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香山慈幼院
北京香山静宜园内的慈幼院
北京香山慈幼院总部位于北京香山静宜园,当时主持赈灾的熊希龄利用官款补助和赈灾余额建立香山慈幼院,专门收容受灾收容来的无人认领的孩子。
历史沿革
创办初期
1920年,曾任北洋政府总理的民国慈善家熊希龄,在香山宜园旧址创办了北京香山慈幼院。香山慈幼院一开办就接收了150名灾区难童,在最优美的校区成立了“蒙养部”收育年满4岁、不足6岁的儿童,到1923年正式改成“蒙养园”又称“第一幼稚园”;
抗战期间曾在南京、广西等地设立分院。1938年2月,北平香山慈幼院前往桂林,成立香山慈幼院桂林分院, 开办师范班,1944年桂林沦陷前迁重庆。该院在桂林期间,共招生6个 班,结业3个班。
中国共产党于1928年在该机构设立地下组织,1949年3月香山慈幼院总院迁至北京西安门大街26号。
发展时期
解放后,许多有钱人家的孩子、驻华使馆工作人员的孩子都慕名而来。在香山慈幼院孤儿是正统,学校称之为正生,所有费用免费。而那些争着送到香山慈幼院学习的有钱人家的孩子,身份却是附生,完全自费。但正、附生共同寄宿学习,学校一视同仁。香山慈幼院组成理事会成员有康克清、李德全、史良、谢冰心、林巧稚、雷洁琼等,由雷洁琼担任理事长。
1954年香山慈幼院迁入由北京市政府划出的位于阜成路白堆子的校址(北京市立新学校现址所在),一直至1966年时是全北京市仅有的一所私立学校,隶属市民政局管理。
1965年香山慈幼院提交申请政府接管,反映学校经费短缺。
文革时期被接管
1966年12月24日,北京市教育局发出接管私立香山慈幼院的通知,被全面接收。
1967年,海淀区教育局在香山慈幼院内增设一所“北京市立新中学”。香山慈幼院后来演变成立了“北京市立新学校”,是海淀区一所拥有幼儿园、小学和中学的学校。现今成立有“香山慈幼院校友会”。
从2004年到2010年,海淀区人大代表汤蕉媛连续6次提交了恢复“香山慈幼院”校名的建议。
文化传统
校训
香山慈幼院的校训是:“勤、谦、俭、恕、仁、义、公、平”,并以这八个字命名学校校舍。
体制
香山慈幼院是一所慈善机构,主要收养教育孤贫儿童,为他们提供免费教育。推行学校、家庭、社会“三合一”的教育体制。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14 21:32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