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
北京理工大学下属二级学院
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是一所位于北京理工大学下设的二级学院。
办学条件
北京理工大学中央部属高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信部)直属的著名的全国重点大学,是985工程和211工程的首批高校之一
北京理工大学的前身是1940年创建于延安的延安自然科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后转战华北,更名为华北大学工学院。新中国成立后,迁入北京,与著名的中法大学合并,1949年11月直属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工业部,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所新型的、正规化的重工业大学,担负起为重工业建设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更名为北京工业学院。1952年春,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指定北京工业学院为国防院校,北京理工大学成为我国第一所国防院校。1988年更名为北京理工大学。
曾用名:
研究生院
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始于1953年,1978年恢复研究生教育,198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的单位之一,1984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首批22所试办研究生院的大学之一。
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设有综合管理办公室、培养办公室、学科建设与学位办公室和研究生工作部,负责全校学科建设、研究生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研究生德育和管理、博士后及访问学者接收与管理工作。研究生院不断探索“以学生为本”、全面提高培养质量的研究生教育制度,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形成一整套系统、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在1999年12月,被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先进集体。
北京理工大学已形成了“以工为主、工理文协调发展”的多学科研究生教育体系,已成为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之一。现在学校学科涉及10个学科门类,有1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6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4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MBA/EMBA和工程硕士(包括16个工程领域)2个专业学位授权点;有11个国家重点学科,25个部级重点学科;17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重点学科点专业实验室。有15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320名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机构设置
院长:孙逢春
常务副院长:薛唯
副院长兼学科与学位办公室主任:李镇
副院长兼培养办公室主任:罗爱芹
副院长兼综合办公室主任:肖文英
研究生工作部部长:郝洪涛
研究生院综合办公室工作职责:
负责硕士、博士、港澳台及专业学位研究生(MBA、EMBA、MPA、工程硕士)的招生工作;研究生院的院务管理。
研究生培养办公室工作职责:
负责各类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安排、成绩管理、学籍注册等培养过程的管理;负责博士后流动站与博士后事务管理、访问学者事务管理以及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与教改项目管理。
学科与学位办公室工作职责:
负责全校学科建设的总体规划、组织实施;学位授权点的申报与评估;博士生导师的增列、考核等管理工作;全校各级各类学位授予管理工作等。
研究生工作部工作职责:
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处)是学校党委的职能部门,主管全校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党组织建设、德育工作队伍建设、研究生事务管理、研究生奖学金的评定及管理、研究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等工作。
现任院长
研究生院院长:孙逢春 教授
孙逢春,出生于湖南临澧县,汉族,中共党员,车辆工程学科教授,博导。 1982年毕业于湖南大学工程力学专业,1984年获北京理工大学车辆工程系工学硕士学位;1987年赴德国攻读联合培养博士学位。1989获北京理工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并年参加工作,历任北京理工大学研究室室副主任、主任,车辆与交通工程学院副院长、院长,电动车辆工程技术中心主任。现任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一种电动车辆动力系统关键技术产品及其应用”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电动大客车”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二等奖;“电动汽车技术”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GM “中国汽车成就奖”二等奖;“声强测试分析系统”获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和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各一项。出版《电动汽车》等著作7部;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获发明专利多项,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30多名。曾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北京市“五四奖章”、“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理工大学“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学科建设
北京理工大学设有宇航学院、机电学院、机械与车辆学院、光电学院、信息与电子学院、自动化学院、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材料学院、化工与环境学院、生命学院、理学院、管理与经济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法学院、外国语学院、设计与艺术学院等17个专业学院和基础教育学院,47个系,43个研究所(中心),涉及10个学科分类,并建有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现代远程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西山分校和秦皇岛分校以及珠海学院。作为国务院首批批准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学校拥有4个一级国家重点学科,5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24个国防特色学科,2个一级北京市重点学科,4个二级北京市重点学科,1个交叉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17个博士后流动站,1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14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专业学位授权点,61个本科专业; 拥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重点学科点专业实验室、 3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个教育部部门开放实验室、4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级教学基地, 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另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北京理工大学拥有“985工程”二期科技创新平台(I 类)三个,平台数居国防科工委属高校第一名,并拥有科技创新平台(II 类)两个,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1个;建有化学物理、信息科学、车辆、智能机器人、生命科学等5个学科特区;拥有19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6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7个博士后流动站,35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14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及60个本科专业。全校有各类学生40312人,其中全日制在校生21926人(包括本专科学生14548人,硕士生4927人,博士生2170人,留学生281人),成人、夜大、函授学生6909人,远程教育学生11477人。
