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北京科技大学下设二级学院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前身可追溯至1952年北京钢铁工业学院设立的金相热处理专业、物理检验专业及轧钢专业,1996年10月组建学院,是北京科技大学的一个二级学院。
办学历史
1952年,北京钢铁工业学院设立金相热处理专业、物理检验专业及轧钢专业。
1954年,北京钢铁工业学院设立铸造专业。
1957年,北京钢铁工业学院设立冶金物理化学专业。
1960年,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更名为北京钢铁学院。
1977年,北京钢铁学院设立金属腐蚀专业,
1981年,北京钢铁学院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获批硕士点和博士点。
1984年1月,教育部、冶金部和北京市委批准了北京钢铁学院的机构设置,金属材料系和金属压力加工系正式成立。
1986年,北京钢铁学院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1987年,北京钢铁学院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被评为首批国家级重点学科。
1988年,北京钢铁学院更名为北京科技大学;同年7月,国家教委下达通告,北京科技大学金属物理、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含粉末冶金)、压力加工等6个博士点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
1994年,北京科技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开始招收本科生。
1995年,北京科技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1996年10月,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由材料科学与工程系、金属压力加工系、表面科学与腐蚀工程系、冶金系的铸造教研室合并组建而成;同年,成立无机非金属材料系。
1998年12月,北京科技大学应用科学学院的材料物理系和物理化学系无机非金属材料部分并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了材料物理系、金属材料系、无机非金属材料、功能材料与表面技术系、粉末材料系、表面科学与腐蚀工程系、金属压力加工系、铸造研究所等8个系(所)。
2001年3月,学院8个系(所)重新整合,形成了架构,即下设材料学系、材料加工与控制工程系、材料物理与化学系、无机非金属材料系、粉末冶金研究所、功能材料研究所、腐蚀与防护中心、实验测试中心等4系2所2中心;同年,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2004年,学院增设功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方向。
2007年,学院设立材料学院理科试验班。
2008年,学院设立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国际班;同年12月,根据北京科技大学的发展规划,以材料学院的2所2中心为主构建了新材料技术研究院,材料学院下设材料学系、材料加工与控制工程系、材料物理与化学系、无机非金属材料系、粉末冶金与先进陶瓷研究所。
2018年12月10日,学院获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
2019年,学院2个本科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021年,学院2个本科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022年6月,学院1个本科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据2020年3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设有4个系、6个本科专业(方向)。
系:材料学系、材料加工与控制工程系、材料物理与化学系、无机非金属材料系
本科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物理、材料化学、无机非金属材料、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纳米材料与技术
学科建设
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1个世界一流建设学科,1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3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2个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
在2012年教育部的一级学科评估中,学院材料学科排名第2;据美国ESI数据检索,学院材料学科SCI论文数量居全球该学科领域的前1‰,2010年全球排名16位,2011年排名13位,2013年排名第9位;2016年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发布《2016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学院名列2016-2017年材料类大学第1。
博士后流动站:材料科学与工程
一级学科博士点:材料科学与工程
二级学科博士点: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
一级学科硕士点:材料科学与工程
二级学科硕士点: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材料与化工
世界一流建设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
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材料物理与化学
国家重点一级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
国家重点二级学科: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
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纳米材料与器件物理学、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
师资力量
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教授112人,副教授79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国家杰青基金获得者6人、973首席科学家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7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9人;1人担任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5人在国际材料领域重要学术期刊上担任主编。
(注:以上内容来源)
教学建设
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设有实验测试中心;学院研究装备总值超过3亿元;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教学中心批准为北京市教学示范实验中心和国家级教学示范实验中心。
2009年,以国际班为试点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国际化人才培养试验区”被列为首批“北京市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材料科学与工程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物理、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纳米材料与技术、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国家教学示范实验中心:材料实验中心
国家优秀教学团队:“材料学”教学团队
国家精品课程:材料科学基础
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材料学科60年来为国家培养了2万余名毕业生。
