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正街,是古时
长沙北城门(湘春门)正对着的街道。古长沙城内南北向的大街有两条,一为南门正街,一为北门正街。北正街是老长沙北城的一条主街,北至湘春路,南接中山路。总长达3华里多。
历史沿革
清同治《长沙县志》记载,“自北门(湘春门)入城南行,名长春街,又南行至二圣庙名清泰街,旧志总名北门正街。”
早在20世纪“
文夕大火”前,北正街已是长沙城北的主要商业街。街上的美西司电影院、北协盛药号、百花村南货店、同利长南货店、吴济南药号、吴恒泰酱园、挹爽楼饭店、湘华斋茶馆、群艺剧院都是名盛一时的老字号,其他的西餐馆、茶馆、杂货店多不胜数。
20世纪40年代末,这里是长沙和平起义活动据点之一。
1971年将湘春街至清泰街合并,统称北正街。
长沙市于2012年3月20日启动首个大型棚改项目,对南起营盘路、北至
三一大道、东起芙蓉北路、西至
湘江大道约3.2平方公里区域进行改造,北正街及周边街巷是其中核心的改造区。
旧街遗存
北正街作为老长沙北城的一条主轴,串联了长沙旧巷的庞大系统。进入北正街,旁边有很多网状分支街巷,如高升门、千佛林、
学宫街、通泰街、民主西街、红墙巷、
潮宗街。
科举时代,举子们从湘春门入城,从北正街折向东边的学宫街贡院参考。这里的巷道也就有了一溜讨口彩的地名:紫东园———紫气东来;高升门———登第高升;文星桥———文星高照。贡院前还有文运街———文运畅盛;顺星桥———“
蜕园
北正街有一条窄窄的小巷,小巷的尽头有一个很大的庭院——
长沙市周南中学。其所以“周南”,据说是创办者朱剑凡取《诗经周南》的义旨而名。虽然,这所学校先后有过家塾、学堂、学校名称,但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没变的是一个“女”字。
一千多年前,它叫“蜕园”,曾是唐朝宰相
刘蜕致仕后的故居。清末后期,这里成了“周家花园”。出身贫寒的宁乡人
周达武因为在“围剿”太平天国中战功显赫,官至加尚书衔的提督,也就买下了这个庭院。后来,周达武以82岁高龄战死沙场。其子周家纯扶柩归湘,也就在这里住家。辛亥反正后,周家恢复祖姓朱,因为他们家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后裔,属吉王一支。周家纯也更名朱剑凡。
1905年,
朱剑凡将蜕园捐出,以家产及魏夫人陪嫁财物共约11万两白银作经费,创办了周南女校。这是清末中国第一所正式中、小学系统的女子学校。1907年,朱剑凡将学校改为
周南女中,这是湖南省最早的一所女子中学。
李觉公馆
在周南中学内,有一栋建于20世纪30年代青砖清水墙、两层、中西合璧式楼房,是当年国民党高级将领李觉的公馆。
北正街教堂
从金满地广场向南折入
黄兴路,这里有一座用麻石砌起来的建筑——
长沙基督教圣公会礼拜堂,人称其为北正街教堂。
长沙市基督教北正街教堂,原名为中华圣公会三一堂,是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近现代保护建筑。始建于1905年,1910年被毁,1911年于原址重建,1915年全部竣工。解放后先后作为长沙市百货公司火柴仓库、湘财公司庆典中心,2004年12月20日重新复堂。
北正街基督教堂是典型的
哥特式建筑,由
孟良佐博士(主教)设计。教堂坐东朝西,建筑面积为703.09平方米,平面布局为拉丁字型。弹弓式库门,菱花格窗页,红色平瓦屋面,为长沙独特的欧式教堂建筑。教堂由大块麻石砌筑,结构结实,外观粗犷,辛亥革命革命家黄兴曾在圣公会礼拜堂避难,现大门内墙上仍保存着1912年黄兴题写的:“耶稣圣名,敬拜宜诚,辞尊居卑,为救世人”的碑文。
旧地名
头卡子
头卡子位于北正街的中心,是由北正街、湘春街、成功街、通泰街交叉而成的十字路口。头卡子是北正街上最主要的十字路口之一。南北向为北正街,东西向分别为成功街与通泰街,一直是长沙城内最著名的一处“以街为市”的大型马路菜场。
清朝时此处是湘春门入城后的第一道关卡,设有木栅门,故称头卡子。
民国时期头卡子有廖春鸡鸭腊品店、美西司影院、北协盛药铺,文夕大火以后,这些都随大火化成青烟。长沙的头卡子,其一是有口头街名却无实际地名;其二是头卡子是由四条街交叉而成,街名都是街字落尾,长沙寻不出第二个这样的十字路口了。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头卡子那块十字路口,西边通泰街上有长沙饮食公司旗下的“工农兵粉店”,南边北正街上有赫赫有名的“辣塔粉店”、藕煤作坊、糕点铺等,北边北正街则有鲜啤屋、南食店、水果店、服装店、鞋帽店、杂货店、炒货店等,周边有长沙四中、八中、九中、通泰街(新风街)小学、湘春路小学等学校。
吊桥
和北正街在一条直线上的,还有外湘春街和二马路,依次向北伸展。外湘春街上,有一处地名叫“吊桥”,“吊桥”西起外湘春街,东止
彭家井,原本是古长沙城北湘春门外护城河上的一座石桥,始建于汉代。这里是关羽和黄忠大战的地方。
“吊桥”还曾有一处景观,桥侧原有关帝庙,史料记载,“长沙北门外有关帝庙,神座下有石。上有自然之文,俨如梅树根也”。因此,这里又叫做“枯树一枝梅”。在长沙,同一类型的地名还有“
平地一声雷”、“一步两搭桥”。陈先枢说,一直到1931年,桥还在。但1933年后,桥、石俱毁。
晴佳巷
过了老吊桥,就到了晴佳巷。晴佳巷其实是个谐音,原本是叫“秦家巷”,因为这里曾住着姓秦的人家,也有人说其实是“穷家巷”,早年晴佳巷里住的大多是穷人。
草药铺巷
从北正街的营盘路口子往里走,就到了草药铺巷。草药铺巷在北正街东侧,因旧时此巷有几家草药铺而得名。
群力里与左文襄祠巷
左宗棠逝世后湖南当局在北正街西侧西园一带建祠。20世纪50年代祠堂旧址改建为工人文化宫,文化宫南侧的街巷改称“左文襄祠巷”,“文革”后改名“群力里”。
如今的“群力里小区”已然十分陈旧,而为了纪念
左宗棠,这条巷子又再度更名为“左文襄祠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