多年来,北京理工大学始终坚持独立办学,办精品大学的方针,2003年度,学校学科精品度名列全国高校第10名;在2002年和2003年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有8个学科名列全国高校相同学科前10名,其中兵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名列第1名;在2005年由国家人事部组织的全国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评估工作中,我校参评博士后流动站“兵器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排名第1,“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名列第4。
科研实力
学校现有教职工3500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6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0名(含1名双聘),全国教学名师4名,教授、副教授(含研究员、高级工程师)1500名,博士生导师445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7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1人,享受政府津贴专家63名。
学校每年承担科研项目超过1000项,科研经费每年都有大幅度增长,如2008年、2009年科技总经费连续突破10亿元,稳居全国高校前列。我校牵头研制的仿人机器人“汇童”和我校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完成的纯电动汽车设计和研制,被评选选为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成就。“十一五”以来,学校已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14项,其中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4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5项,作为参加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在60周年国庆阅兵的30个装备方阵中,学校参与了22种装备的设计和研制。
院士名录
姓名 所在单位 学科 评聘年份 备注
1 王越 信息学院 信息与通信工程 1991,1994 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
2 徐更光 机电学院 力学 1994年 工程院院士
3 毛二可 信息学院 信息与通信工程 1995年 工程院院士
4 周立伟 光电学院 光学工程 1999年 工程院院士
5 朵英贤 机电学院 兵器科学与技术 1999年 工程院院士
6 胡海岩 宇航学院 一般力学 2007年 科学院院士
7 汪顺亭 信息学院 控制科学与工程 1995年 工程院院士
8 才鸿年 材料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 2001年 工程院院士
9 马志明 理学院 数学 1995年 科学院院士(双聘)
10 王哲荣 机车学院 机械工程 2001年 工程院院士(双聘)
11 江龙 理学院 化学 2001年 科学院院士(双聘)
12 李京文 管理学院 经济学 2001年 工程院院士(双聘)
13 董海山 化工学院 有机合成、炸药工艺 2003年 工程院院士(双聘)
14 张玉奎 生命学院 化学 2003年 科学院院士(双聘)
15 葛墨林 理学院 物理学 2003年 科学院院士(双聘)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机电工程与控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车辆传动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汽车动力性及排放测试国家重点学科点专业实验室、
颜色科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学科点专业实验室、
信号采集与处理国家重点学科点专业实验室、
阻燃材料研究国家重点学科点专业实验室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电工电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工程训练中心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
国防科工委重点实验室
车辆动力系统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多元信息系统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先进加工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自动控制系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清洁车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环境科学与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智能信息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复杂系统的智能控制与决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信息光学基础实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部门开放实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前景目标
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方针,以“求实、规范、质量、创新”的思路,凝炼学科方向,构筑学科基地,不断进行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实践,实行多模式培养,完善培养机制,优化教学内容与培养环节,不断改善教学科研环境与条件,突出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不断提高培养质量。近年来,进行了“本硕连读培养”、“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硕士生提前攻读博士学位”、“优秀本科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育苗工程”、“博士学位论文隐名评审”等一系列改革试验。鼓励研究生参加科研,并实行科研“聘用制”。研究生教育硕果累累,一些研究生在校期间即获得国际竞赛奖励、国际著名学术团体学术奖励与基金,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和部级科技进步奖,有的博士学位论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经过20多年的努力,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取得了快速发展,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提高,为国家输送了一大批高层次专门人才,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截至2007年10月,在学各类研究生达7100余人,其中博士生2104人。截止2007年10月,累计授予博士学位2643人,授予硕士学位17879人。
北京理工大学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十分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与30个国家和地区的80多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积极开展国际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与合作办学,接收培养留学研究生。
研究生院在学校的领导下,正在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努力把北京理工大学建设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
参考资料
北京理工大学简介.北京理工大学网.
校园风采.北京理工大学网.
基本情况.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5 10:52
目录
概述
办学条件
参考资料