉称的秦腔(乱弹)时,对剧目、演员与演出戏班那可是如数家珍。往远,一不谈扯活跃在关中大地上,肇起于明代万历年间的西府华兴班、清代乾隆时长安城中的保符班和同(治)光(绪)两朝的金玉班、玉盛班、德盛班、福盛班等等,林林总总千百年来数百个戏班唱大戏。民初以来,戏棚内依然承古尽演的是经典剧目:《八义图》《忠义侠》《玉虎坠》《烙碗计》《五典坡》《穆柯寨》。戏文均为奸臣害忠良、妖婆子(继母)害先房、姑娘招相公、私订终身后花园、赠银赴考中状元。皆大欢喜。分榆社在(湘子庙街)浙江会馆演出、榛苓社在(五味什字)安徽会馆演出、鸣盛社在(四府街)忠义祠演出、易俗社在(盐店街)八旗会馆演出、长庆社在(骡马市街)药行会馆演出、正俗社在(南大街)银匠会馆演出、集义社在(木头市街)裁缝会馆演出。
二
民国年间,抗战时期的东关是西京城工业最为集中的地区,织布、漂染、毛巾、制皂、火柴、酿造、制炮、造纸、印刷、铁木作坊有百十家之多。当时,若把全市的电厂、面粉厂、碾米厂、铁工厂、木工厂、制药厂、汽车修理厂,还有最为著名的大华纱厂统共相加起来,大厂厂家之数也才为东关之半。东关几乎集中了西京市的药材和药材加工炮制行业,织布和纺染行业两个大类的全部商家和作坊。真可以说是药号汇集、布机林立。
抗战开始,大批外省籍难民入陕。逃陕的一些纺织漂染业的从业者,带来了织染技术。这些人为求生求存而重操旧业,开办工厂(作坊)或做工。加之,这些人是最先到达西京城东北隅的,城东及城北和城区之内的尚仁路(今解放路)两侧离火车站近,此处可以说是外来人口的多半个天下了。那么,他们在城东北,尤其在东关安身创业更占有地利之便。至于西京城内的老户,除去城西北的回民坊外,多居于城南与城西南。如城西南的南院门、五味什字、梆子市街、勿幕街(今南四府街)、盐店街、甜水井街、双仁府街、报恩寺街、湘子庙街、土地庙什字、夏家什字、冰窖巷、大有巷一带。
抗战初年,东关的织布大厂有中大街陈珍甫的“华西”、北火巷王佑弼的“农村”、东(西)大街贾希正的“裕华”和李子纯的“友力”、长乐坊靳富有的“协利”与狗脊岭沈省三的“雍和”、三府湾熊德良的“德良”、伍道什字郭敬仪的“崇义”和徐慎斋的“宏丰”,还有长乐坊山西会馆开办的“利生”和孟家巷的“利亚”与伍道什字的“经纬”跟“五维”。小厂,就不说了。他们除去生产民用布外,还为军需局承织军布以及为面粉厂、碾米厂和盐务局承织面袋、米袋和盐袋布。军民用布需染色,就近送往开办在伍道什字的东华漂染厂和长乐坊的利秦漂染厂。这两家大厂是由武汉内迁入陕及由山西人投资兴办的。
东关的小织布厂,实际上多是一些家庭式作坊。业主租赁一处民院或几间民房,购置几架手摇纺纱机和脚蹬织布机,招募上几个技工,就称为工厂了。取个厂名,在于对外联系批售有个名份。成品布或送布庄(店)或拿到尚仁路民乐园布坊批发整售。起初,布厂也只能生产一些平布、毛巾和睡椅布与坐垫之类的简单纺织品,谈不上花色品种。抗战兴起后,逐渐可以织出条子布、格子布和斜纹布了,甚至提花线毯也能生产了。大一点的布厂,还有专人从宝鸡蔡家坡及渭南的纺纱厂购纱供用。接着,便有漂染厂立灶支锅,染房与染缸旁堆放的烧碱、漂白粉,还有海昌蓝、硫化蓝、硫化青、阴丹士林等染料桶袋比比皆是。
