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金山上
1961年马倬根据藏族民歌《山南古酒歌》改编的歌曲
《北京的金山上》是马倬根据藏族民歌《山南古酒歌》改编的歌曲,由常留柱于1961年首唱。最早的录音版由雍西于1965年通过中国唱片社录制发行。
歌曲创作
创作历程
《北京的金山上》最早取材于西藏山南地区古老的祝酒歌《山南古酒歌》,一般用于宗教仪式。全国解放后,当地民间艺人扎西为了表达藏族人民对毛泽东主席敬佩和新中国的赞美之情,重新为这首民歌新编了歌词,并取名为《北京的金山上》。1961年,进藏工作的独唱演员常留柱,在得知有这么一首作品后,亲自向扎西学唱。在马倬为歌曲添加了前奏音乐并对部分歌词进行修改后,常留柱开始公开演唱该曲。《北京的金山上》这首歌曲在创作之初只有一段歌词,开始时用藏语演唱,后来经过马倬反复修改之后,填写了汉语歌词。
1964年,马倬与常留柱等几位同志在昌都采风时发现雍西。雍西当时十八九岁,是皮革厂工人,会一点汉语,但文化程度和音乐知识较差,不过,她嗓子条件不错,算是个好苗子。回拉萨后,马倬等人向自治区文化局汇报,建议把雍西调到团里培养成演员。恰好北京当年要举办少数民族业余文艺会演,当时上级特别强调“业余这一点,于是就急招雍西参加了这次会演。当时雍西没有合适的歌可唱,常留柱便地把《北京的金山上》教给她。
1964年11月,全国少数民族群众业余艺术观摩演出会在北京举行,雍西代表西藏百万翻身农奴向党中央作汇报演出,演唱了《北京的金山上》。演出结束后,领导上台与演员们逐一握手,毛泽东与周恩来均对雍西的演唱表示了赞扬。然而,周恩来总理认为歌曲最后一句“我们迈步走向社会主义幸福的天堂”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希望能对此进行修改。当夜,雍西在旅馆突然接到了周恩来的电话,周总理再次提出希望她能考虑修改最后一句歌词。尽管已是深夜,但得知总理的意愿后,代表团成员们立即行动起来,然而一时之间难以找到更为贴切的表述。代表团团长与带队老师为此焦虑不已,整夜未能安眠。次日,周恩来再次致电雍西,提出了修改建议,即将末尾一句改为“我们迈步走在社会主义幸福的大道上”。代表团经过认真思考,认为这一修改非常恰当。将“走向”改为“走在”,将“天堂”改为“大道上”,周恩来总理仅通过几个字的改动,不仅交代清楚了时代背景,还使歌曲具备了现实意义,并升华了歌曲的立意。因此,代表团欣然接受了这一修改建议。1965年,中国唱片社出版了雍西演唱的《北京的金山上》。
1972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赴西藏录音,为了表达西藏人民对毛泽东主席的歌颂之情,马倬为1964年版《北京的金山上》新增加一段歌词,由才旦卓玛重新进行了这首歌曲的录制,随后该曲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国播放。
创作团队
歌曲歌词
发行信息
歌曲鉴赏
曲式分析
《北京的金山上》是B羽五声调式的单一部曲式。歌曲中蕴含了西藏民歌的典型特点,曲调质朴流利、清脆高亢、嘹亮并带有规则的节奏。1-3小节是乐曲前奏,分解和弦为主题的发展做铺垫,渲染了乐曲的气氛,并以此为基础继续发展,和声平稳Ⅰ-Ⅴ给人平静的感觉。A部的a、b乐句的钢琴伴奏以分解式和弦配合旋律声部的发展,节奏欢快、活跃,充分体现藏族人民对毛主席的热爱,和声的进行上仍然使用主调Ⅰ、Ⅳ、Ⅴ级和弦为主。c乐句旋律发展为连续的八分音符,推进音乐的发展高潮,钢琴伴奏为柱式和弦音型,音乐进入高潮,更加跌起伏。和声在11-12小节运用K64-Ⅴ-Ⅰ级的创作手法,使音乐更加具有结束感,在12-13小节运用Ⅴ7-Ⅰ6,更加确立了原调的调性。d乐句旋律继续发展,伴奏为分解和弦,与旋律发展并重,直至最后柱式和弦结尾。中间过渡部分以柱式和弦为基础,为接下来的旋律发展做铺垫,直至全曲高潮。A’为反复段,旋律重复A段,伴奏多以八度和柱式和弦为主,突出藏族人民慈厚朴实的性格以及对党和毛主席的敬爱之情。
情感分析
