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简介中这样写着:“建立以
摄影光学、化学、数字化处理技术为基础,摄影史、艺术理论为基本的研究对象,以实习拍摄为主的课程体系。坚持质量第一。教学宗旨为“专业”二字,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以培养有丰富的艺术修养,知识结构完整、主观能动性强、专业素质高、能把影像与传媒和社会密切结合,适应时代要求,具有民族自尊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由此可以看出,北京电影学院围绕这样的教学理念,课程的开设大多是根据社会需求,注重实际操作性。
为了使学生更具竞争力,在教学中强调摄影的实用性和摄影与社会的关联,着力于培养学生用摄影的方式来关注现实生活、对当代生活做出反馈和用影像完成叙述的能力。纵观当今的影像时代,摄影在社会生活中广泛传播,影像的功用也更多的被关注,这样一个教学理念的构成是“顺潮流而动”的。
1952年:北京电影学院专修科招收了我国首届40名学生的
电影摄影大专班,并开设了摄影专业课。
身处北京的地域优势,使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得以扩大对外交流,快速便捷的聚拢国内外的信息资源为教学做必要的补充,也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面对数字影像的迅猛发展,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加大了在计算机和数字影像方面的课程设置,引导学生进入发展中的数字影像及电脑辅助设计领域,开拓及深化学生对数字影像认识。此外,在DV短片、多媒体技术方面也有相应的课程开设,这些课程设置上的增改使教学更加适应社会需求。
相对全面的课程设置使学生具备了应对社会各种需求的能力,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学生中鲜见具有探究影像深层表现空间的作品。这恐怕是紧贴社会需求,迎合市场需要的同时必然产生的一个教学问题。注重技术的严谨和知识的系统又能同时兼顾艺术思维的活跃与张扬,这是艺术教育领域中一个恒久的话题,摄影教育作为与科学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艺术教育,更是无法摆脱这样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