东关是西北药材的主要集结地。那时,可以常年看到从甘肃与宁夏来的药材商人们雇佣骆工押解着成队成行的背驮着药材
的骆驼进北便门宿歇在伍道巷附近的车马大店内,也可以看到来自秦岭山中的商州、丹凤、柞水、镇安的药贩从南便门入关途经马家花园北行过狗脊岭大坡直投路东的杨老五车店入住。老客歇老店。药商卸货后,便出店买吃的。过街路去梁家羊血铺吃一碗羊血饣合饣各疙瘩(饺子),把辣子放美,或索性去张三红肉馆,红肉煮馍、白肉煮馍、三鲜煮馍,一满是美味可口的大众饭食。但见有面馆门前支锅下面,把式吆喝着:“锅开咧、气圆咧,大远的近处来的买主把锅围严了,老吃家来咧,有请……”
东关的药材,东出潼关,发运到河北祁州、河南禹州、安徽亳州、湖北蕲州“四大”北方药市,行销到大半个中国与海外。出口的部分经上海和天津、广州和外国洋行代办销往港澳中转东南亚一带的西北土产药材,那可纯一色的都是药中的极品与珍品。
从潼关、紫荆关、剑门关、萧关入陕的“东路”与“南路”货,也经东关药市倒手,走了平凉入陇塬,出了榆林入大漠,走了甘南去青海,出了星星峡走了口外。只是抗战兴起,交通受阻,药行生意跌落而不如往昔了。
三
东关的药业和织布业在西京城独占鳌头,“两业”的崛起和昌盛,带动了当地相关行业的一派繁荣。
如修理和制造纺车织布机与拉拉车、手推车(俗称地老鼠)的铁工厂及铁匠、木匠铺,还有承接货物运输的车马店、歇客和代存货物的客货栈行及卖车具轮胎的车料店,卖席毡、瓮盆的铺子,卖颜料、缸桶的铺子,经营牛羊肉泡馍和biangbiang面的馆子,卖杂货的铺子、卖本地白皮点心、秦式月饼、南糖糕点、鸡蛋糕、江米条、绿豆糕、麻花和烟酒盐醋的铺子,卖炒货松子和瓜子与花生米的摊子、卖煤炭和劈柴跟麦草的铺子、理发的铺子、剃头的挑子、赌钱的场子、喝茶的铺子、做衣帽的裁缝铺子、绱钉鞋的摊子、割肉的铺子、照相的馆子、卖米面的铺子、卖竹器陶瓷的铺子、卖寿材老衣的铺子、卖白蜡、蜂蜜、卷烟、纸张、账表、文具的日杂店、看病的医院、念书的学堂、敬神的佛堂、求签的道观、做礼拜的教堂,应有尽有。还有:马路上跑的洋车夫及走街串巷的补锅的、钅局盆碗的、焊壶的、盘灶的、磨刀剪的、捏面人的、吹糖人的、耍猴的,卖吃喝卖米面豆儿的、卖菜卖豆腐的、卖蒸馍的、卖渭南时辰包子的,卖咸阳琼锅糖的、卖乾州锅盔的、卖同州大西瓜的、卖三原蓼花糖的、卖长安拐枣的、卖临潼火晶柿子石榴的、卖蓝田玉石枕头的、卖镇安板栗的、卖商洛核桃的、卖周(至)户(县)洋桃(猕猴桃)的,卖碗筷的、卖烧炭的、卖簸箕的、卖笤帚的、卖麦草的、卖西门大井甜水的、卖黄土或用黄土换硝墙烂坑土的,举凡吃穿应需不用进城就可一一操办齐全。不过老东关尚缺有三:
一是没有洗澡的塘子。富贵人身上垢痂多了,得进城去尚仁路珍珠泉或炭市街明星池洗脏灰。珍珠泉和明星池,方便女眷有女部。浴资不等,特间两元、优间五角、雅座三角五分、普座两角。如加添搓背、扦脚、捏脚,再付六角。单项两角。北大街的渤海池、西大街的骊宫较远而且无女部,东关的富人浴客多不去。平民百姓进不起澡塘子。平日,烧锅水擦洗。到了夏日里,端盆水放到日照下,水温热了,同样擦洗,为的是节省炭火钱。
二是没有演出秦腔乱弹的戏园子。抗战时,集义社为躲避日机轰炸,曾出城迁至枣园巷借学堂场地演出,也只是暂时的。同样,有戏班子来,在药材会馆的高台子临时演出也不能旷日持久。平常,看戏得进城。看秦腔去武庙街易俗社、去骡马市三意社、去南院门正俗社、去木头市集义社;看京剧去东大街西北大舞台、去炭市街世界舞台、去南院门夏声剧院;看评剧去尚仁路新民大戏院;看河南梆子去南大街豫秦剧院;看山西梆子去梁家牌楼晋风剧社;看皮影戏去涝巷棚匠会馆有渭北合阳、富平来的戏班子演出。看梨园名角演出,易俗社有时称秦腔梅兰芳的青年新秀青衣王月华、花衫王天民,时称“二王”。花衫刘迪民,武生冯居易,老生张镇中、耿善民、刘毓中,小生康顿易、王秉中、沈和中,小丑马平民、汤涤俗,唱做俱佳。三意社有执秦腔老生之牛耳的王文鹏及阎国斌、王庆民,花衫田玉堂、郭育中、张镜堂,小生苏哲民,老旦骆福生。正俗社有时谓秦腔皇后雅号的青衣李正敏及韩正满,武旦萧正惠,小生靖正恭与靖正谦、杨正福,老生康正中。集义社有陆顺子、杨金声、晋福长、周福林、李景奎一批名家登台献艺,新秀王集志、赵集兴、吕秉恺、孟集民、罗集福,来日不可小觑。看皮黄,有陕西京剧花衫皇后美称的坤角粉牡丹(艺名)和五大名旦之一的徐碧云在演出。看评剧,有姿容风韵令看客摄魂动魄的陈艳梅出场。看河南梆子,有中原丽质尤以一对水灵灵秋日晴空似的眼睛令观众为之鼓与呼的名旦常香玉及姚淑芳、王秀兰联袂献演。还有,年轻人看电影去竹笆市街上的阿房宫和马坊门街上的民光电影院、东大街西京电影院。老片子有《十字街头》和《夜半歌声》,新片子有《八百壮士》和《岳飞》。
三是尚无公娼容身的“烟花巷”、“咸肉庄”,东关商界中不缺少“小白脸”大富和“阔佬”财东,惟需求“性福”时,眼皮底下没有窑子和窑姐儿解饥渴,得召唤钟楼下操吴侬软语执业于开元寺的苏沪淮扬的挂牌倌人;得传话盐店街、保吉巷、端履门、尚仁路等处的北国丽人及那“新出手儿”的“万人迷”出局,出城到东关商舍寓邸伴“客”眠。只是除去妓女收取嫖资一等十五元、二等十元、三等六元外,还需加付出局费、车马费、跟班费,钱数不等。倘若不叫局,白日自去,不留夜则一等三元、二等两元、三等一元。至于嫖客找寻未向当局登记、不缴纳花捐,未被核准准予营业的私娼,无论是不挂牌、不出外招客的住家“台子”,或是傍晚在街市路边灯下拉客的“野鸡”,事后给上一两角钱就可以走人。找“台子”的多为回头客,打“野鸡”的则按“行规”互不通名报姓,“事”完付钱。说到钱,一两角钱可以买馍吃面。时价,硬面锅盔馍一斤一角二分钱,大肉臊子刀削面一碗一角四分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