《北京的金山上》作为一首藏族人民歌颂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新民歌,其曲调流畅、清新,旋律悠扬悦耳,节奏欢快、活泼,在浓郁的民族特色基础上又添加了流行音乐的元素。歌词充分展现了西藏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幸福新生活的情景,表达了百万翻身农奴对毛主席、对党、对亲人解放军的热爱之情。
经由才旦卓玛演唱之后,该曲将藏族人民翻身农奴当家做主的激动心情表现的格外充沛。该曲的结构曲调质朴,采用了B羽调式,悠扬婉转的旋律配合才旦卓玛嘹亮的嗓音,使歌曲的民族韵味更强。该曲原型是宗教祝酒歌曲,经过马倬先生的改编,音乐情感变成了对党与领袖的热爱与歌颂。结合歌曲的歌词与旋律,抑扬顿挫的展现西藏人民对祖国领袖的崇高敬仰之情,抒发了对幸福生活的满足与未来生活的向往。歌曲的前两个乐句是歌颂、赞美的音乐情感,仿佛是站在西藏遥望遥远的北京在歌唱,内心充满的对党和领袖浓浓的情感。
重要影响
社会影响
《北京的金山上》在创作之初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反响这首歌曲增强了祖国边疆与首都北京的血脉之情。这首歌曲不断的在影响一批又一批人。歌手韩红作为《北京的金山上》最初演唱者雍西的女儿,也翻唱了这首歌曲,并收录在自己的专辑中。
才旦卓玛演唱的《北京的金山上》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国播放后,很快传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引起了巨大反响。才旦卓玛版先用汉语演唱一遍,再用藏语演唱一遍,回环往复,最后那句“巴扎嘿”也因此被人们熟知。据说在20世纪70年代这首歌广为传唱的时候,汉族听众都是跟着演唱者的藏语,在歌词上标注出藏语的发音,一字一句地跟着学唱,就像今天人们标注音标学英语一样。 歌迷们乐此不疲,当时都以会唱上几句藏语歌为荣。这也足见当时这首歌受欢迎的程度。
重要演出
争议事件
1997年9月21日,韩红在参加中央电视台节目《半边天》时演唱了《北京的金山上》,并对主持人表示该曲是其母亲雍西创作。马倬在看了节目后给栏目导演打电话,导演承认有误,并说韩红年轻,说错了话,请多多原谅等。导演还同意协商解决,赔偿2000元。对方的态度诚恳,让马倬欣慰。然而,第二次通话时,对方却态度大变,不再认错,反而一味推诿。
1998年7月3日、10日17日,《音乐周报》上连续三次刊登《中国歌曲榜》,榜中标明《北京的金山上》演唱为韩红,作者为雍西,制作为北京麒麟童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同时,《音乐生活报》也刊登了该报记者赵艳敏采写的文章《韩红——岩石的姿态》,文中称韩红的母亲“以创作、演唱《北京的金山上》闻名”。几天后,《西安晚报》也转载了这篇文章,有关韩红母亲以创作《北京的金山上》而闻名的字句又赫然出现在文中,这让马倬非常愤怒。
又经多次与北京各侵权方交涉,与韩红签约的麒麟童公司这才给马倬打电话表示歉意,并派员与韩红一起来西安与马倬当面协商。然而,双方对是侵权还是差错各执已见,对赔偿数额也差距甚远。协商没有结果,1998年8月31日,马倬委托陕西省版权代理公司全权处理这一纠纷。
陕西省版权代理公司全权代理此事后,与侵权几方进行了近一年的交涉,函电往还,费尽周折,最终于1999年6月10日与韩红、麒麟童公司和音乐周报社达成了调解协议。协议中确认了上述三方侵犯马倬著作权的署名权之事实,并承认此事在较大范围内给马倬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协议还规定,在一月内,由韩红、麒麟童公司、音乐周报社在《音乐周报》和《中国电视报》《中国广播报》上刊登相同内容的声明,以澄清事实,向马倬道歉,同时向马倬支付5000元的赔偿。7月11日和7月15日,《音乐周报》和《中国广播报》分别刊出道歉声明。7月16日,韩红等侵权方将5000元赔款汇到了陕西省版权代理公司,这起风波终告结束。
翻唱版本
最新修订时间:2025-04-14 14:29
目录
概述
歌曲创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