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苔子茶,四川省
北川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产品特点
北川苔子茶长期生长于海拔1000~1800米以上高山密林,为适应昼夜温差大、云雾多、直射日照短等自然环境,形成了该品种耐寒、芽壮、叶厚、氨基酸含量高等特征,内含丰富简单儿茶素(占茶多酚的60~80%)与酯型儿茶素(约占儿茶素总量的70~80%)含量搭配合理,氨基酸含量高,成品茶滋味醇、香气高、汤色翠绿明亮,叶底黄绿明亮,耐冲泡,无农残,回味甘甜,是制作绿茶的优良品种。
产地环境
北川苔子茶产自四川省北川县,北川县县境大地构造为扬子准地台与松潘—甘孜地槽褶皱结合部。以桂溪—曲山—苏保一线(即北川大断裂通过地段)为界;东南面属扬子准地台西北边缘龙门山—大巴山台缘凹陷西部的龙门山褶断带;西北面属松潘—甘孜地槽褶皱系巴颜喀喇冒地槽褶皱带东缘的茂汶—丹巴地北斜(即后龙门山褶皱带)。
北川县全境皆山,峰峦起伏,沟壑纵横,山脉大致以白什、外白为界,其西属岷山山脉,其东属龙门山脉,境内插旗山的最高峰海拔4769米,最低点香水渡海拔540米,相对高差4229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平均每公里海拔递降46米。密布的溪流分别汇集于湔江、苏保河、平通河、安昌河,顺山势自西北向东南奔流出境。
历史渊源
1975年,动员群众实施荒坡地开梯种茶。
2000年,四川省北川县3万多亩茶园获得了四川省无公害茶园基地。
2009年,四川省北川县贯岭乡成立了茶叶种植合作社。
生产情况
截至2016年底,四川省北川县茶叶基地面积达8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2万亩,主要分布在县之东南部和中部的曲山、擂鼓、通口、桂溪、禹里等十个乡镇,年产茶叶1300吨以上,年产值1.2亿元。
产品荣誉
2009年10月,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北川苔子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023年,入选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安全质量中心公布的《2023年第二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地理标志
地域保护范围
北川苔子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为四川省北川县
曲山镇、
擂鼓镇、
通口镇、
漩坪乡、
陈家坝乡、
桂溪乡、
都坝乡、
贯岭乡、
禹里乡、
白坭乡、
香泉乡等11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质量技术要求
(一)品种
适宜的当地群体种、鸠坑群体种和名山213、福选9号等中小叶无性系良种。
(二)立地条件
保护区范围内海拔650米至1500米,土壤pH在4.5至6.5之间,黄壤土土层厚度不低于50厘米,有机质含量≥1.5%。砂质壤土不低于30厘米,在0厘米至30厘米土层的有机质含量≥1.5%。
(三)栽培管理
育苗与种植:有性繁殖的茶园采用本地群体种优良种子于霜降节后进行直播,每667平方米(亩)用种量≤10千克;无性繁殖的茶园采用扦插育苗,在9月中、下旬进行扦插育苗。每年10月上、中旬选用种苗选用1足龄茶苗进行移栽,采用双行条植,每667平方米(亩)≤7000株。
茶园施肥:以有机肥为主,基肥每年每667平方米(亩)≥500千克。
采摘:
(1)采摘时间:每年2月下旬至6月底。
(2)采摘标准:按照各等级茶的要求,手工采摘鲜叶。
环境、安全要求:农药、化肥等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四)工艺流程
扁形茶工艺:摊放→杀青→理条→提香→筛选→包装。
卷曲形茶工艺:摊放→杀青→揉捻→烘干→炒干提香→筛选→包装。
烘干时最初温度在110℃至130℃,时间约4至7分钟,而后降底锅温至80℃左右进行低温慢烘至茶叶含水量10%左右。炒干提香时把温度提高到120℃至130℃进行提香,至手捏茶叶能成成粉末及可。
(五)质量特色
安全要求:产品安全指标必须达到国家对同类产品的相关规定。
专用标志使用
北川苔子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四川省北川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经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由国家质检总局公告批准。北川苔子茶的法定检测机构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