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教师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7项;学院毕业生升学和就业率在97%以上,每年有100名左右的本科毕业生被中国国外大学录取;先后有3篇论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9篇获提名奖,8篇获北京市优秀博士论文。
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大材料”人才培养项目、《发挥材料学科优势,培养高水平创新型本科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学院本科生教育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大专业招生,入学前两年统一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学习,三年级后按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物理、材料化学、材料成形与控制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功能高分子材料、表面科学与工程、纳米科学与技术等8个专业方向进行培养。
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 学院开展了拔尖科技人才(理科试验班)、国际化人才(国际班)、卓越工程师(卓越班)以及校所共建(纳米班)培养模式的探索。
截至2014年7月,学院配备了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偏光显微镜、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液晶综合参数测试仪、示差扫描量热仪、高效液相色谱、凝胶渗透色谱、气相色谱、接触角测量仪等常用分析测试仪器。
截至2009年6月,学院设有由两院院士师昌绪设立的“师昌绪奖学金”、美国应用材料公司(硅谷)设立的“张弘、梁丽雅博士教学奖励基金”以及“中信——CBMM吴宝榕铌钢奖学金”、“ 美国肯纳奖学金”、“贝卡尔特奖学金”、“罕王特钢奖学金”、“ 广东凤铝铝业奖学金”、“湘钢育才奖学金”、“ 莱钢奖学金”、“ 太钢不锈奖学金”等奖、助学金。
合作交流
据2020年3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与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亚琛工业大学日本东北大学等大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建立了全面的合作关系;与美国密西根工业大学、宾州大学、怀特州立大学、日本东北大学、北海道大学,加拿大麦克麻斯特大学等大学的相关学院(系)签定了合作交流协议。
所获荣誉
2022年4月,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团委被表彰为“北京市五四红旗团委”。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13年3月,依托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的研究开发平台,设有3个国家重点(专业)实验室或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大科学工程平台、2个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以及20个与地方、行业和企业共建科研基地;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及其近10个二级学会挂靠该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
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联合国计划开发署投资在远东地区建立的“亚太腐蚀与防护中心”1个国际研究机构,有7个国家级和10个省部级研究平台,装备总值超过3亿元。
据2020年3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设有粉末冶金与先进陶瓷研究所、北京科技大学生物医用材料研究中心、复合材料结构工程中心、北京科技大学腐蚀与防护中心、国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筹)、国家材料自然环境腐蚀实验台网、教育部环境断裂重点实验室、教育部腐蚀与防护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北京市腐蚀磨蚀与表面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表面纳米工程研究中心、北京-香港科技大学联合研究中心。
国家科学中心:国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高效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国家材料环境腐蚀平台、材料科学数据共享网
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重点实验室: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环境断裂重点实验室、教育部腐蚀与防护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腐蚀磨蚀与表面技术重点实验室、分子与微结构可控高分子材料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市工程中心:北京表面纳米工程研究中心
国际研究机构:亚太腐蚀与防护中心
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材料服役安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注:以上内容来源)
研究成果
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获授权发明专利403项;出版专著等48部,获奖者2人;近5年发表在中国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726篇,SCI收录论文1456篇,EI收录论文1571篇。影响因子3.0以上论文195篇;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近三年承担科研项目1215项,实到经费6.01亿元。
据2020年3月学院官网显示,“十二五”期间,学院材料学科承担的在研项目1215项,其中主持973项目3项、863课题4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27项,实到经费6.01亿元,其中纵向经费3.52亿元、横向经费2.49亿元;获得3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0余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其中一等奖13项);出版著作48部,发表各类学术期刊论文4726篇;“十三五”以来,已经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6项,在Nature上发表钢铁材料重要研究论文1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学术交流
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近3年组织主办、参加国际、国内会议336次;平均每年与中国国外大学和科研机构学术交流约百余人次;已举办中国材料名师讲坛51场。
文化传统
学院标识
学院院徽由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中文名、英文名等元素组成。
学院吉祥物为”金小象“。
精神文化
院训:学厚质朴,百炼成材
社团文化
学院开展过师生综合运动会、金相实验技能大赛、图书漂流读书分享会、学术之星科研经验分享会、“求是·朗读者”等活动。
学院领导
现任领导
(注:以上内容来源)
历任领导
(注:以上内容来源)
知名校友
(注:以上内容来源)
参考资料
学院简介.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院长致辞.北京科技大学材料学院.
师资队伍.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06 15:27
目录
概述
办学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