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周刊》于1927年6月在天津创刊,由天津国立
北洋大学(今
天津大学)学生自治会编辑且出版发行。
杂志历史
本刊原名是《北洋大学周刊》,由北洋大学学生会编,后改为本名。
1933年改由北洋工学院学生会编。
抗战暴发后,本刊停版,直至1947年5月再度复刊,由学生自治会编辑。
1947年10月因种种原因停刊。本刊在第37期以前只是一个单张版,从第37期开始改为小册子,而且字数比以前多一倍以上。本刊第37期到第61期为横排版,后来改作竖排版,并出版附刊(如1932年5月份)。
本刊一直以周刊发行,但在中间出现过月刊,主要刊载一些工程学术方面的文字,后经费困难,月刊停止,自第37期起酌量刊载了工程、学术编著、调查等方面的文字。
据史料记载,北洋大学时期最早的校报可追溯到1897年的《北洋大学堂题录》。1906年,周刊《北洋学报汇编》出版。1909年,《北洋大学同学会会报》出版。以上报刊可以称为校报的雏形,而1915年出版的《北洋大学报季刊》则为比较接近于现代的报纸。而1927年《北洋周刊》的创刊则开辟了校报史上的新纪元。除抗战时期停刊外,《北洋周刊》历时12年,共出版了241期,每期8-30版不等,2-5万字,共计出版了800多万字。当时报纸是16开大小,多刊载校闻及校友信息,并有短篇论文,集校报、学报、校友通讯为一体,在学校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杂志栏目
本刊主要的三个栏目是:言论、校闻、杂俎,另外设有毕业同学通迅、学术论著、工程调查、书报介绍批评等。其“言论”的主刊内容有时局批评、抗日策划、学校改革以及其他各种评述;“校闻”刊登一些校内各公私团体活动状况,教职员及同学有趣消息;“杂俎”内容有诗歌、小说、抗日宣传、其他有趣的作品;“毕业同学通讯”刊发各地毕业同学会会务状况、实施情形以记载统计等;而“书报介绍批评”则主要刊发工程学术、科学著作等类书籍方面的文章。
《北洋周刊》的内容十分丰富,早期开设了“院闻”、“纪事”、“北洋友声”、“图书馆启示”等栏目。后来的周刊专栏越来越丰富,增加了“学生园地”、“规章”、“特载”、“演讲”、“科学”、“文艺”、“时评”、“人物介绍”、“校友谈话”、“每周评论”、“学术”、“校友通讯”、“时论选粹”等栏目,涉及的内容包括对国内外时局的评论、工程调查、学术论著、学校新闻、同学会及校友消息、书报介绍及批评、杂文、诗歌、游记等,每册最后几页,刊登图书馆启示和广告。
《北洋周刊》上还经常刊登一些照片,在当时落后的
印刷条件下,可见编者之呕心沥血。至今,周刊上介绍雷宝华、张润田、王世杰、秦汾、王正廷、曾养甫等先生及军训、学生实习测量等的照片仍清晰可现。
社会影响
从当时报刊界来讲,《北洋周刊》是一本具有积极思想的进步刊物。它大量刊发宣传抗日活动和思想的作品,并力争为抗日救亡运动贡献一份力量。
《北洋周刊》及《北洋月刊》最早刊登学术论文及学术报告,增加了学校的学术氛围,塑造并体现了学校严谨治学的校风。《北洋周刊》上刊登的校闻、院闻、文艺稿件等不仅传递了信息而且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现在的校歌最早就是刊载于1935年8月26日出版的第74期《北洋周刊》上的。而《北洋周刊》上刊登的“校友信息”、“校友介绍”等内容及北洋大学逢十年华诞的庆祝及校史回忆文章,加强了校友与学校的联络,大大激发了在校师生和校友的爱校荣校思想,对凝炼传承北洋精神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